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淑
古詩文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習得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思想觀念受到熏陶,形成國學素養,提高文化品位。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古詩文教學與國學素養之間的內在關聯,充分結合學情,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精華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反復誦讀古詩文,向其傳授誦讀方法,啟發學生在誦讀中得到情感體驗。為了調動學生的誦讀興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段朗讀等,品味古詩文中所蘊含的精華。例如,教師講解《木蘭詩》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段朗讀。每個小組朗讀完畢,選出一名代表,講解段落大意,分析重點語句。教師再通過提問的方式考查學生對這篇文言文的理解程度。
二、利用精講讓學生形成整體感知
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古詩文時,要重視精講的環節,讓學生對語篇形成整體感知,并整體把握古詩文的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國學素養為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利用學習工具嘗試理解古詩文的內容。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語言和文字的精妙之處,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內涵,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國學素養。例如,《愛蓮說》這篇古文將蓮花與牡丹、菊花等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蓮花高尚情操的贊美。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文中的字詞和句子,總結作者所描述的不同花的特點,對比得到蓮花的特征。對古文進行精講,不僅能使學生理解與掌握古文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從蓮花的高潔品質中得到精神與思想層面的熏陶。文言文講解完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談一談從蓮花的品質中學到了什么,或者對蓮花精神的理解。這個環節能使學生將從古詩文中學到的內容內化成自身品質,形成國學素養。
三、創設生動的情境
初中教材中的很多古詩文都是用景物進行鋪陳,這為教師創設生動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國學素養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可以結合古詩文的內容,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情境,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古詩文的意境中。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獲得審美體驗。例如,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這首古詩中,描寫了早春時節的西湖景色。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詩人所描寫的西湖美景,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幾張西湖的圖片,讓他們直觀地感受西湖的景色。這樣,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詩詞的內容美和文字美,還能夠體會到文字背后的景色美。又如,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了一個遠離世俗紛爭的美好意境,具有濃厚的想象色彩。針對這樣的內容,教師可以嘗試根據文中所描寫的內容,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設計一段動畫,通過色彩與場景的變換,將學生帶入“桃花源”中,讓學生認識到,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桃花源”來形容美麗的地方,這是傳統文化帶給人們的深遠影響。
四、啟發學生大膽質疑
“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質疑精神,很難對古詩文的奧妙進行深入探究。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國學素養,教師可以以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以及創新精神為抓手,使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盡管古詩文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但是由于創作的時代較為久遠,其中的一些觀點會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引發討論。教師可以借助古詩文教學啟發學生大膽質疑,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幫助他們形成發散思維。例如,學習《醉翁亭記》這篇文言文時,一些學生從古文中了解到,歐陽修不僅嗜酒,而且衣冠不整,作風不夠嚴謹,但是其文字卻飽含了心懷天下、與民同樂的大愛,認為這樣的人物個性有些矛盾。教師并不否定學生的想法,而是肯定其能積極思考,同時,組織所有學生對這個觀點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綜上所述,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古詩文誦讀引導學生品味精華,以古詩文精講讓學生形成整體感知,結合古詩文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啟發學生大膽提出質疑,都將對學生國學素養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