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自林,胡 亭
(1.廣西藝術學院 影視與傳媒學院,廣西 南寧530000;2.南寧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廣西 南寧530000)
背帶是西南少數民族婦女用于背負嬰兒的布兜,又稱背扇、背兒帶或娃崽背帶,古稱“襁褓”。關于“襁褓”的論述,在中國多本古籍中皆有出現,如《論語·子路》中記載:“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薄妒酚洝ばl青傳》中“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勞,上幸列地封為三侯。”《漢書·宣帝紀》中“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薄队衿ひ虏俊分小榜?襁褓,負兒衣也。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二尺,以負兒于背上也?!庇纱丝梢?祖先們早已有使用背帶的習俗,而且流傳至今,尤其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普遍存在。背帶歷史悠久,它主要是基于實用功能而產生,但背帶上精美的圖案以及制作工藝等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能體現出不同民族文化、審美習慣以及宗教信仰,也是少數民族的重要習俗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通過對有關文獻的梳理,對少數民族背帶的研究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
以圖錄的形式,對少數民族背帶的形制、紋樣、工藝特點及其文化內涵做一種介紹性、描述性研究,常見于專門性著作。如呂勝中主編的《廣西民族風俗藝術·娃崽背帶》[1]上下卷,卷壹以畫冊為主,詳細展示了廣西的壯、瑤、苗、侗、毛南、仫佬、水、彝等少數民族背帶的式樣和花紋。卷貳中主要記載了廣西巴馬布努瑤流傳的一首史詩級歌謠《背帶歌》,由此較為全面地闡述了背帶的文化內涵。馬正榮和馬俐合著的《中國貴州少數民族背扇》[2],該書對貴州少數民族背帶的制作工藝做了詳細介紹,分別有挑花型、蠟染型、刺繡型、織花型、布貼型和綜合型等。唐春松編著的《背上搖籃—桂林博物館藏南方少數民族背扇精品》[3],書中收錄了少數民族背帶一百余件,分為刺繡、挑花、織錦、布貼4個篇章介紹了多個地區少數民族背帶的工藝形制。
以某一地域、民族為研究對象,對背帶的形制結構、圖案紋樣、制作工藝等藝術特征及其相關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如徐川克在《桂西壯族背帶吉祥紋樣研究》[4]一文中,通過對桂西壯族地區的背帶紋樣進行分類整理和研究,表達了壯族背帶紋樣重“生”、重“美”的文化含義。武東撰寫的《昭平盤瑤與南丹白褲瑤娃崽背帶裝飾特征比較研究》[5],對比了盤瑤和白褲瑤背帶的裝飾圖案和制作工藝,二者在使用功能和文化寓意方面存在諸多相同之處,但圖案色彩和制作工藝有著明顯差異。李啟色的《娃崽背帶的裝飾紋樣與民俗心態》[6],闡述了太陽紋、蝴蝶紋、鳥紋等背帶裝飾紋樣與民俗心態體現,論證了背帶不僅具有實用與裝飾功能,更具有生命護符的精神功能。方鈞瑋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背兒帶形制與裝飾技法初探》[7]一文中,重點分析了單件式、兩件式、三件式3 種背帶形制,還有織、染、繡3種裝飾技法。徐莉與劉艷菊合作的《仫佬族娃崽背帶的文化探析》[8],指出仫佬族背帶是仫佬族文化的體現以及文化傳承的載體,背帶對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能產生深遠影響。
有關背帶元素在服裝、箱包、配飾等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文獻約十余篇。如趙紅艷等撰寫的《貴州苗族挑花背扇紋樣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9]和《貴州苗族挑花背扇圖案地域特征及其在服飾品中的創新應用》[10],都是通過從傳統背帶圖案中提取設計元素,再經過解構重組設計,將創新紋樣應用到現代服裝及配飾的設計中??挛那绲摹端羼R尾繡背扇研究及其在現代箱包設計中的應用》[11]、劉錕的《黔西南背扇藝術在鄉村旅游品牌視覺形象設計中的應用研究》[12]等碩士論文,也都是以背帶文化研究為基礎,分別探討背帶元素在現代箱包和鄉村旅游品牌視覺形象設計中的應用與實踐。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王欣撰寫的《貴州少數民族背扇藝術的價值挖掘與傳播——以藝術動畫短片〈背扇〉為例》[13],文中動畫短片是以三都水族背扇為對象進行改編,分析了片中背扇美術造型、動畫美術風格的設定以及短片對中國動畫產業發展的啟示,對于更有效快捷傳播貴州少數民族背扇藝術有著積極作用。
隨著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背帶面臨使用者逐漸變少,實物流失嚴重,傳統手工技藝被迫失傳等諸多窘境。通過建立少數民族背帶文化資源數據庫,對已有傳統背帶進行創新改良設計,將傳統背帶元素應用于現代育嬰產品設計等舉措,真正做到對少數民族背帶進行“活態”保護,為少數民族背帶及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線索和傳承依據。
借助數字化技術手段,建立少數民族背帶文化資源數據庫,不僅可以實現背帶文化資源的永久保護、海量存儲和廣泛共享,還有利于對背帶進行創新設計、文化傳播以及產業開發。首先,對少數民族的生態環境、文化傳統、育兒習俗、生活方式,背帶的歷史源流、使用情況、功能用途、形制結構、裝飾圖案、織染繡及縫制技藝、使用方法和相關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進行田野調查和采集記錄。其次,對采集內容和已有文獻進行分類、整理和研究,并借助計算機技術,以圖片、文本、列表、矢量圖等形式對采集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與存儲。最后,按照少數民族概況、背帶的形制結構、圖案紋樣、織染繡技藝、縫制技藝、創新設計、美學教育等類別進行分類管理,每個類別又根據實際需要分為多個子系列,從而構建一個全面、系統、真實的背帶文化資源數據庫,對今后進行深入研究、數字化展示與傳播,以及開發和利用都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育兒習俗等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背帶的使用者數量正在銳減,外婆送背帶的傳統習俗也逐漸消失,傳統背帶的實用和審美功能均已無法滿足現代生產與生活的需要。立足少數民族背帶文化資源數據庫,運用現代設計觀念和思想、現代材料和工藝,在保留背帶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對傳統背帶進行創新改良設計,包括樣式、制作技藝、裝飾圖案以及功能、用途等方面的創新及改良,做到民族與時尚、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創新,真正延續少數民族傳統背帶的生命意義和文化價值,也能夠更好滿足少數民族現代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婦女用背帶背負小孩走路、趕集、勞作,是當地一種頗具特色的民族習俗。背帶是一件伴隨嬰幼兒成長的不可或缺的育嬰工具,它不僅具有很好的實用功能,還具有非常豐富的民俗文化和藝術價值。立足少數民族背帶文化資源數據庫,深入挖掘傳統背帶中的文化內涵和設計元素,重點是能夠有效提煉背帶的裝飾紋樣、工藝特點及其民族民俗文化等特質基因,探索傳統背帶元素在現代嬰兒背帶和嬰幼產品(如睡袋、推車、學步車等)中的創新應用,研發出既有民族特色,延續傳統背帶所承載的民族文化精髓,又能夠滿足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和生活需要的育嬰工具。背帶元素在現代育嬰產品設計中的創新應用,不僅能讓傳統背帶在現代社會和生活中依然煥發新的生命力,還有利于推動民族文化產業創新,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對少數民族背帶的研究基本都是以某個民族或地區為研究對象,重在分析背帶的民俗文化和藝術價值,在應用設計研究領域則主要集中表現在服裝、箱包、配飾品以及旅游品牌視覺形象等設計當中,但研究數量不多,關于背帶文化傳播研究就更是鳳毛麟角。對少數民族背帶的研究目前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在背帶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研究方面幾乎空白,缺乏有力的保護路徑和傳承模式。構建一個全面、系統、真實的少數民族背帶文化資源數據庫,再以該數據庫為基礎,對傳統背帶進行創新改良設計和創新應用研究,是對背帶文化進行數字化保護和活態傳承的有效途徑,可為今后深入研究、開發利用及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線索和傳承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