包愛芹
(山東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輿論,反映社會思潮和民心向背,是一種道義的、精神的力量,對事業的成敗、社會的進退、國家的安危、人民的福禍,都具有深遠的影響。[1]特別是在戰時等非常狀態下,進行輿論宣傳將產生巨大的作用。在全面抗戰時期,為驅除日本侵略者、救亡圖存,國民政府努力動員一切可能的力量投入抗戰,其中就包括發動廣大海外僑胞抗戰。
國民政府對華僑的輿論引導,在全面抗戰爆發以前,“側重于培養其民族精神及對國民政府的認同”[2];在全面抗戰爆發后,則“主要是進行抗日宣傳,號召僑胞輸財出力支援祖國抗戰”[3]。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海外僑胞為抗戰建國力量泉源之一”,“抗戰期間,其重要性尤倍于往日。關于僑務,最重要者,為……發揮僑胞之物力人力,以用于抗戰之事業”[4]。國民政府把爭取華僑支持祖國抗戰作為戰時僑務宣傳工作的中心與重點。然而,有關華僑與抗戰的研究中,聚焦于對國民政府華僑進行輿論宣傳與動員的研究還不多。如張秋菊以《華僑戰線》為例,分析了抗戰前期國民政府的僑務宣傳活動與策略,對抗戰前期號召海外華僑支援中國抗戰所產生的積極作用。[5]有關華僑與抗戰宣傳的研究,有的著重分析中共對華僑抗戰的宣傳與動員;[6]有的側重于分析抗戰期間世界各地的華僑自身開展的抗戰宣傳活動為抗戰勝利所做的貢獻。[7]
華僑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遠處海外,對祖國抗戰情形難免隔膜”[8]。因此,南京國民政府采用出版僑務報刊的方式,對華僑進行抗戰動員。眾所周知,報刊“是把個人和國家、世界聯系在一起的紐帶和橋梁,是以傳播新聞為主、反映和引導輿論的重要宣傳工具”。[9]報刊作為歷史悠久的傳播媒介,便于輕松攜帶和隨意閱讀,在輿論引導中具有許多優勢。本文以學界較少關注的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創辦的刊物《華僑動員》為例,分析輿論宣傳對動員華僑參與抗戰的作用。
1938 年3 月15 日,南京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在重慶創辦了《華僑動員》半月刊,在創刊詞中明確其宗旨是“動員華僑貢獻抗戰”[10],“我們抱著動員華僑的宏愿,來發布本刊,希望海外僑胞每一個人都是戰士,都激發起為民族爭生存的戰斗精神。”[11]《華僑動員》以華僑為主要傳播對象,“在海外各大商埠廣事銷流”,“并贈閱各公私團體及學校等”[12],因而在海外僑胞中輻射較廣,影響較大。在內容上,《華僑動員》主要刊登與華僑參與抗戰相關的各類稿件、圖畫和照片等。這本刊物雖然出版至22 期(1940 年4 月15 日)就停刊了,但在動員華僑參與抗戰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宣傳引導作用。
南京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時常以通電的形式對華僑進行抗戰的宣傳與動員,其通電電文經常在《華僑動員》上刊發。《華僑動員》多次刊登僑委會委員長陳樹人等政府要員去海外僑居地對華僑進行抗戰動員的宣傳報道,介紹他們對華僑各界所發表的演說,這些演說表達了祖國對僑胞的慰問之情以及“希望僑胞作進一步的努力”[13],繼續大力支援祖國抗戰的期望。《華僑動員》大量介紹國民政府的抗戰主張、抗戰策略及其對華僑的抗戰動員,這對于僑胞了解中國抗戰、熟悉中國抗戰,進而大力支持中國抗戰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面抗戰初期,日本帝國主義采取速戰速決的戰略,迅速占領了中國東部大片國土。在日本侵略者大舉進攻期間,《華僑動員》不斷地向華僑介紹中國的抗戰形勢、日本的困境及其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連續刊登宣傳“日本必敗中國必勝” 的文章,以堅定華僑抗戰必勝的信念。
如《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刊載的《抗戰新形勢下的僑胞任務》一文,分析了抗戰形勢、敵我雙方所面臨的困難及其影響,認為我們只要下定抗戰到底的決心,“掃蕩了一切動搖悲觀與妥協投降的心理”,“加強并擴大國內的團結,一切政治的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敵人的一切政治企圖都是枉然的”。指出“我國所進行的是爭取獨立自由的戰爭,合于全民族的利益,受到全世界先進人類的同情與援助,而且有地大民眾,蘊藏豐富的憑借,可以克服困難,所以愈戰愈強,終致獲得最后的勝利”。[14]1939 年第17 期刊載的《敵人的危機種種》,闡述了日本帝國主義面臨的危機及其速戰速決侵華戰略的破產:“日寇國內政局的不安,經濟的破產,工農的痛苦,前方士兵的反戰,便是日寇崩潰的象征”,“在我們全國一致團結,英勇抵抗之下,……把日寇速戰速決,三月亡華的夢迷粉碎無遺”[15]。這些文章闡述了敵人的危機和中國必勝的緣由。《華僑動員》還通過《從統計中得到抗戰必勝的信念》(1938 年第13 期)、《我們對于抗戰必勝應有之認識》(1939 年第19 期)、《中國勝利就在目前》(1940 年第21 期)等文章的論述,使僑胞明了爭取勝利的途徑。
《華僑動員》不斷向廣大僑胞宣傳抗戰成敗對華僑的意義與影響,“說明祖國存亡與僑胞的關系,以增強其愛國熱忱”[16]。如《華僑動員》1938 年第15 期刊載的《惟抗戰始有出路》指出:華僑居住在外國,“假使祖國不保,則在故鄉既受敵人的蹂躪,在海外復得亡國奴的譏評”。[17]1939 年第19期刊載的《我們對于抗戰必勝應有之認識》則強調:抗戰不同于歷史上一朝一代得失的戰爭,也不是國內一省一隅的爭奪戰爭,而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決戰,“是為民族解放國家生存而抗戰,我們不打倒敵人,敵人不但要滅亡我們的現在,而且要滅亡我們的將來”。[18]
1939 年3 月,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這種總動員,是全民總動員,海外各地華僑也包括在內”。[19]為配合南京國民政府在海外華僑中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華僑動員》對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做了持續的報道與積極的宣傳。1939 年第19 期所刊載的《精神總動員與華僑》號召“大家起來,齊心向預定目標做去,以為國內同胞之楷模”。[20]《華僑動員》不僅切實宣傳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這一運動,而且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實施建議,以便“因地制宜,減少事實之困難,使于不發生糾紛情形之下,達到預定的目的”。[21]
抗戰期間,日偽采用各種手段破壞華僑抗戰,不斷向華僑散發大量內容虛假的宣傳品,企圖蠱惑僑民,供其所用。為了打破日本的宣傳陰謀,《華僑動員》不斷刊載文章予以駁斥揭露。1938 年第15 期發表了《駁斥日寇對于華僑的誘詞》,文中清楚地揭露了日本人虛偽宣傳的陰謀,指出:“這宣傳無疑的,是欺騙我僑胞,麻醉我僑胞,侮辱我僑胞。倭寇用心,無非想吸收華僑匯款,增加他自己的外匯,以便擴充武器,更加兇狠的殺害華人而已。”[22]《華僑動員》指出,倭寇所到之處,燒殺淫掠,華僑家鄉的眷屬,有不少人遭到禍害,日本人的虛假宣傳,無非是想以陰柔手段,置華僑于漢奸或順民的地位,然而做漢奸也不能得到安全,“前者如出賣朝鮮之李完用,后者如各地被殺之漢奸,可為殷鑒”。至于做順民,也得不到安全,“遠如朝鮮、臺灣、琉球,近如東四省及淪陷區域之民眾,其奴隸牛馬輾轉呻吟于倭寇壓迫之下者,無不極盡人世之殘酷。試問安全何在?”[23]此外,《華僑動員》還專門開辟了一個“抗日討汪” 欄目,以提醒僑胞不要被汪偽政權的宣傳所誘惑欺騙。
《華僑動員》重視并號召華僑報刊、僑團及華僑知識分子和學生在僑居地開展抗戰宣傳工作。對于華僑報刊,《華僑動員》刊載文章號召各地僑報社應在抗戰中發揮自身的作用,指出“在這民族爭取自由的神圣抗戰當中,海外華僑報紙負宣傳的使命更大”,提出海外報刊應“增加抗戰文字的篇幅”,因為“遠離祖國的僑胞,對于抗戰的實況,比之國內后方民眾當較隔膜,可說只有靠報章雜志為耳目,故在此抗戰期中,華僑報紙的篇幅,對于華僑社會不關重要的新聞,及風花雪月之副刊文字,應盡量地減少,多把祖國抗戰的實情,英勇御敵的戰績,鼓勵僑胞出錢出力之言論,盡量發表,勉勵僑胞,對于祖國抗戰的認識和擁護,使他們救亡工作更加努力”。[24]對于各地華僑團體、知識分子與華僑學生,《華僑動員》鼓勵他們在僑居地開展宣傳活動,并探討了具體的宣傳方式:一是“動員現有的宣傳機構,把各華僑報紙,各書報社充實起來,多登載有關抗戰的消息,多購置有關抗戰的書報”。二是“組織各種宣傳隊,演講會,并用歌詠戲劇等作普遍宣傳,在華僑較少的地方,創辦小型報紙,若因印刷人才等關系,無法辦報,亦應編制壁報,或用油印機編發簡單新聞務實普及全體僑胞,使每一個角落的中國國民,都受到宣傳的影響”。[25]
在抗戰中,南京國民政府注重爭取世界中立國家及愛好和平國家人民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與支持,采取了各種方法加強對外宣傳以爭取國際聲援,也非常重視華僑在對外宣傳中的作用。《華僑動員》發表文章闡述了華僑協助祖國對外宣傳的重要性,號召華僑主動對外宣傳,致力于國民外交,聯絡國際人士,“華僑長時間居住國外,對當地政府及社會情形異常熟悉,長時間和各國人士接觸,在情感上早已十分融洽,因而,從事國際宣傳工作,必能獲得偉大而實際的效果”。[26]
《華僑動員》所發表的文章還對華僑如何擴大國際宣傳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如“在宣傳的態度上,要告訴全世界人士:中國此次抗戰,不僅是為求自身的生存與解放,而且是為文明反抗野蠻,為愛好和平的國家反抗威脅世界和平的國家”;在宣傳方式上,則提出:“首先要動員華僑自辦的各種雜志新聞紙,用當地通行的文字編著專刊或小冊子,供給國際人士閱讀。其次,要動員所有通曉外國語文的華僑人士,籌辦外國文刊物,組織使用當地語言的宣傳隊,深入各階層群眾里去,揭露出日寇的暴行,提供出我國保護正義及英勇抗戰的事實。”[27]《華僑動員》一再強調:“僑胞應更加努力擴大我們的國際宣傳,把敵人的暴行,隨時隨地利用機會,把事實宣傳給外國人知道。使國際更對我多表同情與援助,那么敵人當然也更加孤立了。”[28]
《華僑動員》不斷刊載文章指出,中國要持久抗戰才能獲得勝利,要持久抗戰,離不開各種支持,而我國“各重要城市,各男女同胞,或淪于戰區,或受戰爭威脅,捐款工作,自難有效進行”[29]。在這種情況下,僑胞對祖國的援助非常重要,因而號召遠在海外沒有直接受到戰爭威脅的僑胞努力支援祖國抗戰。
為了支持長期抗戰,《華僑動員》將國內的國民節約運動推廣到海外華僑中,向僑胞廣泛宣傳節省資財以捐助祖國,號召華僑開展節約運動,為國內的抗戰捐款捐物、募集資金。
為能夠募集到更多的抗戰資金,《華僑動員》號召廣大華僑加緊籌款工作,希望華僑居住的地方,都一致推行常月捐。[30]常月捐是當時最常見也最有效的籌款捐助形式。《華僑動員》幾乎每期都刊載華僑常月捐的相關報道,這些報道比較詳細地論述了推行常月捐的重要意義,并就常月捐活動提出了許多建議。除常月捐外,《華僑動員》還倡導舉辦獻金及特別捐。獻金一般是在相關紀念日舉行,如“元旦獻金”“七七獻金”“九一八獻金”“慶功獻金” 等;特別捐是在國內發生某種急需捐助的情況時發起的各種專項捐款。
《華僑動員》不斷勸導僑胞積極捐獻物資,包括獻機、獻車、募衣、贈藥等,希望僑胞在捐物方面能更加積極,因為僑胞在外“經營工商業可以分別就其出品,大量贈送國家,對于抗戰,也是同樣有益處。有時,這樣物力的貢獻,或竟在效能上勝于金錢”。[31]
為緩解軍費和財政困難,募集抗戰資金,南京國民政府發行了救國公債、國防公債等各種債券。《華僑動員》也積極呼吁愛國華僑踴躍購買公債,指出“僑胞踴躍認購,成績至為美滿”,“我們希望僑胞能本其光榮歷史與傳統精神,繼續認購金公債和國防公債”。[32]
抗戰時期,中國隨著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淪陷,面臨著資金、物資急缺以及物價上漲、經濟形勢一片混亂等嚴重問題。南京國民政府在生產自救的同時,呼吁廣大華僑資金內移,動員他們直接回國投資設廠辦實業。《華僑動員》為此展開了廣泛的宣傳動員,闡述了華僑回國投資辦實業對抗戰的重要意義,指出:“抗戰的勝利,不僅需要源源不斷的人力,而且需要源源不斷的物力,單有勇敢的戰士,沒有充分的軍需,還是不能長久抗戰,必須要人力與武力有適當配合,才能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因此,興辦各種生產實業,尤其建立與軍事有關的國防工業,是保證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希望僑胞能本著愛國精神,踴躍回國投資,大量制造戰時用品與生產物品。《華僑動員》1938年第8、9 期的《投資是華僑救國的主要任務》一文強調,“投資開發祖國是華僑救亡的中心任務,是民族更生的建國大業,是爭取抗敵勝利的基點”,建議僑胞“應體念政府開發祖國及經濟建設的苦心,與對僑胞們希望投資的關切。同時各地愛國僑胞應徹底認識投資祖國從事于戰時的建設,建設是爭取最后勝利的重要工作”。[33]
日本國土小,資源匱乏,《華僑動員》不斷刊文說明抵制日貨并阻止軍需品運往日本的重要意義,指出日本“有許多不可缺少的原料都要仰賴外國供給,……如果這些原料的來源斷絕,日本的軍事機構馬上就難于活動了”,[34]認為抵制日貨是間接打擊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方式。《華僑動員》在1939年16 期刊發了《美國華僑阻止軍需品運日的意義》一文,文中提出“阻止軍火運往日本,卻是一種新的工作方式,顯示華僑對于居留地政府的援華制日運動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種工作的開展,將使日寇軍需品的購買與運輸感到極度的困難。這對于日寇確是一種致命的打擊”,[35]要求各地僑胞應積極努力并擴大這一運動。《華僑動員》還號召廣大僑胞“聯絡國際人士,促進居留地政府一致推行,用釜底抽薪的辦法,來削弱敵人的戰斗能力”。[36]
除了經濟方面的支援,南京國民政府還動員華僑中的技術人才能夠回國,以支持長期抗戰,提出祖國抗戰需要各類人才源源不絕地去補充。《華僑動員》所刊載的文章多次談到動員僑胞中的技術人才回國服務的重要意義,指出:“現代的戰爭,是人力物力智力財力的總較量,我們為求中華民族的生存,……已決定不惜犧牲,長期抵抗,當然要集中全國人力物力智力以與敵人血拼,爭取最后勝利。……我們對于抗戰期中所需要的專門技術人才如飛行人員,機制,冶金,煉油土木工程人員以至醫師制藥專家等,卻甚愿其作速歸來為國效勞,藉以加強抗戰力量”。[37]《華僑動員》還提出:“希望能動員僑胞中所有的技術人才,組織大批的義勇隊、工程隊、救護隊等回國服務,尤其是航空人員、汽車駕駛員以及機械人才,更是目前所迫切需要,希望能夠悉數回來”;“希望僑胞盡量培植抗戰所需要的人才,因為僑胞處于比較安定的環境,很適宜于擴充學校及籌備經費資助僑生求學外國學校,以為國儲才”;“希望僑胞能在這方面多多努力,能有更好的成績表現”。[38]
《華僑動員》考慮不同層次華僑讀者的需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進行宣傳,力求從內容到形式能夠雅俗共賞,營造強大輿論聲勢,增強其抗戰宣傳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更好達到動員華僑參與抗戰的目的。
《華僑動員》的主要欄目有華僑動態、僑務政聞、半月戰況、國際要聞等,不僅刊登高水平的長篇大論,而且也設有小專欄,刊載短小精悍的詩歌、游記、圖片漫畫等,其內容大多具有強烈的戰爭動員性和宣傳性,目的在于激發全民抗戰精神及收復失地與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如1938 年第13期刊登了抗戰歌曲《我們在后方》,其歌詞為:“前方戰士,浴血沙場,前仆后繼,愈戰愈強,我們在后方,應該支持這長期的抵抗,開山開地,種稻種糧,節衣縮食,貢獻前方,尊敬將士,撫恤死傷,力行兵役,投效疆場。全民抗戰,慷慨激昂。同胞們,莫挫傷莫頹唐,萬眾一心,萬眾一心,拯救民族的危亡。爭取,爭取民族的獨立;打倒,打倒人類的魔王!中華民族,意志堅強,中華民族,寧死不降!”[39]這支鏗鏘有力的抗戰歌曲表達了大后方人民支持抗戰的決心。遠在南洋的學者鄭子瑜創作了《華僑總動員》等歌詞,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三廳廳長的郭沫若認為其歌詞“足以喚起僑胞,共赴國難,支援抗戰工作”,[40]為此特請作曲家代為譜曲后,“登載于《華僑動員》半月刊上,還印發給南洋的許多團體和學校,起到了敵愾同仇的作用”。[41]《華僑動員》刊發的一些影響力較大的動員華僑抗戰的歌曲亦“在海外產生了極大的反響”。[42]1940 年第22 期則刊載了“僑委會第三小組” 的許慶成所寫的《南山行》游記,記述了1939 年8 月20 日“僑委會第三小組” 前往南山的旅行:“初秋天氣爽,欣逢休沐晨,聯袂南山去,一組共九人,渡江赴海棠,上山離市塵……,眺望江山美,行都重慶城,復興根據地,氣象益光明,嘉陵通揚子,浩浩接遠程,預卜東返日,詩篇賦收京。”[43]這篇游記不單純是記錄旅行,還表達了對抗戰勝利的強烈渴望。
《華僑動員》還刊登了大量漫畫來配合當期的主要宣傳內容。以1938 年第15 期為例,這一期的文章是《僑委會通令海外駁斥日寇虛偽宣傳》和《駁斥日寇對于華僑的誘詞》,為了配合這一宣傳主題,不同頁面上刊載了多幅漫畫,表達拒絕日本虛假宣傳的蠱惑,抵制日貨。如其中第2 頁題為“不買日貨” 的漫畫描繪了大量民眾從掛著日本國旗和仁丹招牌的商店前過門而不入的場景,第6 頁漫畫題為“不搬運日貨”,第14 頁漫畫則為“不受反動宣傳”。
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連連失利,導致一些華僑恐日情緒比較嚴重,視日軍為難以打敗的軍隊。為了堅定僑民抗戰必勝的信念,《華僑動員》在《創刊詞》中指出,要使僑界對抗戰充滿信心,就得先使僑胞“對此抗戰有正確之認識”。[44]為此,《華僑動員》對于戰場上的失敗,主要從軍事戰略方、持久消耗抗戰的角度進行解釋,以緩解悲觀失望心理,提振華僑對抗戰必勝的信心。如武漢會戰失敗,武漢被日軍占領后,《華僑動員》在報道中說:“查敵人包圍武漢之用意,在殲滅我主力,使我長期作戰陷于困頓,以達其早日結束戰爭之目的。因此,我軍在予敵人以大量消耗后,自動退出武漢核心,一方面在武漢外圍配備適當之兵力,繼續打擊敵人,一方面轉移主力于有利陣地,保持長期抗戰之力量。”[45]告誡民眾“決不可誤認為戰事之失利與退卻,蓋抗戰軍事勝負之關鍵,不在武漢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繼續抗戰持久之力量”。[46]
與此同時,《華僑動員》在報道戰事時注意突出國民黨軍隊的勝利戰果。每當取得勝利戰役,前線傳來捷報時,都會進行大規模宣傳報道,以振奮廣大僑胞的精神。如國民黨軍隊在桂南戰役中取得昆侖關大捷時,《華僑動員》進行了多次報道,宣揚此戰是“抗戰以來未有之戰績”。[47]
《華僑動員》在創刊之初就大力宣傳華僑愛國愛鄉的傳統及對抗戰的大力支援。其“創刊詞” 說:“自抗戰開始,華僑早就動員了。論物質之供給,他們在救國公債未發行以前,早就募集捐款或數十萬或數百萬匯回來了。”[48]對僑胞在抗戰中的愛國言論與貢獻,《華僑動員》也進行廣泛的宣傳報道和高度的贊揚,以激勵廣大華僑繼續發揚愛國愛鄉精神,把支持祖國抗戰作為自身義不容辭之責任,踴躍捐款出力,為抗戰到底貢獻力量。
《華僑動員》設有“華僑抗聲” 欄目,主要介紹海外華僑在抗戰期間的愛國言行,如劉翼凌《抗戰一年來之僑務》(《華僑動員》1938 年第11 期)、劉清齋《中倭兩國僑民獻金之比較與蠡測》(《華僑動員》1939 年第18 期)、翁之達《僑胞對于祖國的貢獻》(《華僑動員》1938 年第6 期)、蔡云《緬甸華僑救國運動之一斑》(《華僑動員》1938 年第1 期)、其昭《華僑抵制日貨與居留地政府》(《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及《南洋華僑推行常月捐之過去與現在》(《華僑動員》1939 年第19 期)等。《華僑動員》對華僑的愛國行動大加贊賞,認為抗戰功績固由“將士用命所致,然全體僑胞厲行節約努力捐輸之功,亦殊不可沒”,“捐款而外,尚有醫藥之捐贈,寒衣之捐募,以及其他慰勞賑濟物品之征集,凡此所為,俱皆有裨抗戰”。[49]此外,《華僑動員》也刊登國民政府宣傳嘉獎廣大華僑的內容,如1939 年第17 期刊發了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的“嘉慰海外僑胞電”,電文中高度贊揚了“抗戰以來,海外僑胞輸財出力”,“踴躍捐輸” 的貢獻。[50]
《華僑動員》不斷對僑胞進行精神引導,增強他們中國必勝的信念,說明只有包括海外華僑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全力配合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在宣傳方針上,《華僑動員》強調對華僑應“說明祖國存亡與僑胞的關系,以增強其愛國熱忱。……要克服一切悲觀失望的心理,加強抗戰勝利的信念。……要使僑胞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要提出僑胞當前所應做的工作,向他們解釋這一工作的意義,并組織他們來參加”。[51]
全面抗戰爆發后,為號召華僑支援祖國抵抗日本侵略者,《華僑動員》的抗戰宣傳和輿論引導極大地增進了海外僑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廣大華僑鼎力支持祖國抗戰,捐款獻物,認購公債,積極到祖國大后方投資辦企業,生產各種急需的戰時物資,這對于當時日漸艱難的祖國經濟起了極大的緩和作用。僑胞們“踴躍輸將,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52],有不少人直接投身到祖國的抗日疆場,從人力上支援祖國抗戰,如偉大的南僑機工。僑胞們對抗戰的貢獻對支持長期抗戰提供了巨大的力量支持。
總之,抗戰時期,《華僑動員》緊緊圍繞動員華僑抗戰這一“中心” 任務開展對華僑的抗戰宣傳工作,自始至終堅持以抗戰的現實需要為導向,使其宣傳報道的內容與動員華僑抗戰緊密相聯系,始終為動員華僑抗戰鼓與呼,給予戰爭年代的僑胞以極大的鼓舞與振奮,對于激勵華僑的抗日斗志和推動僑胞踴躍支持祖國抗戰起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
[注釋]
[1] 朱國圣、林楓主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新華出版社,2010 年,第77 頁。
[2][3] 張賽群:《南京國民政府僑務政策研究》,中國言實出版社,2008 年,第173 頁。
[4] 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下冊,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 年,第605 頁。
[5] 張秋菊:《試析抗戰前期國民政府的僑務宣傳活動及策略——以廣州〈華僑戰線〉為中心的考察》,《抗戰文化研究》2014 年9 月。
[6] 如楊安、張旺清:《論〈新華日報〉在動員華僑抗日救國中的作用》,《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 年第2 期;鄭娜娜:《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華僑的宣傳研究——以〈救國時報〉為例》,西安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9 年;等等。
[7] 如沈燕清:《華僑在抗戰中的宣傳工作》,《八桂僑史》1998 年第1 期;張運華:《五邑華僑的抗戰宣傳活動》,《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1 期;粟明鮮:《華僑與祖國命運休戚與共的一個范例——戰時新西蘭華僑聯合總會發行的〈中國大事周刊〉與中國抗戰簡析》,《八桂僑刊》2020 年第2 期;陳肖英:《從〈抗戰要訊〉探究旅荷華僑華人的抗日救國運動》,《八桂僑刊》2020 年第2 期;等等。
[8] 王基朝:《抗戰新形勢下的僑胞任務》,《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7 頁。
[9] 張麗敏、劉靜、張浩主編:《版式設計與應用》,航空工業出版社,2014 年,第34 頁。
[10] 編者:《創刊詞》,《華僑動員》1938 年第1 期,第3 頁。
[11] 編者:《創刊詞》,《華僑動員》1938 年第1 期,第2 頁。
[12] 劉翼凌:《抗戰一年來之僑務》,《華僑動員》1938 年第11 期,第4 頁。
[13] 《陳委員長樹人在岷里拉華僑各界歡迎大會演說詞》,《華僑動員》1938 年第1 期,第20 頁。
[14] 王基朝:《抗戰新形勢下的僑胞任務》,《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7 頁。
[15] 洪流的:《敵人的危機種種》,《華僑動員》1939 年第17 期,第21 頁。
[16] 王基朝:《抗戰新形勢下的僑胞任務》,《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4 頁。
[17] 王辟塵:《惟抗戰始有出路》,《華僑動員》1938 年第15 期,第4 頁。
[18] 穎吾:《我們對于抗戰必勝應有之認識》,《華僑動員》1939 年第19 期,第9 頁。
[19] [20] 翁之達:《精神總動員與華僑》,《華僑動員》1939 年第19 期,第1 頁。
[21] 翁之達:《精神總動員與華僑》,《華僑動員》1939 年第19 期,第2 頁。
[22] 劉清齋:《駁斥日寇對于華僑的誘詞》,《華僑動員》1938 年第15 期,第1 頁。
[23]《僑委會通令海外駁斥日寇虛偽宣傳》,《華僑動員》1938 年第15 期,第15 頁。
[24] 陳耀章:《華僑報紙在戰時應努力的幾點》,《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12 頁。
[25][26][27] 王基朝:《抗戰新形勢下的僑胞任務》,《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8 頁。
[28] 陳耀章:《歐戰與南洋華僑》,《華僑動員》1940 年第21 期,第11 頁。
[29] 王基朝:《抗戰新形勢下的僑胞任務》,《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7 頁。
[30] 王基朝:《僑胞應努力經濟抗戰》,《華僑動員》1939 年第17 期,第19~20 頁。
[31] 翁之達:《僑胞對于祖國的貢獻》,《華僑動員》1938 年第6 期,第7 頁。
[32] 王基朝:《僑胞應努力經濟抗戰》,《華僑動員》1939 年第17 期,第19 頁。
[33] 許俠夫:《投資是華僑救國的主要任務》,《華僑動員》1938 年第8~9 期,第14 頁。
[34] 王基朝:《僑胞應努力經濟抗戰》,《華僑動員》1939 年第17 期,第21 頁。
[35] 其昭:《美國華僑阻止軍需品運日的意義》,《華僑動員》1939 年第16 期,第6 頁。
[36] 王基朝:《僑胞應努力經濟抗戰》,《華僑動員》1939 年第17 期,第21 頁。
[37] 謝作民:《抗戰中海外僑胞的責任》,《華僑動員》1938 年第2 期,第7 頁。
[38] 王基朝:《抗戰新形勢下的僑胞任務》,《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8~9 頁。
[39]《我們在后方》,《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16 頁。
[40] 張繼定、徐俐華編著:《八閩文化世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248 頁。
[41] 林非:《無關風月》,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 年,第141 頁。
[42] 毛策:《漢學范例——鄭子瑜學術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4 年,第29 頁。
[43] 許慶成:《南山行》,《華僑動員》1940 年第22 期,第40 頁。
[44] 編者:《創刊詞》,《華僑動員》1938 年第1 期,第2 頁。
[45]《半月戰況》,《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18 頁。
[46]《半月戰況》,《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19 頁。
[47]《最近重要戰役紀》,《華僑動員》1940 年第21 期,第2 頁。
[48] 編者:《創刊詞》,《華僑動員》1938 年第1 期,第1 頁。
[49] 陳樹人:《二期抗戰與吾僑任務》,《華僑動員》1939 年第18 期,第4 頁。
[50]《五中全會嘉慰海外僑胞電》,《華僑動員》1939 年第17 期,第2 頁。
[51] 王基朝:《抗戰新形勢下的僑胞任務》,《華僑動員》1938 年第13 期,第8 頁。
[52] 李穎吾:《我們對于抗戰必勝應有之認識》,《華僑動員》1939 年第19 期,第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