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
摘 要:從2008年比特幣出現以來,數字貨幣發展從未間斷,數字貨幣作為新型支付工具,在金融市場中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然而由于現行法律對數字貨幣屬性界定不清導致不法犯罪頻發、金融市場秩序難以穩定。本文以比特幣為例,首先從概念入手介紹了比特幣的發展歷程和區塊鏈技術,然后對比了世界各國對比特幣的態度,最后分析比特幣的貨幣屬性和財產屬性,以求為我國監管機構推廣法定數字貨幣添磚加瓦。
關鍵詞:數字貨幣;比特幣;法律屬性;區塊鏈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4.046
2019年6月18日,美國著名社交平臺Facebook發布了一篇名為《Libra計劃的數字貨幣白皮書》,宣稱構建一種基于安全網絡的全球化穩定加密貨幣。促使全球目光再一次聚集數字貨幣領域,自2008年比特幣出現以來我國也開始重視數字貨幣發展,目前中國政府正在積極研發央行數字貨幣(CBDC)。作為數字貨幣中的佼佼者,比特幣在2019年迎來了久違的大幅上漲,漲幅高達300%,從一開始的3000美元上漲至14000美元,但隨后又出現急速回落的情況。至2019年10月17日,比特幣市值已跌至7968美元每枚。比特幣價格的不穩定性給損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也沖擊了法定貨幣的地位,因亟須政府進行監管。
1 比特幣的概念
2008年10月31日有人在隱秘密碼學論壇上化名中本聰(英文:Satoshi Nakamoto)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 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 to- 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文章,這篇文章里提出一種定量發行并能抗通脹的數字貨幣,無需依靠第三方支持且沒有中介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
比特幣自出現以來就引起了全球投資者的追捧,但由于其去中心化、匿名化、全球化等特性,導致比特幣價格數次大起大落。比特幣價格的不穩定性不僅損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降低了投資信息,也沖擊了一國法定貨幣的主權地位。我國在2013年12月3日首次針對比特幣發文,該文認為比特幣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具有特殊型的虛擬商品,其不具有貨幣的屬性并且不可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自由流通,應當加以限制。該文同時強調比特幣不得在我國境內的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進行業務開展,由此可見比特幣在我國市場是被嚴格限制的。2017年9月4日,七部委聯合發文取締ICO的公告,該文也禁止各交易平臺從事法定貨幣與虛擬貨幣之間的兌換業務,并關閉了境內多家相關交易平臺。然而最新的比特幣報價為8000美元,其經過數次打壓后仍存在的原因歸結于不會造成通貨膨脹、方便快捷跨境支付、不依賴主權與國家信用等優點。然而比特幣容易被網絡犯罪利用成為洗錢工具,而且價值波動性極大,各國都開始注意到比特幣監管問題。
2 比特幣的運行基礎——區塊鏈
區塊鏈的本質是一本公開式賬本,每個人都能參與撰寫成為礦工,賬本通過密碼學協議同步更新,內容具有不可更改性。 以下是比特幣的交易過程:A方想要交易比特幣,通過網絡廣播向所有人發布了一則信息,表示發出合同要約。 例如,“我,A方,正在賣給B方一枚比特幣。 ”B接收到廣播,并想要與A進行交易。為了核實A是否是合格的締約方,B需要核實A的交易資格。則B方會將其合同承諾廣播至區塊鏈中,此時礦工開始工作,幫助核實A方是否有交易資格,核實完畢后AB最終達成交易。礦工的核實工作防止了A方二次使用風險。如果AB交易成功,那么礦工的核實過程就會被記錄在賬簿上,其他所有網絡使用者的區塊鏈記錄也會因此整體更新。換句話說,一旦交易記錄在賬簿并同步到整個區塊鏈中,那以后這筆交易就具有不可更改性了(除非這項交易與第二項可以相抵消的交易匹配)。
不少積極人士認為區塊鏈技術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任何領域都能夠通過區塊鏈進一步改革發展, 并認為區塊鏈能夠成為共享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礎。區塊鏈是一種算法技術的創新應用,本身是一種分布式系統,只要不涉及倫理問題和道德風險,就不涉及國家法律監管,因為“科技無罪”。雖然中國未在政策上否定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合法性,但其嚴格禁止發行虛擬貨幣、代幣等,也不許相關產業發展。 相比之下,美國對區塊鏈的前景更加看好。華盛頓州長杰在2019年4月22日簽署了SB5638法案( Substitute bill5638),該法案正式承認了利用區塊鏈等分布式賬本技術所保存電子記錄的法律地位,進一步肯定了區塊鏈的法律地位。
3 各國對虛擬貨幣的態度分析
據統計數據,東方國家對比特幣的態度更加保守。俄羅斯將比特幣市場定義為非法市場;中國國內的比特幣市場發展受限;而印度對比特幣市場尚未出臺相關政策,態度尚不明確。
相比之下。北美和西歐是對比特幣商場接受程度最高的國家。中東和拉丁美洲各國對比特幣存在不同的看法:認為比特幣合法的綠色國家有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巴西,阿富汗、巴基斯坦、沙特、埃及、玻利維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比特幣的交易和使用,當然還有更多的拉美國家尚未針對比特幣發聲。
根據統計的246個國家或地區,對比特幣的交易和使用不加限制的國家或地區占比約40%,共有99個。現實比特幣市場的國家或地區占比約3%,共有7個,將比特幣市場定義為非法市場的國家占比約4%,共有10個。另外,還有130個國家(占比約53)認為對比特幣出臺專門政策。
4 比特幣的法律爭議
4.1 比特幣的所有權問題
國內有些學者認為持有人享有比特幣的所有權。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比特幣受特定主體支配。(2)比特幣所有權具有排他性,一枚比特幣僅可能存在一個權利人。比特幣符合物權法上的“一物一權”原則,雖可被分為大小不一的數額,但每份數額只能存在一個所有者,交易系統禁止雙花。(3)比特幣的公示公信原則。了解過比特幣交易過程后,可知整個交易過程會完全公示在分布式賬本中,并且具有不可更改性,這種工作流程完成了物權法上的公示公信程序,能夠保護相對人信賴利益的目的。
但學界的另一些學者認為,比特幣不具有實體媒介,而是一種密鑰型貨幣。比特幣所有者拿到的是一串密鑰,但這串密碼并不是比特幣本身,就如銀行卡密碼。除所有者手中的密鑰之外,比特幣交易還需要一段公鑰,即比特幣的賬號一般。但這個賬號本身并不記錄比特幣信息,在這個賬號中到底存在多少比特幣取決于公示“塊鏈”中的信息,而“塊鏈”就是礦工在驗證交易時公布的分布式賬本。因此,公鑰和私鑰都不是比特幣,比特幣是完全虛擬的,不存在真正的載體。即便承認比特幣具有經濟價值,但根據德國民法典所有權必須建立在有體物質上,所以比特幣的持有人并不享有比特幣的所有權。
權衡過以上兩種觀點后,本文認為我國應當承認比特幣的財產屬性地位,并認可針對比特幣所有權的合法地位。 除了上述支持者理由意外,通過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以及實際做法,也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我國《物權法》第2條第2款,物權客體包括物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并且法律規定的權利相較于物是第二順位的物權客體, 在法律規定的權利上不能存在所有權。我國法律目前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放在網絡虛擬財產中保護,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針對虛擬財產做出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2018年深圳仲裁案填補了司法判例空白,認可了比特幣的財產屬性,認為比特幣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并且能夠為人力所支配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經濟利益。 本文認為仲裁庭認可比特幣的合法性地位是值得鼓勵的,既可以豐富財產的形式以及市場交易媒介,也可以符合法律的規定。
4.2 比特幣的貨幣屬性
貨幣的本質是信用。歷史上貨幣的發展是從金、銀、貝殼一般等價物充當交換媒介開始,后來發展成國家發行的專門的貨幣,成為貨幣的前提是被某一區域的人們承認其具有流通職能。人類社會從物交換到一般等價物再到法定貨幣的使用,體現的就是個體信用到群體信用再到國家信用的演變過程。而比特幣運行機制的底層技術是區塊鏈。交易的參與者是在信息完全對稱的情況下進行交易,這是個無需證明背書就自帶信用的貨幣。
雖然在交易過程中比特幣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點使得監管困難。比特幣交易雖然會在分布式賬本中實時更新,但交易雙方的身份是匿名,外界無法知悉誰是其持有者,因此很難監管。 二是容易引發金融風險,擾亂外匯管理秩序,沖擊法定貨幣體系。但這些并不能成為抵制比特幣的理由,因為比特幣不是非法交易的原因,反而是非法交易間接擴大了比特幣的投機風險。合理的監管比特幣,而非一刀切的禁止,才能促進遏制非法交易。比特幣是一種通縮型貨幣。正因為比特幣的發行是去中心化的,政府反而不必擔心比特幣會被惡意增發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而且通過監控比特幣交易平臺,中央貨幣政策可以計算比特幣流通量,適時調整法幣發行量從而避免過度發行法幣。因此我國應該在吸收各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防范虛擬貨幣風險、監管交易平臺、保障投資者利益。
早在1976年,經濟學家哈耶克就意識到了法定貨幣的缺點,在其著作《貨幣的非國家化》中,認為法定貨幣存在周期性通貨膨脹和幣值不穩定的缺陷,并且這種缺陷天生無法根除,只能通過政府的事后調控來改善。當人們發現并嘗試了其他貨幣之后,便能發現法定貨幣制度有多么不合理了。盡管比特幣去中心化、匿名性的特點雖然容易引發洗錢犯罪,但它的出現打破了國家、地區貨幣壟斷的局面,更安全、高效、低成本地服務于政治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就如同全球化一樣,數字貨幣應用也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誰能搶先適應它誰就能占據全球金融市場的第一把交椅。只等待技術進一步發展,能夠在國家監管范圍內最大化的發揮數字貨幣優勢。
參考文獻
[1]楊嵐婷.中美比特幣監管比較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2]劉寧.美國比特幣交易監管法律制度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8.
[3]王熠玨.“區塊鏈+”時代比特幣侵財犯罪研究[J].東方法學,2019,(03):149160.
[4]趙磊.論比特幣的法律屬性——從HashFast管理人訴Marc Lowe案談起[J].法學,2018,(04):150161.
[5]趙天書.比特幣法律屬性探析——從廣義貨幣法的角度[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7,(05):7788+159.
[6]樊云慧.比特幣監管的國際比較及我國的策略[J].法學雜志,2016,37(10):116123.
[7]謝杰,張建.“去中心化”數字支付時代經濟刑法的選擇——基于比特幣的法律與經濟分析[J].法學,2014,(08):8797.
[8]楊東,陳哲立.虛擬貨幣立法:日本經驗與對中國的啟示[J].證券市場導報,2018,(02):6978.
[9]高旸.數字貨幣發展動態及監管政策選擇[J].征信,2019,37(02):8992.
[10]凱文·沃巴赫,林少偉.信任,但需要驗證:論區塊鏈為何需要法律[J].東方法學,2018,(04):8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