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芹 鐘群
[摘 要] 新冠疫情爆發,給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尤以中小微企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在延續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舉措,為社會經濟的有序恢復和復產復工提供了有力保證。財稅政策的實施對疫情后續經濟的宏觀調控尤為重要,無疑是中小企業快速復蘇的一劑良藥。在提振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對財政收支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對政府宏觀調控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疫情時期建議減免有關企業支出費用,政府提前安排支出測算,多種政策組合使用,防范風險。
[關鍵詞] 新冠疫情;中小微企業;財稅政策
[中圖分類號] F812.42;F276.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10-0140-03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pandemic has caused serious impact on the economy, especially 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hile continuing the tax reduction and fee reduction polic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 series of measures, which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orderly recovery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resumption of production and work.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scal and tax polic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macro-control of the follow-up economy of the epidemic, which is undoubtedly a good medicine for the rapid recover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hile boosting the economy and creating more jobs, it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nd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government's macro-control measures. In the post epidemic period, it is suggested to reduce the expenses of relevant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arrange the expenditure calculation in advance and use a variety of policies to prevent risks.
Key words: COVID-19 pandemic,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scal and tax policy
中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著絕對的數量優勢和廣泛的社會基礎。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對中小微企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為控制疫情,我國對中小企業減稅降費政策持續進行,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一、近年來中小微企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中小微企業發展狀況
中小微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群體,在利潤創造、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科技創新、和社會穩定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中小企業數量為36.9萬戶,中小企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的97.6%,同時,我國還有3000萬的微型企業和7000萬的個體工商戶。截至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到372822個。中小微企業在絕對數量、穩定社會、經濟發展上,成為了市場的主力軍。
(二)疫情下中小微企業存在問題與困境
中小微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自身經營也面臨重重考驗。中小微企業在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地位。尤以小微企業為主,其產權與經營權集中,產品種類單一;規模小,市場影響力弱;稅負重,融資渠道狹窄。導致其抗風險能力弱,企業生命周期較短。2020年,受全球疫情沖擊,諸多行業基本處于停工狀態,部分面臨倒閉。解救盤活中小微企業,就是在經濟的末端盤活了整個市場,是提振經濟、社會穩定的關鍵。
二、疫情期間對中小微企業減稅降費政策分析
降低部分稅種稅率水平,從宏觀上看可以塑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增強國內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從微觀上看激發企業的活力、擴大生產投資規模,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增加流動資金,增強其盈利能力,改善其財務健康狀況,利于復工復產的推進。
(一)積極減免各項稅負,減輕企業壓力
從政策的分類來看,針對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方面,我國各級政府減稅明顯及時,覆蓋稅種廣,優惠力度大。
1.降低減免增值稅、延長優惠期限
疫情以來,湖北及其他很多省份都對增值稅采取減免政策,或者延期繳納。如針對湖北省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的銷售收入,免征增值稅;其他地區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按照1%征收率征收。對于疫情防控的重點物資收入,交通運輸、生活服務的物資;以及捐贈于疫情防控的進口物資,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小微企業個體工商稅收的優惠政策,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
2.針對小微企業降低、減免、延緩繳納所得稅
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新購置的設備,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在所得稅稅前扣除。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延緩繳納2020年所得稅。兩會后,針對小微企業延期申報、暫緩申報的各項政策也是相繼出臺。對于給予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租金的出租人,也可減免當年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試點范圍擴大到所有保稅區。
(二)減免征收和補貼,直接扶持中小企業
如對承租國有房屋的小微企業減免租金;免征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文化事業建設費;對民航企業和機場、醫療器械產品、疫情嚴重地區公司上市等部分費用;對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稅款緩稅利息等均有不同程度優惠;對于小微企業免收再擔保費,減免社保費用,延長虧損結轉年限等。
(三)金融政策配套扶持小微企業
疫情期間,政府對中小微企業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績效評價指引。聚焦支小支農、積極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對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實施獎補政策,鼓勵對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融資增信。
三、減稅降費政策后續影響分析
(一)減輕中小微企業稅負,提升市場活躍度
(馮海波,周懿2019)認為稅收收入占GDP比重每增長1%,則中小企業的創業活躍度下降2.639%。后疫情期間,對中小企業降低和減免所得稅,僅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等制度,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且得稅繳納延緩到年底,全年為企業減負將超過2.5萬億元。這勢必減少中小微企業賦稅壓力,提高中小微企業活躍度。
(二)促進復產復工,增加就業崗位和社會穩定
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并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體現了就業的首要性,就業不僅僅是四大宏觀經濟目標的基礎,也是民生之本和社會穩定的基礎。
小微企業占了市場主體的90%以上,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是提供就業最大的“容納器”。疫情期間財稅優惠政策在挽救中小微企業,提振經濟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眾多就業崗位。2020年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至少可以提供4億個就業崗位。為促進復產復工,各地紛紛發展地攤經濟,對以街邊小店、路邊小攤為主要業態的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影響尤其大,極大地降低了經營門檻兒,提供更便利的經營條件和更靈活的就業崗位。
(三)對財政收入的影響
稅收為財政之源,庶政之母。疫情期間采取的減稅降費政策,勢必會造成中央及地方財政收入的減少。數據顯示,僅今年1、2月,全國減稅降費共計4027億元人民幣,其中,2020年新出臺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1589億元。上半年實際減稅降費超1.5萬億。據財政部7月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6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6176億元,同比下降10.8%。預計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0270億元,下降5.3%。
稅收減少既與因疫情導致企業復工率不高有關,也和稅率優惠有關,2020年前半年稅收收入減少,1-3月和前者的關系更大一些。隨著我國復工復產的推進,預計年內稅收絕對量指標將大幅改善。
(四)對財政支出的影響
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為企業帶來實惠的同時,導致財政收入下滑,同時政府預算支出下滑,赤字率提高。赤字規模比2019年增加1萬億元,達到3.76萬億元。一方面,為了推進復產復工和“六保”工作,政府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提高轉移支付水平,兜底民生、增加“新基建”的投入;另一方面,隨著減費降稅工作的推進和政策執行持續到年底,政府財政收入減少。
四、后疫情時期對中小微企業財稅政策的建議
(一)建議減免有關企業支出費用
目前我國企業承擔了較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費用,行政性收費費用大致可以通過宏觀上中口徑稅負和小口徑稅負的差值來測度。
從宏觀稅收負擔看,2016年至2019年我國中口徑稅收負擔(財政收入/GDP)分別為21.46%、21.03%、20.37%、19.21%。而小口徑稅收負擔(稅收收入/GDP)分別為17.53%、17.59%、17.37%、15.94%,小口徑稅負指標率和中口徑稅負指標率均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但中口徑稅負指標率與小口徑稅負指標率之間的差值還是較大,分別為3.93%、3.44%、3.00%、3.27%,2019年還有擴大的趨勢,說明非稅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依然較大,存在一定的減費空間。
(二)財政支出角度看,政府需提前安排支出測算
為防止疫情反復對企業復工和居民就業造成后續沖擊,政府要在財政上做好預算以保證常態化支出以及疫情穩定后經濟恢復期的支出。1.常態化支出,包括:疫苗藥品多元開發、醫療器械、用品的貯備等。2.經濟恢復期的支出。這主要是從供給端角度著手,包括扶企業、扶農戶等。主要措施包括:開工企業補助、減免房屋租金、緩繳社保金、對糧、油、果蔬等生活必須品的生產補貼。3.采取各項措施以促進居民消費和政府投資,主要從需求端角度解決問題。幫助企業去產能、去庫存、提高企業資金運用率,改善企業財務健康狀況,其措施包括:汽車、家電下鄉補貼,適當擴大公營部門消費、發放居民消費券、穩定房地產市場,改造城市危舊房、啟動國內超級市場,推動東盟經濟合作及自貿區發展等。
(三)多種政策使用,注意風險防范
綜合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就業政策等多種政策工具的“組合拳”,為企業紓困解難,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徐玉德,2020)。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但要注意赤字財政可能引發政府債務急劇增長,赤字率和國債負擔率的上升將給政府帶來的后續壓力,做好債務風險預警,同時嚴格禁止財政赤字貨幣化行為,發行永久債券,保值匯率和物價水平、房地產總體水平穩定,防止金融市場股市和債市出現崩盤動蕩,穩定存款人的信心以避免擠兌行為,穩定社會預期。
五、結語
疫情的防控工作已向常態化發展,在穩定經濟、保就業過程中,我國出“重拳”實施減稅降費,不僅減輕了中小微企業的稅收負擔,同時提振市場信心,增加就業崗位,對于財政收支均產生了不同程度影響。未來應適時做好疫情常態化支出各項安排,繼續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做好支出測算,并加強風險防范。
[參考文獻]
[1]馮海波,周懿.稅收負擔與中小企業——基于省級面板數據創業活躍度的分析[J].稅務研究,2019(2):68-75.
[2]楊志勇.從“六穩”到“六保”,釋放了哪些重要信號[J].人民論壇,2020(6):52-54.
[3]劉洪濤.淺談減稅降費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J].財會學習,2020(4):179+181.
[4]陳志勇.從“減稅降費”看財稅改革與財政政策運用[J].財政監督,2019(10):19-22.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