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彥江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支撐。本文圍繞制約鄉村產業發展的融資難問題,分析了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難點,探索建立政府增信機制、小額信用農戶貸款、產業鏈融資、重點客群貸款、“兩權”抵押等融資方式。
關鍵詞: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 金融服務
一、緒論
(一)背景及研究意義
1.選題背景。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長期的虹吸效應,導致鄉村“空心化”問題嚴重,農村經濟發展欠賬多,鄉村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據統計,目前全國進城的農民工已達2.8億人,部分人口流出大省的鄉村耕地撂荒比例接近25%。人才流失,加上生產要素的薄弱,導致產業支撐能力不足,這是制約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支撐。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打造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農民深度參與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優勢產業集群,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2.研究意義。隨著鄉村振興各項措施的實施,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將加速重構,城鄉融合、產業融合趨勢進一步明顯,農業農村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大,三農發展將邁入新時代,在提供金融產品與綜合化服務方面,銀行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在分析河南省洛陽市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現狀的前提下,以農戶融資需求為切入點,探索鄉村產業發展的融資路徑。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河南省洛陽市的鄉村產業發展為研究對象,分析當地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及鄉村旅游等三產融合發展情況,梳理制約鄉村產業發展的問題,著重從融資角度,尋找金融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突破點。
二、金融服務洛陽市鄉村振興的現狀
(一)洛陽市概況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轄九縣六區,總面積1.5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17萬。2019年GDP總量突破5000億元,居河南省第二位,城鄉二元結構明顯,二、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高達95.1%,縣域經濟發展滯后,農業占比僅為4.9%。
(二)洛陽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洛陽市農業人口 327.9 萬人,耕地面積 650 萬畝,其中旱地面積510萬畝,水澆地面積140萬畝。農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為產業化發展奠定厚實基礎。小麥、花生、小米、紅薯等糧油基地產量穩定,主糧年播種面積700萬畝,總產量45億斤。蘋果、葡萄、櫻桃、芳梨、瓜果、小雜果等水果基地穩步發展,品牌形象逐步揚名。基地總面積已達82萬畝,總產量104萬公斤,總產值52億元。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品質結構、種植水平逐年提升,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00 萬畝,總產量約270萬噸,總產值約80億元。其中:食用菌總產量約10.5萬噸,總產值約9億元。山茱萸、連翹、杜仲、皂角、丹參等道地中藥材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管理水平持續優化,總種植面積79萬畝,總產量9.8萬噸,總產值19.5億元。畜牧養殖規模逐步壯大,發展穩中提升。2018年,洛陽市肉蛋奶年總產量72萬噸,產值135億元。生豬、肉牛、肉羊、禽類養殖處于持續發展態勢。
(三)金融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產品線不全
洛陽是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較好。洛陽有3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有4個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40個全國“金牌農家樂”,農業與鄉村游景區經營規范。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長較快。2018年末,洛陽共有農民合作社5901 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4家,省級示范社52家,市級示范社 368 家。全市家庭農場902家,其中,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80 家。洛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正處于發展的初期,資金需求量大。目前,銀行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多為短期小額貸款,大額長期貸款少,難以滿足其發展需求,也制約了產業融合發展。
(四)金融支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處于起步階段
截至2019年9月,河南省已有3.04萬個村完成農村產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占比48%,整體改革任務將于2020年10月底完成。2017年7月,洛陽欒川縣被確定為改革試點單位。在金融政策配套方面,銀行一直在探索“兩權”(土地經營權和房屋財產權)抵押融資方式,并創新相應的貸款產品,以解決農戶或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抵押擔保難的問題。但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未完全落地,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因素影響,金融機構“兩權”抵押貸款投放金額很少,針對“兩權”抵押融資的探索還處于起步階段。
三、金融服務洛陽市鄉村振興的難點
洛陽當前的農業農村經濟,由于自然生產條件較差、產業資本投入不足、農業勞動力進城較多、科技應用困難等因素,導致生產力發展極不平衡,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要求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一)商業金融與三農天然屬性之間的矛盾
農業產業自身具有天然的弱質性,同時農村區域、農民居住的分散性,導致農業產業投入高、風險高、回報低,同商業金融追求收益和風險防控的天然屬性之間存在難以平衡的矛盾。
一是農業產業資質弱,與銀行追求高收益、防控風險的初衷相悖。農業產業依賴的水、土、日照、氣溫等自然資源,只能適應,不可能整體改變。同時,農業產業在抵御不可控制的自然災害的能力也顯得單薄和脆弱。
二是主體小而散,批量化、規模化運作難度大,與銀行壓降成本、提高收益的初衷相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大多是規模較小的小農戶、小主體、小企業。同時,農業生產區域分布比較分散。小而分散的經營現狀,導致農業經營主體自身規模小,擁有的有效資產總量小,單個經營個體對資金和金融服務的需求量也小。
三是“三農”主體自身增信能力不夠,經營風險分散和抵補難度大。目前存在的三農主體融資難問題,關鍵在于難以提供能夠滿足要求的融資擔保抵押物,缺乏有效的增信手段。金融機構為防范和彌補信貸融資風險,往往要求借款主體有足值、規范、易變現的抵押品或其他有效的擔保方式。這是阻礙和影響金融資源流向三農領域的重要因素。
(二)具有強承貸能力的農業經營組織數量少實力弱
洛陽市農業企業自身實力不強,很多企業信用評級達不到金融機構授信的最低要求,農業企業擁有的可抵押通用資產少,融資難度大。洛陽有省級龍頭企業38家,僅占全省794家的4.79%。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僅占全省52家的1.9%。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8家,在全省(254家)占比3.15%。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6家,在全省(163家)占比3.7%。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社20家,在全省(368家)占比5.4%。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52家,在全省(768家)占比6.8%。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0家,在全省(254家)占比3.9%。從農業產業實體產銷能力比較,狀態更是羸弱。2018年營業額超過1億元的農業企業只有18家,僅是河南省4126家的0.4%,超過10億元的有2家,僅是河南省411家的0.5%。全市規模以上統計的農業加工企業僅有52家,占市級龍頭企業的13.6%,2017年實現總產值173億元。
(三)農業產業鏈環構建薄弱,產業鏈金融缺少支撐
生產到消費的多個環節構成供應鏈,金融機構可以依托核心企業,為鏈條當中的上下游提供資金支持。但從洛陽市情況看,農業產業鏈不夠完善,信息難以有效穿透,信用無法覆蓋上下游多級企業,導致信用評估難、成本高、效率低,供應鏈金融模式推廣難。
一是產業鏈最靠前的基礎端不發達,表現為農業產品產量小、質量不優、來源不足。如洛陽市的小麥總產僅能滿足口糧自給需求,盈余不多,而且是適合制作大眾食品掛面類中筋小麥偏多。蔬菜水果產量和品種結構還不能滿足市民的需求,每年要從外埠調入將近50%。糧食加工、果蔬加工等資源流先天不足。
二是產業鏈加工環節起步較晚,資本積累不足,農業的生產加工實體只能實現初級產品加工,沒有真正的“龍頭企業”從產品創新研發、市場體系構筑、大體量高品位生產、多元化人才培養、資本融合投入等方面支撐領跑帶動。
三是產業鏈的生產輸入環節,即基礎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不充分,表現為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總體量小、組織化程度低、生產目標不集中、聯盟意識不夠強、利益合作誠信度差等,導致特色產品形不成特色基地、優質產品形不成優勢基地。
(四)財政資金投入不足,撬動融資作用弱
農業是弱質產業,失去資本投入的基礎,農業高質量發展將會很難。農業發展的資本來源無非是財政扶持投入、金融借貸投入、社會融資投入、業主資本積累投入。據調查,2014-2018年洛陽市級財政投入農業產業發展的全部資金20.61億元(平均每年4.1億元),在5年市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3-4%,是同年期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洛陽農業發展資金的21.8%左右。若將洛陽市本級的農業發展資金平均年投入與農業的年產出貢獻相比只有1.74%。縣級財政農業投入也不樂觀。
(五)缺乏配套機制,“兩權”抵押貸款推廣存在障礙
從洛陽情況看,以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為抵押物,金融機構投放“兩權”抵押貸款還沒有真正破題,主要原因是相關配套機制不完善。一是土地產權交易平臺不完善。目前,洛陽各縣已建立土地流程平臺,但土地流轉平臺沒有實現省、市、縣三級聯網、統一運營,沒有形成綜合化的服務平臺。二是缺乏專業的評估機構缺乏和健全的評估體系。由于承包土地受自然條件影響,貧瘠狀況差異大;農房分散,受所處位置、交通便利性、市場開發潛力等方面影響,“兩權”交易缺乏完善的交易市場且不活躍,銀行自身評估難度大,公信力強的專業第三方評估機構少,銀行對第三方評估的土地價值不采信,擔心高估土地價值的問題。三是抵押物處置機制不完善。河南省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規定,不能改變土地公有制性質,不得突破耕地紅線。如果貸款出現風險,銀行行使抵押權后,不能改變土地用途,只能在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掛牌進行二次流轉,處置手段單一。從全國試點情況看,抵押物存在處置難、變現難的現象。四是缺乏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農業生產本身具有弱質性,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投資期限長、回報率低,收益的不確定性,導致銀行貸款的風險性大。目前,農業保險開辦機構不多,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低。農民購買農業保險意識不強,按照監管要求,銀行不能強制客戶購買保險,也增加了銀行的承貸風險。
四、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路徑探索
鄉村振興需要資金的支持,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服務,既是金融機構的責任,也是金融機構拓寬業務范圍,實現自身發展的需要。本文聚焦鄉村振興最基層的參與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如何在現有的農村產權制度下,在缺乏有效抵押物,缺乏自有資產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如何提供信貸資金支持。
(一)完善財政資金介入方式,建立政府增信金融服務模式
目前,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多采取直接補貼的方式,優點是對象確定、見效快,但受投入資金總量限制,難以滿足農業產業資金需求。
解決思路。由市縣財政應設立一定規模的農業發展基金,滾動性增長,放大資金池,更多地實現融資規模投入到優勢農業企業。
運作模式。政府通過成立專業化擔保公司、風險補償基金、開展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等方式,為貸款的農戶增信。金融機構按照政府存入的保證金、風險補償資金的一定比例(一般為5-10倍),或按照保險保費的一定比例為農戶發放貸款。建立政銀聯動、風險共擔的機制。同時,政府部門建立獨立的風險防控體系,動用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力量,協助銀行開展客戶篩選、貸款催收等工作。在建立政府增信機制的情況下,有效發揮財政資金對融資的撬動作用。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政府重點支持的“三農”和小微企業客戶群體。業務模式可以細化為“政、銀、擔保公司+農戶”“銀行+政府風險補償基金+農戶”“銀行+政府性保險機構+農戶”等。
(二)依托數據支撐,建立農戶信用貸款金融服務模式
洛陽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已比較成熟。洛寧蘋果、新安櫻桃、孟津芳梨、偃師葡萄、伊川小米、汝陽紅薯、嵩縣藥材等特色農業已是洛陽的農業形象品牌;欒川、嵩縣依托當地旅游資源發展起來的農家樂,已經成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項目,市場前景很好。這些特色產業由分散的農戶來經營,收入比較穩定、個人信用意識較強,但在融資過程中,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和滿足要求的擔保,可以探索發放小額信用貸款。
運作模式。為防范貸款風險,提高收益水平,金融機構需要源頭批量獲客,通過定位準入,進行實地調查建立貸款投放白名單。一是多渠道獲取數據。通過政府的農業農村局、稅務局、工商局、旅游局、景區管委會、行業協會等部門,多渠道批量獲取外部農戶名單及相關經營數據。二是金融機構通過內部數據系統查詢客戶征信、金融資產等情況,組成專業營銷團隊通過走訪村兩委、行業協會、行業主管部門等了解農戶相關人品信息,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客戶,形成擬準入調查客戶名單。三是金融機構營銷團隊進行實地調查,根據目標客戶的生產經營、家庭資產、擔保方式、信用記錄和金融機構負債等方面的數據情況,綜合建立貸款授信額度模型。
(三)針對重點客群,建立鄉村振興帶頭人金融服務模式
在實施鄉村振興發展中,“村兩委”(村黨支部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人員、鄉村醫生,他們是鄉村振興在基層實施的領導者和直接實施者,是鄉村振興的“帶頭人”。加大對“村兩委”、鄉村醫生等重點人員的信貸支持,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對實施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6月底,洛陽市全面完成全轄3210個“村兩委”換屆,“村兩委”人員設置3-5人,人員近1.6萬人。近年,洛陽市堅持扶貧扶志,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3397人,其中1287位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當選為村“兩委”委員。帶動發展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385個,農民合作社1360個,帶動12.9萬名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走上脫貧致富道路。龐大的優秀客戶群體,為金融機構開展農戶貸款業務鎖定了目標客戶。
運作模式。主要針對從事特色產業經營的“村兩委”人員提供貸款支持。在篩選貸款對象時,設置一定的準入門檻:一是“村兩委”人員必須取得當地鄉鎮黨委政府的任命文件或證明,且有2年(含)以上特色產業經營經驗。二是家庭資產不低于20萬元,全年總收入(含工資收入和經營收入)不低于10萬元,自有資金投入占總投資30%以上。貸款額度在10萬元以下的采用信用方式發放,10萬元以上的,可由房地產、法人、公職人員、政府擔保公司、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等提供擔保。三是確定貸款授信額度。貸款授信額度起點3000元,最高30萬元,且貸款額度不超過所從事生產經營項目投入總額的70%。
(四)圍繞核心產業龍頭,建立產業鏈式金融服務模式
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在現代農業中,農業產業鏈貫通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的所有環節。打造鏈式服務金融服務,就是在服務好大客戶、重點客戶、高價值客戶的前提下,沿著產業鏈、產品鏈、資金鏈,向上下游延伸,為不同客戶群體精準匹配產品包,實現同一價值鏈的“一網打盡”。
運作模式。開展綜合經營,打破傳統業務經營注重個體營銷、產品營銷、價格營銷的策略,由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綜合服務轉變。對客戶在全流程顧問、多樣化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產業基金、資產管理、保險理財、市場化債轉股、并購重組、“走出去”等領域的金融需求,敏銳識別、高效響應,提供一攬子服務和全生命周期服務。在此過程中,金融機構借助龍頭企業等核心經營主體,批量拓展其上下游客戶,降低成本和風險。通過龍頭企業穩固上下游企業和農戶關系,降低市場波動風險。同時,通過上下游企業的供銷變動情況,掌握龍頭企業經營情況,降低貸款風險。
(五)完善配套措施,推動“兩權”抵押貸款提質上量
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是重要的農村集體產權,金融機構推進“兩權”抵押融資業務,可以盤活農村“沉睡”的土地資源,解決農民及農業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是健全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平臺。可以借鑒海南省試點經驗,建立全省互聯、信息互通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平臺功能從現有的提供產權交易信息、登記產權交易信息等基本功能,通過政府部門完善土地產權交易法規,規范交易行為,完善交易資金管理功能,切實發揮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二是成立專門的農地評估機構,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資產評估是“兩權”抵押的關鍵環節,是金融確定貸款額度的前提。鑒于農村“兩權”資產與城市資產在流動性、市場價值、受眾群體方面的差異,應該成立專門的評估機構,明確專用的價值參考、評估方法,形成。三是建立運行順暢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從全國試點情況看,可以借鑒重慶、廣東省做法,由市縣財政注資,成立專門的“兩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與涉農商業性擔保機構共同形成完善的風險分擔機制。同時,需要增加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數量,擴大農業保險產品數量和范圍,加大借款人風險保障支持力度。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洛陽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