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珊珊
作為知識類社區的代表,知乎近期在視頻領域動作頻頻。10月9日,知乎宣布上線視頻制作工具;10月12日,知乎推出視頻專區,同時發布新一期“海鹽計劃”,通過現金激勵和流量補貼,扶持視頻創作者成長。
這并非知乎首次進軍視頻領域,早在兩年前,知乎就開始布局視頻內容。2018年,知乎App首頁新增“視頻”專區;2019年,知乎直播功能上線。彼時,知乎的視頻化嘗試未獲明顯回報。如今,視頻大戰正酣,知乎“再出發”,能否占據一席之地?
順勢而為 完善知識社區
“做視頻是完善知識社區的需要,這是順勢而為、自然發生的事情。”知乎副總裁張榮樂表示,自去年年底以來,知乎的視頻評論量一直在漲,這讓知乎感到“已經到了力推視頻業務的節點”。
眾所周知,知乎是一個圖文社區,布局視頻能否產生協同效應?張榮樂認為,圖文的信息密度較高,可以呈現較專業的內容;視頻的信息密度要低幾個維度,適合呈現更淺顯直白的科普內容,比如美食、旅游類的知識分享,這類信息用視頻呈現更直接。對于知乎而言,圖文、視頻類內容各有優勢,加大對視頻類內容的投入,不會削減圖文類內容。“兩者并重,并非誰取代誰的關系,各自擅長的內容不一樣。”知乎發展視頻類內容,不會對立和沖突原有的問答體系,而是會帶來良性促進和輔助。
與此同時,視頻類內容的繁榮,有益于知乎整個內容生態的發展。相比其他UGC(用戶生成內容)創作社區,圖文版權是知乎的一大優勢。制作短視頻需要腳本,圖文創作者和視頻制作者配合,能高效地產出內容;在同一平臺內,可以更好保護圖文和視頻的版權,收益也能共享。
從商業化角度看,引入視頻將帶來新的變現機會。“視頻是知乎創作者的一個新表達工具,也是一個新的變現工具。我們做這個業務的出發點,是為了服務創作者,進一步做好社區。”張榮樂說。
扶持答主 助力圖文視頻化
日前,知乎推出百億流量、五億(元)現金、簽約機會、創作者學院等激勵舉措,扶持知乎答主視頻創作,引導用戶從文字轉向視頻,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符合條件的創作者,在知乎發布時長1分鐘以上的原創視頻,即可享受扶持政策。據悉,創作者加入該扶持計劃,可獲得播放分成和百億流量曝光扶持,播放量越高,收益越高。
張榮樂表示,“知乎一直給人的印象是圖文,這些人能寫,但要轉換成視頻內容,不那么容易。”為此,知乎上線了“圖文轉視頻”工具,它可以通過用戶提供的文字材料,自動配以與內容相對應的圖片和動圖,形成視頻,還可根據文字內容一鍵配音,自動校準。“通過視頻工具,長文本可以快速轉化成視頻。”此外,為了方便用戶瀏覽視頻,知乎App首頁在原有的“關注”“推薦”“熱榜”“圈子”外,新增“視頻”專區。
隨著知乎對視頻創作者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視頻答主在知乎內容創作群體中的比重也不斷加大。其中既有李雷、張佳瑋、蘇澄宇、羽則等個人創作者,也有“我們的太空”“中科院物理所”等官方科學賬號。此外,新華社、人民網、央視網等中央媒體也陸續入駐知乎,通過視頻內容與網友互動。
張榮樂認為,創作者是最大的生產力,“整個公司的戰略是服務創作者,視頻創作者是我們的短板,未來知乎將引進、孵化更多視頻創作者,讓他們在知乎生態里獲得正向激勵。”
大戰正酣 知乎勝算幾何?
當前形勢下,視頻內容賽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抖音、快手、B站、西瓜視頻、微博視頻號、騰訊視頻號……每個玩家都不容小覷,知乎如何追趕?
知乎方面的回答是,多年發展讓知乎積累了海量內容,集聚了優秀的內容創作者,知乎以問答為特色,建立起穩固的用戶關系和消費黏性,尤其在科技、數碼、教育等領域,形成了領先優勢。
相比其他競爭對手,張榮樂認為,知乎的特長在于專業解讀和深度討論。“視頻在每個平臺都會有,知識的密度和深度,是知乎的優勢。在這點上,我們不太關注對手在做什么,重要的是視頻這一形態,能否幫助知乎更好地分享知識、經驗、見解。”張榮樂說。
視頻行業的競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取勝的關鍵是內容,不僅要獨特,還要能占領用戶的心智。對于后來者知乎而言,如何把好內容轉化成視頻,并形成壁壘,是其面臨的一大挑戰。
正如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祥敏所言:“此時,知乎加碼視頻領域,不應僅是對市場、用戶與紅利的爭奪,更應帶著使命感,成為知識類短視頻的‘開源之流。垂直化、差異化運營,是知乎在視頻紅海競爭中的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