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拿大華裔作家鄭靄齡《妾的兒女》為中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 世紀上半期加拿大華人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家庭模式的重構*
——以加拿大華裔作家鄭靄齡《妾的兒女》為中心

2020-11-30 18:24:51蔡曉惠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20年3期

蔡曉惠

(南開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071)

中國人最早移民加拿大始于19 世紀中后期,是在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的推力與加拿大社會建設發展的拉力之雙重作用下而產生的移民現象。當時的移民多為廣東沿海地區的農民。盡管他們移民的初衷是受北美淘金熱的吸引,但是很多華工也參與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建設。上述兩種華工占了全部華工的約一半左右,另外一半則進入采礦業、漁業、農業和其他服務性行業。[1]因此,加拿大早期華人移民大多從事繁雜的體力勞動。這種工作性質決定了加拿大華工以男性為主。另外,由于中國社會傳統觀念向來安土重遷,華工不愿攜帶妻小漂洋過海,而后來加拿大社會“人頭稅”(head tax)①1885 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完工以后,加拿大國會首次通過“人頭稅案”,向入境華人征收50 加元的人頭稅。之后,在1900 年和1903 年,人頭稅分別漲至100 加元和500 加元。和排華政策的制定,又極大地限制了家眷到加拿大與華工團聚的可能性,導致加拿大華人社區在很長時間里成為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的單身漢社會。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加拿大華人社區沒有女性。據記載,早在1860 年,加拿大就出現了第一位女性華人。②根據《巾幗:加拿大華裔女性的聲音》,1860 年3 月1 日,“李鄺太太” 以商人妻子的身份從美國舊金山來到加拿大維多利亞,成為第一位來加的華裔女性。參見:Women’s Book Committe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 Jin Guo: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Toronto: Women’s Press, 1992, p.18。后來,以華工或華商妻子、母親、女兒或紙新娘③在加拿大禁止華人入境期間,有些華工通過中間機構購買假的移民身份(即“移民紙”),設法讓遠在中國家鄉的女性赴加與之結婚。通過這種方式入境的新娘被稱為“紙新娘”。身份入境的華人女性不絕如縷。但是,這些華人女性的生存境遇在官方歷史和文獻中并未得到相應的表現和記載。20 世紀90 年代,先后有三部頗有影響力的作品在加拿大文壇問世:《殘月樓》(Disappearing Moon Café, 1990)、《巾幗:加拿大華裔女性的聲音》(Jin Guo: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 1992,以下簡稱《巾幗》)和《妾的兒女:一個分居家庭的畫像》(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 1994)。它們分別以小說(《殘月樓》)、家族傳記(《妾的兒女》)和口述實錄(《巾幗》)的方式聚焦于加拿大華裔女性這一特殊群體,打破了華裔女性在加拿大社會中長期的沉默失語和無名狀態。本文以《妾的兒女》為中心,輔以《殘月樓》和《巾幗》的文本資訊,探討在20 世紀上半期(即加拿大社會排華時代)加拿大華人社區女性群體的歷史境遇、生存形態以及由此給家庭模式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關于加拿大華人的研究,國外主要有三本著作:魏安國(Edgar Wickberg)等人編著的《從中國到加拿大:加拿大華裔社區歷史》(From China to Canada: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Canada, 1982),該著作追溯了從1858 年直至1980 年加拿大華人社區的歷史;安東尼·陳(Anthony B. Chan)的《金山:新世界的華人》(Gold Mountain: The Chinese in the New World, 1983)關注了美國華人和加拿大華人在北美社會的歷史境遇;李勝生(Peter Lee)的《加拿大華人》(The Chinese in Canada, 1988)側重的是加拿大華人自移民之日起在加拿大所遭受的種族歧視和不公正待遇。這三部著作關注的都是華人社區整體的歷史,而1992 年出版的《巾幗》則把重點聚焦在加拿大華裔女性群體,以訪談的形式生動記錄了諸多華裔女性在加拿大的個人經歷以及家庭狀況,因此成為本文重要的參考文獻。國內的加拿大華人研究較早的著作為李春輝、楊生茂主編的《美洲華僑華人史》(1990 年),后來還有黃昆章、吳金平的《加拿大華僑華人史》(2001 年);黎全恩等著的《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 —1966)》(2013)是這方面較新的研究著作。這些著作關注的基本都是加拿大華人的總體狀況和社區歷史,對于加拿大華裔女性和華裔家庭狀況僅偶爾提及,也很粗略。知網上這方面的研究也寥寥無幾。因此,本文以《妾的兒女》為主探討加拿大華裔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家庭模式的轉變,無論在加拿大華人研究領域還是相關文學研究領域都有具有較大的創新性和研究意義。其創新之處體現在:一是本文將文學文本研究與歷史資料相結合,把研究視角集中在長期被忽略的加拿大華裔女性群體上,關注她們在加拿大的生存狀態,并與同期國內女性群體的命運進行比較研究。這種研究尚屬首次。二是本文還關注了華裔女性群體的生存形態對加拿大華人社區婚姻模式的影響,為加拿大華人整體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蓄妾制在加拿大華人社區的延續與變異

《妾的兒女》為出生于加拿大的第三代華裔鄭靄齡(Denise Chong,1953 —)的處女作和成名作。作者在經過實地考察和縝密研究之后,以自傳體的方式講述了家族三代人在加拿大的多舛命運和艱辛歷程。通過作者身為小妾的外祖母梅英及其兒女跌宕起伏的人生,此書折射出以作者家族為代表的早期加拿大華人在異國環境中鮮為人知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舵膬号凡粌H是作者個人的家族史,更為研究早期華人移民生態提供了生動的資料,又因其獨特的女性視角,成為研究文學、歷史、女性的重要資料和教材。該書贏得了溫哥華圖書獎、加拿大紀實文學獎、女性文學獎等多項榮譽,并被翻譯成十幾國文字。

《妾的兒女》雖然形式上是自傳體,但實際上主要圍繞作者外公陳山和外婆梅英展開。陳山是陳家第一代移民,他于1913 年抵達加拿大,成為最早落戶溫哥華的“金山客” 之一。在此之前,陳山在國內已經娶妻,在第一任妻子死后又續娶了第二任妻子黃波。十年以后,為緩解獨處異鄉的孤獨、綿延子嗣,陳山托人為自己納妾,即后來他通過“紙新娘” 方式從國內購買的小妾梅英。

在此,我們姑且不論蓄妾制是否合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一夫多妻制古已有之,且一直延續到20 世紀50 年代才告廢止。[2]在陳山納妾的民國時期,無論是立法還是輿情,對于廢除蓄妾制的態度都相當曖昧。[3]事實上,納妾習俗在社會高層和普通民眾間,還是一種相當普遍的行為。晚清時期移民北美的華人在慣性上和事實上都承繼了這一風俗,“對于漂泊海外的已婚男子來說,要求娶個小妾并不稀奇。留在家里的老婆,就是父母選定的老婆,是‘留守老婆’。從中國娶來的小妾,漂洋過海與男人結合,像夫妻一樣在國外生活。”[4]從表面看,海外華人的納妾行為與國內并無二致,但當這種根植于中國封建家長制的家庭倫理嫁接到北美土壤之后,在新的律法和倫理環境中卻無可避免地發生變異,甚至漸趨瓦解。

(一)“妾” 成為華人家庭的頂梁柱

20 世紀上半期,大部分華工在加拿大社會都是“廉價勞工” 的角色,收入微薄,很多人還要寄錢給中國老家。而從中國買妾的費用不僅包括逐年增長的“人頭稅”,還包括為妾侍購買加拿大出生證明的錢,支付給溫哥華、香港和國內中間人的錢和小妾赴加的旅費。大部分華工根本無力支付這筆高昂的費用。因此,華工的妻、妾或其他親屬即使勉強來到加拿大,也難逃辛苦勞作的命運。在《妾的兒女》中,陳山從中國購買小妾梅英便是這一現象的典型案例。

梅英剛下船,還陶醉在陳山請吃點心的喜悅之中時,陳山便把茶樓老板介紹給她:“這是你的新老板?!保?]原來,陳山已將梅英作為契約勞工典當給這座叫做“北京茶樓” 的老板,直至付清梅英來加拿大的所有費用為止。在此期間,梅英需要一周工作六七天,每月工資被老板扣留,所得小費交給陳山。在加拿大的唐人街,由于女性極度缺乏,并且法律禁止華人雇傭白人女性,因此女服務員待遇優厚,薪資遠遠高于男性華工。1924 年,在加拿大唐人街,“女服務員每周工資可達25 加元,而男性華工最多15 加元,通常只有7 加元。”[6]所以,梅英實際上成為這個家庭經濟的頂梁柱。在與陳山維持夫妻關系的十幾年里,作為妾的梅英不僅供養著陳山老家的“大婆” 和寄養在大婆身邊的兒女,還成為陳山在老家所蓋的大房子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陳山和梅英的關系與國內的夫妾關系已經迥然有別:兩人之間并非僅僅是性關系,還存在金錢上的綁定關系——不是侍妾依賴夫主的恩賜,而是恰恰相反。

(二)“妾” 在加拿大社會的非法性與夫妾關系的不穩定性

加拿大華人社區蓄妾制與國內的另一個差別是:加拿大的律法環境并不承認一夫多妻制。中國封建社會有幾千年一夫多妻制的傳統,即使民國時期立法有意要廢除蓄妾制,在民間實踐和公眾意識中,蓄妾制的維持依然有著強大的基礎。但是,包括加拿大在內的西方社會從來沒有一夫多妻制傳統。所以,加拿大華工和妾之間的事實婚姻關系并不受加拿大法律的保護。除了從中國社會所繼承下來的倫理束縛,幾乎沒有什么可以將丈夫和妾永久綁定。這使二者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很多不穩定因素。

《妾的兒女》中提到,“那些想遵從西方風俗的人會領取結婚證,使自己跟小妾的婚姻合法化。但是,沒有多少人覺得有此必要,因為在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中,‘留守老婆’才是正牌老婆”。[7]基于這樣的觀念,加拿大華人社區的很多華工和其妾之間實際上只是“非法同居” 的關系。在中國蓄妾制傳統中,妾處于完全的依附地位,要仰賴丈夫的喜好決定自身命運。但是,在加拿大華人社區中,由于經濟獨立而自我意識增強的華人女性便有了自主決定命運的可能?!舵膬号分械男℃酚⒈闶侨绱?。由于生活習慣和觀念等各方面的分歧,梅英對陳山日漸不滿,最終離家出走,兩人開始分居生活。而標志著中國傳統蓄妾制徹底失勢則是在梅香與情人周光同居之后。陳山和梅英分居以后,擁有眾多追求者的梅英,選擇了一個叫周光的男人為情人。陳山知道后,按照中國蓄妾制傳統,去向周光索取買妾之資,梅英對此反唇相譏:“我不是用來買賣的!你這個貪得無厭的家伙,怎么可以這樣?!他不會付給你錢的。我想怎樣就怎樣。”[8]陳山沒有拿到一分錢,悻悻而歸。中國傳統父權制在北美經濟社會環境下早已失去往日雄風,舊世界男尊女卑、侍妾從夫的倫理秩序已然悄悄發生逆轉。

(三)蓄妾制在加拿大社會發生變異的原因

由上可見,在中國綿延了幾千年的蓄妾制傳統在加拿大華人社區有其延續的一面,但在加拿大特殊的歷史語境和生存環境下,也表現出極大的變異,尤其是妾侍主體意識的提高和父權制對于妾侍的控制無能。這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華人在加拿大社會謀生的艱難。在淘金潮和修鐵路結束之后,因為語言和技能上的先天不足,加之加拿大白人社會對于華人的排斥和仇視,華人無法與白人勞工競爭,被排擠出大部分行業,只能從事工資低、勞動強度大的體力工作。這使得中國社會傳統中男主外、女主內的生存模式無以為繼,女性不論是出于自愿還是被迫,都必須參加工作。這種家庭經濟格局的改變必然影響傳統的家庭秩序和家庭觀念。二是加拿大實施了一系列不利于華人入境的政策,從最初征收高額“人頭稅”,到1923 年禁止華人入境,使得華人社區男女比例嚴重失調。1921 年加拿大華人社區男女比例為15∶1,到1941 年為8∶1。[9]女性的極端匱乏使得唐人街的女性格外珍稀,這不僅給女性提供了工作機會上的優勢,也給予她們婚戀關系上極大的選擇權和自由度。

二、加拿大華人女性意識的增強及其與國內“女性的發現” 之差異

(一)女性自主意識的增強與逐漸強大的女性形象

在20 世紀上半期的加拿大華人社區,從中國移植過來的父權制和封建倫理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慣性,但由于北美特殊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形勢,又不得不做出妥協和改變,“因為有償勞動而強大”[10]的華裔女性對強加于自身的父權制枷鎖做出了反抗,與中國傳統社會女性相比,她們有了鮮明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展現出“華裔加拿大女性的覺醒”[11]?!舵膬号分械拿酚?、《殘月樓》中的芳梅以及《巾幗》中的一系列女性,都突破了舊世界儒家倫理對于女性的約束,表現出反傳統的面向。

《妾的兒女》中的梅英,在1935 年—1936 年陳山回國蓋房子期間之所以源源不斷地為其提供經濟援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延長丈夫不在身邊的自由”[12]。為此,梅英不惜欠債和賭博,甚至走上很多唐人街女服務員的老路——以肉體交易來獲得金錢。在陳山從中國返回溫哥華唐人街后,梅英的獨立意識和自主精神由于對陳山的不滿和經濟窘困而日益滋長。在大蕭條席卷北美的20 世紀30 年代,華人“像石子一樣沉入雇傭大軍的最底層”[13],陳山數月找不到工作,兩個人的關系因相互指責降至冰點。此時,梅英上演了一出北美版的“娜拉出走”——拋下陳山和三個月大的女兒阿杏,獨自去了納奈莫的唐人街。但是,與魯迅所預測的中國社會語境內“娜拉要么墮落,要么回來”的結局不同,做出妥協的是陳山——他抱著孩子親往納奈莫,好聲相求才緩解了兩人的矛盾。此外。梅英從穿著打扮、生活習慣、思想意識等各方面都打破了中國傳統觀念對于女性的約束。像華裔評論家趙廉所說的,“把女性從父權制的欺壓中解放出來”[14]:她改穿男士西服、戴帽子打領帶;她像男人一樣出入賭場豪賭濫飲;最后甚至突破中國傳統社會倫理束縛公然與情人周光同居。這些似乎都是梅英的女性宣言:“她要向世人宣告,自己在男人的世界中享有一席之地,是一個自力更生、不依靠男人的女人,應當獲得其他人的尊重?!保?5]可以看出,身處加拿大華人社區的小妾梅英已經完全擺脫了舊世界加諸女性和侍妾身份的倫理枷鎖,從“命運無法自主的男性附屬物” 轉變成“擁有個人尊嚴和自由的準女性主義者”。

李群英的小說《殘月樓》中也刻畫了一系列強大起來的華人女性形象,而其中,女性自主意識的增強是伴隨著家族內部經濟權和話語權的強勢擁有而實現的。《殘月樓》的故事講述通過黃家第四代女性凱英的視角,重點圍繞黃家第一、二代女性李美蘭與兒媳芳梅及其后代子女展開。其中,中國父權制傳統中的男性權威走向衰落,代之以強勢的母親和妻子形象,家族掌控權也在強勢的女性成員之間流動。李美蘭是1911 年以唐人街富商黃貴昌妻子身份移民加拿大的第一代華人女性。在打理家族餐館生意的過程中,李美蘭自我認同感增強,在處理家族事務的時候對家長黃貴昌陽奉陰違、獨斷專行,成為黃家實際的掌權者。兒媳芳梅1919 年以“紙新娘” 的方式入境,雖然開始因未能為黃家傳宗接代備受婆婆欺凌,但是在產下兒女后,逐漸獲得經濟自主權和家族掌控權,不僅通過地下私情背叛了男權倫理,還對軟弱無能的丈夫冷嘲熱諷、頤指氣使。通過刻畫幾代“血管里流淌著激情和強勢”[16]的女性形象,《殘月樓》也間接展現出加拿大華人社區封建男權文化的式微及女權意識的崛起。正如華裔評論家班尼特·李(Bennett Lee)所言,“《殘月樓》中的男性經常是一副可憐和無助的樣子,而女性則充滿激情、怒火中燒、詭計多端、生機勃勃、強大有力,成為家族母系紐帶通過高超手段對社區施加影響的活生生的范例?!保?7]

(二)加拿大與中國女性意識之差異

這樣的一種趨勢與同時期中國社會“個性解放” 和“女性的發現” 似乎不謀而合。五四運動以后的新文化風氣,以其激烈的顛覆封建禮教性別規范的鋒芒鼓舞諸多新女性走出家庭、追尋個人獨立和自由,五四以后的二三十年代遂成為“浮出歷史地表” 的“真正意義上的‘女性’誕生期”[18]。一時間,從北歐引進的文學形象——娜拉成為引導中國女性的一面精神旗幟,此時,無論文學作品中還是現實生活中都涌現出不少“娜拉” 式女性——從胡適《終身大事》里的田亞梅到北京師范學校的李超,都表現出追尋婚戀自由、反抗封建倫理的新女性立場。

但是,加拿大華人社區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同時期中國社會新文化運動后“女性的發現” 在幾個方面存在顯著的差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對于“女性的發現” 是近代中國啟蒙知識分子整體學習西方、試圖解救民族危機的文化思潮中出現的副產品。它由知識分子階層率先發起、并在知識女性之間得到強烈呼應。因此,它的主要受力區域和受影響人群大多為民國教育制度下的現代學校和在校女大學生。這項運動對于革新數千年來植根于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性別倫理和觀念、提高女性的性別認同和自我意識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但是當五四新女性將這些先進思想轉化為爭取婚戀自由、尋求個人獨立的行動時,卻經常會遭遇從經濟現實到倫理道德的諸多困境,因而往往以失敗或悲劇而收場。1923 年,魯迅在北京女高師文藝會所發表題為《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指出娜拉出走之后“從事理上推算起來,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19]——這正是看到了當時中國社會語境下女性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因而所有對“自由”“愛情” 的追尋只能淪為烏托邦式的空想。

1. 女性覺醒主體階層的差異

加拿大華人社區與中國新文化運動后的新女性之差別首先在于女性主體的階層——加拿大華人社區的女性基本上都是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底層女性。她們不僅從未有機會接受中國新文化運動思想的洗禮,也并沒有因為身處西方社會而充分接觸和吸收西方女性的家庭觀念或者平權意識。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20 世紀上半期及以前的加拿大唐人街基本上是被隔離于主流社會的“貧民窟”(ghetto),這大大減少了華人社區女性與主流社會互動的機會和可能;而且因為早期華人女性不會英語,受語言能力的限制,活動空間也大多局限在唐人街范圍內。二是加拿大排華法案自1923 年生效,直到1947 年才廢除。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很長時間里,西方社會對華人存在根深蒂固的歧視和偏見,華人深受其害,這導致華人社區對白人社會及其風俗也往往持拒斥的態度。這在20 世紀上半期第一代華人中尤為普遍。所以,加拿大華人社區的女性群體并沒有先進的思想武器作指導,其對自我尊嚴的追求和自主意識的增強主要出于反抗華人社區父權制壓迫的原始本能,帶有很強的原初和蒙昧色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因此,加拿大華人社區女性雖有追尋獨立自主的意識,卻又常常表現出對封建性別倫理的無意識遵從和妥協。就像《巾幗》所看到的,“20 世紀上半期,華裔加拿大女性的生活既受傳統束縛又打破了傳統”。[20]

以《妾的兒女》中的小妾梅英為例。她1924 年入境加拿大,但直到1940 年才產生擺脫陳山獨立生活的念頭并付諸實施。在此十多年間,她一直忍受著丈夫陳山的種種管教并且承受著他對自己勞動的殘酷剝削(陳山每月定時到梅英工作的餐館將其工資領走)。而在梅英入境之初的加拿大華人社區,實際上已經為包括梅英在內的華人女性提供了追求獨立的土壤:華人女性獲得了工作機會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加拿大律法并不為中國的蓄妾提供法律保障等等。梅英等早期華人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之所以遠遠落后于其現實環境,主要在于從舊世界承繼下來的儒家倫理觀念已經深入其集體無意識并且自覺轉化為指導其行為的規范。比如,梅英最開始對自己的侍妾身份毫不質疑:她把自己看作夫家的一員,將掙得的血汗錢悉數交給陳山;內心深深懼怕被丈夫休掉,認為這是女人最大的恥辱;她認為,只有生下男孩才能為陳家延續香火,并確保自己的家庭地位。這些都表明,梅英等華人勞動女性盡管身在北美,卻依然是舊中國封建倫理的產物,她們要擺脫身上的倫理枷鎖追求獨立自主需要時間的沉淀和對自身現實的清醒認知。

《殘月樓》中的芳梅也是如此。中國傳統父權制倫理歷來重視父系血緣傳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便是這一觀念的集中展現。當芳梅結婚五年一無所出時,作為封建倫理代表的婆婆便以休妻相威脅迫使兒媳芳梅接受自己炮制的“借腹生子” 計劃。如果芳梅對于加拿大社會的法律和社會文化足夠諳熟,原本可以以此為武器據理力爭。但是入境五年的芳梅,當時卻并未充分領會加拿大社會賦予女性的自由和權利,反而在與姐姐的通信中不斷接受舊式家庭倫理的洗禮。雖然身處北美,芳梅卻仍然深受封建禮教和傳統價值體系的影響。盡管她對婆婆的刁鉆霸道深惡痛絕,但在潛意識的倫理觀念中,她是認可婆婆“男尊女卑、傳宗接代” 的一套說辭的。因此,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華人女性芳梅并未像同時期中國社會的新女性一樣對抗婆家和父性權威,而是通過與他人偷情生子的不正當方式獲得家族中的地位。直到多年以后,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芳梅在子女發生亂倫慘劇后才不無懊悔地反思:“我本來可以跟任何一個孤獨的金山客私奔,都不會有婆婆的壓迫。這是一片可以隨時重新開始的土地……如果男人讓我不開心,那我完全可以放下他們往前走!……如果我當時拒絕為男人和他們所代表的一切生孩子該有多好?!”[21]

這種反思是很多加拿大華人社區第一代華人女性所共有的?!督韼健防锏默敻覃愄亍り悾∕argaret Chan)也在采訪中提到:“那時候我很蠢。我不應該為他(瑪格麗特的丈夫)生孩子——我當時應該早點離開他。還有其他跟我一樣的人,但是我卻走了一條狹窄的直接的道路,我想表現得規矩一些?!保?2]這些反思其實也充分表明了加拿大華人社區女性意識覺醒的滯后性和局限性。

2. 女性覺醒經濟基礎的差異

20 世紀上半期,加拿大華人社區女性意識覺醒與新文化運動之后國內女權運動的另一個差別,在于其經濟基礎的差異。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lf)曾經說過,女性“需要一年有500 塊錢和一個屬于自己的帶鎖的房間才可以寫小說或詩歌”。[23]這實際上是告訴女性,如果想追求性別平等和一份職業,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后盾,否則,便無法獲得真正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而如前所述,新文化運動之后的新女性大多為在校女大學生,她們的經濟來源多為其想掙脫的父母和家庭。因此,其追尋婚姻自由和個人獨立的愿望往往因為其缺乏獨立的經濟地位而不得善終。而加拿大華人社區的底層勞動女性卻恰恰相反,說她們的女性意識覺醒是由“經濟驅動” 的也不為過。因為正是其自身持有工作的現實以及在此過程中獲得的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和滿足感,才真正促使她們擺脫封建男權倫理的束縛、爭取自己的獨立個性和尊嚴。

在《妾的兒女》中,梅英的精明能干和巧嘴使她成為所在餐館的模范員工,甚至成為廣東茶樓“最珍貴的資產”。不僅如此,在與陳山共同經營麻將館生意時,她的聰明機智不僅使她成為麻將桌上的好手,還能妥善處理顧客糾紛,成為比陳山更受歡迎的好掌柜。正是在工作中所獲得的對自身能力的自信,賦予她足夠的勇氣,才使她在丈夫陳山對她辱罵和管教時能夠“不管是家事還是生意對他的固執提出抗議,而不是忍氣吞聲”[24]。而在加拿大社會大蕭條時期,梅英更成為“家里唯一掙錢的人,是財源”[25]。在陳山返回廣東老家蓋房子的兩三年間,梅英通過不斷給老家提供經濟援助換取了丈夫不在身邊、擺脫父權制綁縛的自由,也更加滋養了梅英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為她最終擺脫自己的妾侍身份、成為一個“擁有自我意志的、解放了的前女權主義者(self-determined liberated pre-feminist)”[26]做好了準備。而當梅英最終與陳山徹底分手以后,也正是這種獨立生活的能力使她能夠一手帶大女兒阿杏。雖然梅英離開陳山后的生活一直貧困潦倒,但是那是因為她沾染了酗酒和賭博的惡習,而非像中國新女性一樣失去了經濟來源。因此,加拿大華人社區女性迫于生存不得不參加工作的現實對于其擺脫父權制枷鎖、爭取獨立和自由反而是因禍得福。

《殘月樓》中的芳梅嫁入的是溫哥華唐人街有名的富商大戶黃家,但是由于人手缺乏同樣需要參與經營家族生意。她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學會了記賬、管理倉庫和與白人用英語打交道。黃廷安更是稱贊她“是那種特別有決心的人,很樂于學習,從來不會忘記被教過的東西”。[27]為黃家生下子孫后,她更一步步獲得了生意的管理權和股份,“先是學會了開車,后來又在家族生意中拿到了股份,并把它轉變成最盈利的產業——房地產?!保?8]正是由于對經濟的把控權和對自己能力的自信,讓芳梅有底氣去對抗霸道的婆婆和軟弱的丈夫,不僅在家族事務中說一不二,而且在整個唐人街都頗有影響力,甚至白人警察都尊稱她一聲“黃太太”。

《巾幗》中的諸多女性也有與梅英和芳梅類似的經歷。加拿大華人社區的女性通過辛勤勞動不僅養活了自己,更為自己贏得尊嚴和自信、換來自由和獨立?!督韼健防飳幽么笕A裔女性的評價非常中肯:她們“并非無法控制的社會力量的被動犧牲品,也非超級女英雄”。[29]加拿大華人社區女性意識的覺醒固然有其局限和落后的方面,但是,由于她們腳踏實地、更接地氣,反而更能持久、更成功。

三、加拿大華人社區家庭模式的轉變

正像《巾幗》里所提到的,“很多中國傳統家庭生活無法移植到海外社區”[30],不僅蓄妾制傳統在加拿大華人社區內產生了巨大的變異,很多其他中國傳統家庭秩序也無法維持其原來的樣貌。

(一)大量臨時家庭和第二家庭的出現

1923 年6 月,加拿大國會通過新的《華人移民法》(即“排華法案”),其中包含歧視華人的43項條款。根據《華人移民法》,加拿大公民的華人妻子,如果從未登陸過加拿大的話,也不能入境加拿大。這樣便徹底斷絕了華工妻子來加與丈夫團聚的可能性。這使得原本就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的加拿大華人社區因為沒有華裔女性的輸入更陷入女性匱乏的境地。數據顯示,1941 年,全加拿大15 歲以上華人男性共有29,033 人,女性只有2,337 人。[31]其中,雖然顯示已婚男性為23,556 人,[32]但實際上,因為妻子遠在中國老家,他們過的仍是單身漢的生活。根據《巾幗》中讓·朗布(Jean Lumb)的口述,1935 年,多倫多唐人街只有大約12~14 戶完整華人家庭,其余的2000 多華人大多為單身男性。[33]但是,這些加拿大華人社區的男性無論是出于緩解異鄉孤獨的情感需求還是解決生理需求,都渴望異性的撫慰。于是,便催生了一批“臨時家庭” 和“第二家庭”。

所謂“臨時家庭” 是指華人男性和女性搭伙過日子,卻并不履行婚姻手續。這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華人男性在老家已有妻室?!舵膬号分?,梅英和情人周光便組成了這樣的臨時家庭。周光是唐人街的職業賭客,受過教育,像唐人街上的大部分單身漢一樣,他在中國老家已經結婚并且有兩個兒子。但是老家妻子無法來加拿大,他被漂亮的女服務員梅英吸引并展開追求,之后與梅英組成臨時家庭并維持了數年。這樣的非婚關系并非梅英和周光一例個案,而且被排華時代的加拿大華人社區廣為接受。就像《妾的兒女》所說,“中國的婚姻風俗在新世界已經失去了意義……老一輩華人對非婚的男女關系寬容了很多。像梅英跟周光這樣,一個女人跟老婆留在中國的男人在一起,在唐人街是可以容忍甚至寬恕的”。[34]如果這些男性選擇將臨時家庭的同居關系合法化,那么便構成了“第二家庭”。在《巾幗》中有不少華裔女性在采訪中都提到,自己的父親在老家還有一個家。[35]

因為唐人街華人女性的匱乏,這樣的臨時家庭有時候甚至是跨種族的?!稓堅聵恰分械狞S貴昌曾在拾骨重撿途中被印第安女子凱羅拉搭救,之后,維持了三年的同居關系并育有一子。但是這樣的異族關系通常不會走入正式婚姻。因為盡管華人在北美族裔等級制度中是處于底層且被歧視的族群,但華人族群對于包括印第安人在內的其他族裔同樣抱有偏見,與這些人的婚姻關系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以黃貴昌后來又返回中國老家娶了個“真真正正的華人女子” 為妻。在《巾幗》中,也記錄了不少華人男性與法裔加拿大白人女子同居的情形。[36]

(二)收養子女和契紙兒女的普遍存在

加拿大華人社區性別比例的嚴重失衡,不僅改變了華人傳統的婚姻模式,也對華人子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以單身漢為主的唐人街,完整的華人家庭很少,嬰兒出生率極低:1931 —1941 年這十年間,溫哥華唐人街人口出生率僅為9‰。[37]這使得兒童在唐人街顯得格外珍貴。《殘月樓》和《妾的兒女》中都提到了這一點:“男孩女孩都很稀罕,因為沒有多少女人可以生育?!保?8]中國傳統歷來重視血緣傳承,沒有子女的家庭或個人往往通過“過繼” 的方式從親戚那里收養孩子。但是在加拿大華人社區,人們沒有多少這樣的家族親戚可以依賴。因此,買賣和收養孩子便成為加拿大唐人街的一種常見做法?!舵膬号分?,梅英因擔心老無所養,便從一個叫葉內莉的女人那里買了一個男孩。但是,不同于西方人的做法,中國人在收養關系中,養父母往往不會告知養子女實情。這會使收養的子女在成年以后可能產生身份困惑和認同危機。著名華裔加拿大作家崔維新就在其作品中曾經提到:在自己的母親死去18 年后,有人打電話聲稱,“我上周見到了你的母親”。[39]由此,他在自傳體小說《紙影:唐人街的童年》中開啟了身份追尋之旅。在20 世紀上半期的加拿大華人社區,非血緣的親子關系成為一種很常見的現象。

加拿大華人社區的臨時家庭也導致了不少非婚生子女的出現,這不僅使得某些華人家庭關系復雜,也給后代帶來很多困擾?!稓堅聵恰分械狞S廷安本來是黃貴昌和印第安女子的親生兒子。但是礙于他的私生子身份,黃貴昌雖然將他收養,并將其培養成家族生意的得力干將,卻始終不敢將其身份曝光。這成為黃家后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亂倫悲劇的原因之一?!督韼健分械娜A裔女性費爾·胡姆(Fern Hum)在采訪中提到,“我父親在跟別人的同居關系中生有一個女兒,我母親在來加拿大之前對此一無所知”。[40]因此,費爾·胡姆的母親一直無法接受這個繼女,迫使她在一個個收養家庭間輾轉。

另一個在加拿大華人社區非常突出的現象是契紙子女現象。根據1923 年《華人移民法》,加拿大出生的華裔兒童是有資格入境加拿大的少數幾種人之一。因此,買賣子女出生證明在加拿大華人社區成為一種有利可圖并且常見的做法?!舵膬号分?,當陳山在得知在老家由大婆撫養長大的兩個女兒來加無望后,便將其在加拿大的出生證明高價賣出,以此支付了三女兒阿杏買房的首付。

20 世紀上半期,加拿大華人社區的家庭模式和家庭關系頗為復雜,這無不根植于北美社會排華時代的特殊歷史語境。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20 世紀初期連年上漲的“人頭稅” 以及后來的《排華法案》,這導致加拿大華人社區性別比例嚴重失調以及嬰兒出生率下降。無論是臨時家庭、非婚子女還是收養關系和契紙子女,都是華人為適應當時的加拿大社會而不得不進行自我調整以應對惡意環境的產物。

四、結語

20 世紀上半期正是北美地區排華政策和種族歧視猖獗的時代。此時的加拿大華人社區處于女性匱乏的“單身漢社會”:《殘月樓》《妾的兒女》和《巾幗》這三部作品分別以不同的文體和方式聚焦于這一時期加拿大華人社區的生存狀況,尤其關注了其中華裔女性的生存形態和歷史境遇以及華人社區婚姻關系和家庭模式的改變。加拿大華裔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華人社區家庭模式的改變既植根于加拿大華人社區對傳統中國倫理和中國習俗的無意識堅守,又與異域生存的現實息息相關,是中國傳統嫁接于異域土壤的特殊產物,也是加拿大華人在當地環境中不得不做出妥協、適應和改變的生存策略。這些改變產生于特殊的歷史時期,與當時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和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密切相關,也會隨著這一歷史階段的結束和所在國政策的改變而漸趨消亡。但是這一階段對加拿大華人社區和后代所產生的影響卻仍然以種種可見和不可見的方式持續存在著。

[注釋]

[1] 黃昆章、吳金平:《加拿大華僑華人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56 頁。

[2] 程郁:《清至民國蓄妾習俗之變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233 頁。

[3] 程郁:《清至民國蓄妾習俗之變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206~214 頁。

[4]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22.

[5]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25.

[6]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29.

[7]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22.

[8]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125.

[9] 黎全恩等:《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 —1966)》,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365 頁。

[10] Lindsay Diehl, “Disrupting the National Frame: A Postcolonial, Diasporic(Re)reading of SKY Lee’sDisappearing Moon Caféand Denise Chong’sThe Concubine’s Children”,ESC,42.3-4(September/December 2016).

[11] Lien Chao,Beyond Silence: Chinese Cana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 Toronto: TSAR, 1997, p.114.

[12]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84.

[13]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49.

[14] Lien Chao,Beyond Silence: Chinese Cana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 Toronto: TSAR, 1997, p.105.

[15]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123.

[16] Sky Lee,Disappearing Moon Café, Vancouver: Douglas & McIntyre Ltd., 1990, p. 196.

[17] Bennett Lee, “Introduction”, Lee, Bennett and Jim Wong-Chu, eds.,Many-Mouthed Birds: Contemporary Writing by Chinese Canadians. Vancouver: Douglas & Mc Intyre, 1991, p.6.

[18]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第29 頁。

[19] 魯迅:《魯迅選集:第2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年,第30 頁。

[20] Women’s Book Committe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Jin Guo: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Toronto: Women’s Press, 1992, p.21.

[21] Sky Lee,Disappearing Moon Café, Vancouver: Douglas & McIntyre Ltd., 1990, pp.253-254.

[22] Women’s Book Committe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Jin Guo: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Toronto: Women’s Press, 1992, pp.29-30.

[23] Virginia Wolf,A Room of One’s Own,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4, p.121.

[24]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37.

[25]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89.

[26] Lindsay Diehl, “Disrupting the National Frame: A Postcolonial, Diasporic (Re) Reading of SKY Lee’sDisappearing Moon Caféand Denise Chong’sThe Concubine’s Children”,ESC,42.3-4 (September/December 2016).

[27] Sky Lee,Disappearing Moon Café, Vancouver: Douglas & McIntyre Ltd., 1990, p.70.

[28] Sky Lee,Disappearing Moon Café, Vancouver: Douglas & McIntyre Ltd., 1990, p.182.

[29] Women’s Book Committe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Jin Guo: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Toronto: Women’s Press, 1992, p.23.

[30] Women’s Book Committe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Jin Guo: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Toronto: Women’s Press, 1992, p.19.

[31] 黎全恩等:《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 —1966)》,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365~366 頁。

[32] 黎全恩等:《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 —1966)》,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366 頁。

[33] Women’s Book Committe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Jin Guo: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Toronto: Women’s Press, 1992, p.50.

[34]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124.

[35] Women’s Book Committe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Jin Guo: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 Toronto:Women’s Press, 1992, pp.105, 118, 122.

[36] Women’s Book Committe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Jin Guo: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 Toronto:Women’s Press, 1992, pp.51, 125.

[37] 黎全恩等:《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 —1966)》,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381 頁。

[38] Denis Chong,The Concubine’s Children: Portrait of a Family Divided,Toronto: Penguin, 1994, pp.115-116.

[39] Wayson Choy,Paper Shadows: A Memoir of a Past Lost and Found,New York: Picador USA, 1999, p.3.

[40] Women’s Book Committe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Jin Guo: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Toronto: Women’s Press, 1992, p.1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久久黄色毛片| 日韩二区三区|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亚洲bt欧美bt精品|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亚洲浓毛av|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欧美a| 久久免费成人|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第一页亚洲|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性欧美精品xxxx|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欧美成人一级|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国产毛片不卡|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欧美狠狠干|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午夜三级在线| 欧美成人国产| 国产二级毛片|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色久综合在线| 99久久精彩视频| 韩日免费小视频|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亚洲天堂自拍|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日本在线国产|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日本a级免费|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96在线 | 亚洲av无码人妻|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欧美日韩福利|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视频二区欧美|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福利国产在线|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