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平 李嬌
[摘 要] 哈爾濱市老齡化問題已十分突出,且經濟增長緩慢。解決面臨的醫養困境,可緩解養老壓力且轉換經濟增長動力。梳理分析哈爾濱市醫養服務產業現存的薄弱點,針對醫養對象、醫養服務和企業發展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從人才供給、醫療資源保障、市場規范、新型醫養、養老金融產品開發五個方面對哈爾濱市醫養服務產業改革提出初步建議。
[關鍵詞] 哈爾濱市;醫養融合;醫養服務產業
[中圖分類號] F719.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10-0001-02
Abstract: The aging problem in Harbin is very prominent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is slow.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r of the aging people can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pension and transform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By analyzing the weak points of the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 industry in Harbi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reliminary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the industry from five aspects: talent supply, medical resource guarantee, market regulation, new type of medical care, and pension financial product development.
Key words: Harbin,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 integration,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 industry
一、引言
截止2018年,哈爾濱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06萬,占比約22%。2018年底,相較于參保206萬老年人口,享受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100.6萬人,享受養老保險待遇96.3萬人[1],老齡人口的增長速度將愈加明顯且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收支不匹配等特點,養老問題形勢嚴峻,亟需解決。張立平(2013)從國家的角度來分析醫養融合的必要性及發展前景[2]。王先菊(2017)提出我國醫護發展在支付能力、人才供應、制度、保障等多個方面存在的問題[3]。蘇昌貴等(2018)探討了養老產業與醫療衛生、體育健身業、生態旅游業等產業融合可行性,并以郴州市為實證案例來詳細說明[4]。隨著老齡化日益嚴重,有效解決相關問題成為現實所需,關注點越來越聚焦于醫養服務等領域,研究對象愈加豐富,實現模式也更加具體,滿足現實養老所需,但是從市級層面來分析醫養薄弱環節,根據具體環境提出可實施建議的研究較少。
本文從市級層面來分析醫養服務現狀和制約因素,根據本地資源特點和具體環境,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綜合考慮各個方面來為醫養融合提供可行方案,優化資源配置,為解決本地養老問題提供發展路徑。使老齡化日益加深的難題轉變為發展經濟的良機,實現經濟轉型,帶動社會發展。
二、哈爾濱市醫養服務產業現存問題分析
(一)醫護人員短缺,供求失衡
全科醫生不足。老年人常集多種疾病于一身,需臨床、預防、康復、人文社會等多個方面的支持,全科醫生在老年人身體健康管理過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比發達國家,哈爾濱市全科醫生存在較大缺口,并且家庭醫生主要以全科醫生為主,數量少已經制約家庭醫生方案的實際推廣。專業護理人員不足。截止2018年哈爾濱市注冊護士2.76萬人[4],按照國際公認的老人與養老護理人員數量比例為3:1的標準計算,醫護人員短缺已十分明顯。目前,哈爾濱市從事老年人健康護理工作的人員主要有職業護士、養老機構護理員、家政護工,其中后兩者彌補醫護人員短缺的現狀。受工作時長、工作內容、社會地位等多種因素影響,從事相關工作的非專業型人員多為文化素質水平較低的下崗職工、農民工,社會背景復雜,非專業型護理人員不具有相關背景和知識經驗,人員結構扁平化,提供的多是簡單看護、照料。護理人員內部不設等級、無資格認證、不設類別、無專業培訓和繼續學習,導致護理水平參差不齊、優質資源分布不均、部分家庭專業型居家養老的需求受現實所困無法得到滿足、缺乏有效競爭等現狀十分突出。
(二)養老機構服務趨同,醫療資源利用不充分
醫療衛生資源方面。哈爾濱市三級醫院幾乎都分布在哈爾濱市區內,大多數人的醫治心理傾向于省級醫院,造成城市醫療擠兌、農村醫療閑置現象。哈爾濱市區僅一家老年醫院,存在針對老年人的專業型醫院較少,老年醫學的醫生數量不足等問題。城市社區醫院主要服務對象為各管轄社區人群,但是未能被城市老年人康養治療充分利用,帶來醫療資源閑置問題。養老院和老年公寓主要提供傳統看護、康復服務,缺乏醫療救治、失智照護、臨終關懷等服務,養老服務市場供給端停留在初級服務水平,無法達到服務產業化和專業化;市場供給與需求不匹配,收留人群雜亂,缺乏針對性養老機構。
(三)企業服務范圍雜亂,缺乏資源整合平臺
市場企業方面。哈爾濱市醫養企業主要分散于南崗區、道里區、香坊區三個區域,企業大部分為綜合性企業,專業化程度較低,尚未形成專業領域代表性企業和產業鏈條。市場準入標準低、分工不明確、企業經營范圍雜亂,如提供老年人看護服務、營養健康咨詢的企業,提供廣告代發、商務咨詢服務且銷售日用百貨、電子產品等。制造類企業短缺,老年智能產品生產、軟件開發、生物技術應用、醫藥研發類企業較稀少。目前,哈爾濱市養老機構、醫療機構、活動中心等相關綜合服務內容仍要需求者逐條查詢,個人搜查范圍有限,且部分機構信息公開程度低,難以在網絡上詳細了解,需求者只能通過實地探訪、親友介紹等傳統方式來進行選擇,選擇范圍具有局限性,消費者在試錯過程中耗費精力和浪費大量時間。候鳥型養老群體面對海量康養資源,更加無從選擇,多數是通過旅行社介紹,或選擇公辦養老機構提供服務,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稱,降低老年人福利。
(四)養老開銷與收入不協調
哈爾濱市老年家庭對上門服務、健康體檢意識淺薄,老年人對生活照料類服務的整體需求水平不高;甚至在貧困落后地區,老年人無體檢意識,只有在患重病時采取救治。老年人已不具備勞動力,多數面臨失業狀態或為子女照看孩孫,收入有限,僅夠支撐日常開銷甚至入不敷出。老年人常發疾病有心臟病,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等,普通家庭為救治這些重病或長期慢病已經花費巨額資金,且長期護理開支巨大。考慮到生活成本高、收入有限、護理開銷大、不信任企業服務質量、供需不匹配等多種因素,多數半自理老人的護理工作由家庭內部解決,導致老年人得不到良好的專業看護,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療,給自己和家庭均造成沉重負擔。只有在完全不能自理的情況下才會有護理服務意識,小部分高收入家庭會聘請護工,選擇個性化服務。
三、哈爾濱市醫養產業發展對策
(一)充分利用醫療資源,優化醫養合作方式
首先,增設老年常患疾病專業型醫院。采取“高等醫院培養醫養人才,普通醫院開展醫養合作”和“逐級遞診”的運營模式。各醫院間形成合作關系,老人救治主要以社區醫院為主,根據病情嚴重情況,逐級轉診至上級醫院,合理分配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同時需建立統一認可的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節約轉院、異地救治時間,提升工作效率。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三級醫院的病床使用率超過95%[5],針對市區內接診率較高的三級醫院,其工作以向二級以下普通醫院輸送成熟康養醫生,治療全市乃至全省重癥、急癥患者為主,避免與過多的養老機構合作,加重醫院負擔。其次,針對便民的社區醫院,以提供上門服務或老年慢病救治為主,負責附近區域老人的診斷、康復以及提供家庭醫生服務等工作,合理安排各社區醫院管轄范圍,避免工作分配不均。市區內接診率較低的普通醫院,可采取醫生輪診或采取醫療服務外包等方式支援養老機構內部醫療,鼓勵醫院接診率較低的醫生接受相關培訓與家庭簽約,提供個性化的居家醫養服務。
(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確保醫養人才供給
目前,醫養類高端醫用型人才在高校培養規模中占比較小,醫護人員培養集中在職業類技術院校,醫養人才培養體系尚未搭建。醫生培養方面,引進國外或外省師資以形成高層次人才隊伍,增設康養相關專業,以訂單模式培養研究老年疾病的全科型人才,畢業后可直接對口上崗,精準匹配[6]。為解決全科醫生缺乏的現狀,鼓勵現有成熟全科人才為專科醫生、臨床醫生提供帶教機會,盡快掌握實際操作經驗,有助于獲取職業資格。
護理人員培養方面。在持續擴大職業院校護理專業招生基礎上,哈爾濱市可增設民辦護理培訓學校,為從事護理工作的社會人員提供進修機會。為解決護士專業畢業生傾向就職于公立醫院,而不選擇養老機構這一問題,可采用人員借調的方式增加養老機構醫護人員,保障晉升渠道和薪資水平。哈爾濱市養老行業協會可發揮橋梁功能,一方面根據行業發展制定職業標準、技能認定,規范醫養市場的正常運作;另一方面與高校、科研單位交流,提供理論研究方向,并為之提供實習基地,起到紐帶作用[7]。
(三)發展森林康養,開發新型醫養
哈爾濱市森林公園可發展康養基地。以夏季為主,針對候鳥人群和大中城市人群,從養、食、游三個方面進行開發。在療養方面,獨特的森林氣候可以增加抗癌細胞、緩解壓力,森林中有豐富的負氧離子和芬多精,有利于老年人的慢性病調理。森林景區內設短期或中期療養中心,并配備具有醫養背景的從業人員,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療養與康復,減輕養老機構床位緊張的壓力。在飲食方面,哈爾濱市及黑龍江省森林資源以紅松為主,松子可緩解瘦弱干咳、虛勞吐血等病癥,具有滋陰潤燥、補中益氣、延年、美容等功效;以人參、鹿茸為代表的數十種北藥資源具有滋補養生、藥食同用的獨特效果。森林基地針對我省特有森林藥材可開發藥膳、即食產品、便攜產品以及保健產品,加速產學研轉化,充分將林下資源的保健功效與日常飲食相結合。在森林游憩方面,開發森林瑜伽、森林太極、越野車賽、拓展訓練、森林步道等“森林+康養+”板塊,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人群進行特色開發,可與養老機構協調,適時在此安排老年人的戶外運動。
(四)規范醫養企業發展,有效監管企業
醫養企業市場監管方面。針對哈爾濱市康養服務、市場經營范圍雜亂現象,可在家政服務行業內部專設康養服務板塊并細分服務類別,便于企業集中培訓和規范化管理,保證有序化發展。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醫養產業以促進轉型升級,鼓勵互聯網企業開發康養服務、產品、咨詢、醫療等信息一體化養老信息電子服務平臺,便于信息搜索和分享,針對在線企業服務質量監管,啟動黑名單制度,以顧客的真實性反饋為主要衡量標準。可利用黑龍江省財政涉眾資金公開公示平臺統計政府用于醫養領域的支出數額以及使用方向,安穩民心、公開監管、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政策傾斜和資金補助方面,加快出臺對智慧康養產品制造企業扶持政策,建立康養產業發展園區,搶占高端市場。細化現有的一次性失能半失能、高齡老人等企業資金補貼方式,可根據企業收住的老年人數,政府補助的資金與入住老年人數成正比,補助資金力度與老年人看護標準、身體情況、家庭狀況相關。以切實幫助有需要之人,使其主動選擇機構養老。適度調整醫保補貼范圍,報銷普通家庭用于老年常見病、常用藥物的開支,減輕負擔。
(五)布局金融產品,保障養老資金
微觀上可向居民普及老年風險,引導中老年人增加晚年護理資金儲備意識。各大保險公司對長期護理保險險種的開發可參考德國模式,如購買一項長期護理保險作為投保商業醫療保險的前提條件,具體保險產品可按照收入情況、失能程度等因素設計。銀行作為養老金代發機構,根據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群風險偏好,開發低風險的金融產品組合,盤活養老儲蓄。同時,以老人為紐帶,開發多樣化家庭理財產品組合。
[參考文獻]
[1]哈爾濱市人民政府.2018年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OL].(2019-04-30).http://www.harbin.gov.cn/art/2019/4/30/art_440_886007.html
[2]張立平.把老年“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做成最美的夕陽產業[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496-5497.
[3]王先菊.消費升級對養老服務供給側調整的啟示[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7,34(2):87-91.
[4]蘇昌貴,魏曉,劉雨婧,等.產業融合視域下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研究——以郴州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8,38(1):135-141.
[5]朱悅,郝榮.基于衛生監管視角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風險分析[J].智慧健康,2020,6(3):72-73+75.
[6]趙子晗.湖北省構建“家庭醫生+居家養老”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9.
[7]趙寧,高原,范巍.外國康養人才隊伍建設及其啟示[J].中國人事科學,2019(6):78-86.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