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萍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奎屯833200)
蕁麻是蕁麻科蕁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圖1),其蜇毛有毒性,皮膚接觸后立刻引起反應,出現瘙癢、紅腫等癥狀[1]。蕁麻耐瘠薄,抗寒、抗旱,在新疆可進行大量種植[2],該植物在新疆伊犁地區還是一種常用的民族藥和民間藥[3-6],很多牧民都會將其割倒、晾曬、打垛成為冬季牛羊的飼草料。蕁麻亦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和農作物,可供纖維、食物用等[7]。蕁麻皮中富含豐富的纖維素,可作為紡織原料使用。目前對蕁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方面[8]。本文對新疆伊犁地區的野生蕁麻進行脫膠處理,并對得到的蕁麻纖維的性能進行測試,分析了蕁麻纖維的基本性能。
到伊犁采集野生蕁麻后對其麻皮進行手動剝取。由于其莖葉上有獨特的刺毛,觸及皮膚會出現紅斑并痛癢[9],故在剝取時需帶上橡膠手套。先將蕁麻葉子都切去,切的時候不能連帶纖維,然后進行剝皮刮青,目的是將一些粘連的其他物質刮去。用刀面在蕁麻桿上輕輕往復刮取,將麻桿上的刺刮去,只留下麻皮上的纖維,然后手動剝取蕁麻皮,得到如圖1(b)所示的蕁麻皮。采集完蕁麻皮后,要進行晾曬,把麻纖維攤開進行晾曬,晾曬之后的麻纖維有點橫向卷曲、干枯。
蕁麻的化學脫膠是利用膠質成分對無機酸、堿和氧化劑作用的不穩定性,破壞膠質大分子使其變成能溶入溶液的小分子,從而將膠質與蕁麻纖維分離的過程。

圖1 蕁麻
儀器:電子天平、恒溫水浴鍋、過濾網、橡膠錘等。
藥品:軟水、氫氧化鈉顆粒、5%亞硫酸鈉、10%硅酸鈉、5%高效滲透劑、5%螯合劑、10%純堿、p H 試紙、5 g/L雙氧水、醋酸、5%硫酸、特制油劑等。
預處理→一煮→二煮→打纖→酸洗→晾干→精干蕁麻纖維。浴比為1∶15,蕁麻5 g。
(1)預處理。將5 g蕁麻置于75 ml溶液中浸潤20 min。溶液中含0.4 ml雙氧水、0.2 ml高效滲透劑原液,p H 值調至6.5。
(2)一煮。將氫氧化鈉顆粒配成10 g/L的氫氧化鈉溶液,加入2 ml亞硫酸鈉溶液、1 ml硅酸鈉溶液、0.2 ml高效滲透劑,將經過預處理的蕁麻放在其中,在100℃恒溫水浴鍋中煮1 h,每10 min用玻璃棒攪拌一次。
(3)二煮。配制10 g/L 的氫氧化鈉溶液,取2 ml亞硫酸鈉溶液、1 ml硅酸鈉溶液、0.2 ml高效滲透劑,將一煮后的蕁麻放在其中,在100 ℃恒溫水浴鍋中煮2.5 h,并每10 min用玻璃棒攪拌一次。
(4)打纖。打擊蕁麻5 min,利用橡膠錘打擊作用將蕁麻纖維表面的木質素、膠質等雜質打碎去除,同時破壞蕁麻皮中的束狀結構,使蕁麻纖維的分離性能較好,也使纖維更松散[10]。
(5)酸洗。在軟水中加入2 ml硫酸溶液、0.2 ml高效滲透劑,放入打纖后的蕁麻,并用玻璃杯輕輕順時針攪動2 min。
(6)晾干。擠干,晾曬。
(7)得到蕁麻纖維。
蕁麻纖維的橫面結構和縱面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蕁麻纖維的結構
從圖2中看出,蕁麻纖維表面平滑,形態筆直,沒有明顯扭轉,纖維表面有明顯的豎紋,兩側有結節,纖維壁上有不規則縫隙,橫截面接近橢圓形,內部有空腔,成熟纖維的纖維壁較厚且空腔較小。
3.2.1 測試儀器
YG(B)008E 型電子單紗強力儀、Y171型纖維切斷器、夾子、Y111 型羅拉式纖維長度分析儀、扭力天平、玻片、蓋玻片、黑絨板、鑷子、電子天平、恒溫烘箱、干燥皿等。
3.2.2 測試方法
(1)長度采用羅拉法測定。
(2)細度采用中斷稱重法。稱出中段纖維重量(Gp)和2端纖維重量(Gc),數出纖維根數(n),根據公式Nm=10n/Gp可計算出單纖維支數Nm。切段的長度為10 mm。
(3)采用YG(B)008E型電子單纖維強力機測試脫膠后纖維的斷裂強力。強力測定按等速伸長(CRE)原理測定試樣斷裂強力及伸長。
(4)吸放濕性。參照GB/T 5883-1986《苧麻回潮率、含水率試驗方法》,吸濕過程初始重量為5.00 g,放濕過程初始重量為5.71 g。
3.2.3 測試結果
(1)蕁麻纖維長度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蕁麻纖維長度測試
由于蕁麻纖維的長度有長有短,離散系數大,在試驗過程中梳去的短纖維的含量較多。蕁麻纖維長度平均值為42.57 mm,亞麻纖維的長度在10~26 mm 之間,蕁麻纖維的長度遠大于亞麻纖維的長度,一般來說,纖維的長度越長,其可紡性能越好。
(2)蕁麻纖維細度測試結果見表2。

表2 蕁麻纖維細度測試
由表2中數據可以看出蕁麻纖維的公制支數為1 453.33,亞麻纖維的支數在3 000~6 000之間,蕁麻纖維的細度遠小于亞麻纖維的細度。
(3)蕁麻纖維強力測試見表3。

表3 蕁麻纖維強力測試
由表3可以看出蕁麻纖維的平均斷裂強力、斷裂強度、斷裂伸長及其斷裂伸長率很大,但蕁麻纖維斷裂強力差異非常大,在34.69 c N 到156.27 c N 之間,且蕁麻纖維手感硬挺,剛性大,抱合力較差,在紡紗過程中可能會有一定難度。
(4)蕁麻纖維吸放濕過程見表4、表5,回潮率如圖3所示。

表4 吸濕過程表

表5 放濕過程表

圖3 蕁麻纖維吸放濕圖
蕁麻纖維在0~80 min內吸濕較快,80 min以后吸濕緩慢,逐漸趨于平穩。而放濕過程比較平穩緩慢,在150 min左右時有一些波動,最后趨于穩定,可能是因為稱量誤差引起的。從2個曲線中可以看出放濕過程比吸濕過程慢。總體而言,蕁麻回潮率大,吸放濕性能好,用于服裝有較好的吸濕排汗性。
通過采集、剝取、脫膠等工藝得到了蕁麻纖維,并對蕁麻纖維的外觀和物理性能進行了初步檢測,蕁麻纖維表面較平滑,縱向有豎紋,橫截面呈近橢圓形,內部有空腔,具有韌皮類麻纖維的共同特征。蕁麻纖維長度平均值為42.57 mm,公制支數為1 453.33,平均斷裂強力較大,為60.43 c N,回潮率為9.2%,有吸放濕快、導濕性強的紡織服用特征。
從蕁麻纖維的長度、細度、強力等指標可以看出,蕁麻纖維具有較好的可紡性,有紡織應用價值。但也應注意到,做為野生麻纖維,其長度、細度有較大離散性,在紡織加工過程中制成率較低。采用對纖維長度離散要求不高的紡紗生產為宜,或者與其他纖維混紡,開發具有特殊風格、性能的產業用和家用紡織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