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松林


摘 要:京津冀城市群是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重點區域之一,也是資源環境問題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從根本上實現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是京津冀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兩山”理論是國家最重要的執政理念之一,指引區域綠色發展。因此,通過對“兩山”理論內涵辨析,分析了綠色發展統籌兼顧生態保護和區域發展的機理,并對“兩山”理論誕生地余村進行了實踐探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京津冀綠色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京津冀;城市群;綠色發展;“兩山”理論
中圖分類號:F205;F832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9-0073-03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并針對如何開展綠色發展給予了戰略指引。綠色發展理念本質上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體現了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通過科學技術支持和循環、低碳等技術,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綜合考慮自然環境的容量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承載力,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當前,全球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在反思人如何與自然共生,只有通過綠色發展,才能確保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統籌協調。
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石春娜、張云飛、吳寧對“兩山”理論內涵的研究[1-3],張光紫、陳帆、王會、王祖強等對“兩山”理論哲學意義及實現的思考研究[4-7],沈滿洪、黃承梁等對“兩山”理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8-9],秦昌波、吳旭平等對“兩山”理論制度展開研究[10-11]。“兩山”理論是綠色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深刻揭示了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本研究以“兩山”理論為視角,針對京津冀城市群綠色發展提出思考意見,以期為理論和實踐提供研究基礎和借鑒。
一、“兩山”理論內涵辨析
(一)發展脈絡
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性地提出了“兩山”理論:“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的科學論斷,辯證地說明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對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供給側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展理念
習近平同志的“兩山”理論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科學指出了什么是生態文明、怎么建設生態文明等理論和實踐問題,使進入新時代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要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縱觀人類歷史,依次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迅猛發展的工業化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造成生態惡化、環境退化等一系列嚴峻挑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不僅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更要實現生態優良、產業興旺、百姓幸福的目標。要敬畏自然、尊重發展規律、保護生態環境,堅持“能動地適應、有效地利用、合理地改造”十五字方針。經過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后,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到更加深刻的反思,更加認識到綠色發展不僅能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生,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正確路徑。
(三)發展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是有機統一的關系,而非矛盾對立的關系。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方式,以創新為驅動力,實現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采取系統、綜合的治理路徑,把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融合推進,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從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二、以“兩山”理論為基礎的綠色發展機理分析與地方實踐
(一)機理分析
在區域發展中,有種觀點認為生態保護會影響區域發展,從而為了片面追求增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吃祖宗飯,砸子孫碗”,陷入以犧牲自然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粗放增長模式。西方學者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認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呈現倒U型曲線關系,即發展水平較低時環境污染程度也較輕,環境隨著經濟增長而惡化;但達到拐點時,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環境污染反而由高趨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尤其經歷新冠肺炎的大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還包括對健康的身體的迫切需要,這些均建立在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兩山”理論是綠色發展中統籌兼顧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的實現路徑。綠色青山不僅是生態資源,更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是生產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綠色發展的理論貢獻之一,就是通過創新生產方式,賦予生態系統和環境質量以生產性功能,即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12]。
(二)余村實踐
安吉余村是習近平同志“兩山”重要理論思想的誕生地。余村村域面積4.86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6 000余畝,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當地村委會干部說,余村有兩座山,分別叫銀山和青山,銀山名字的由來源于從宋代就是銀礦和銅礦的開采地,后來發現了優質石灰巖,又開辦了三座石礦、一家水泥廠。雖然暫時產生了經濟效益,但一方面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另一方面濫采濫挖還導致安全事故頻發,村里死了五個人,傷殘了好幾十人。2005年,時任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余村考察時說,余村的希望就在這村后的青山上。十余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兩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余村人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集中精力發展休閑旅游經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1.思想轉變,生態覺醒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余村調研時,村干部匯報說因礦山水泥廠關停,村民收入大幅下降,準備大力發展農家樂。習近平當時指出,下決心關停礦山就是高明之舉,“長三角有多少游客呀,安吉距杭州一個小時,距上海兩個小時,生態旅游是一條康莊大道。當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時候,要學會放棄,要知道選擇,發展有多種多樣,安吉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走得對,走得好。“安吉的特色資源是竹子,環境優勢突出。發展中以自然和環境優勢為突破點,實現自然資源向經濟資源、環境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實現經濟是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習近平總書記為余村的發展開出了“良方”,讓余村人堅定了信心,對于“兩山”理論有了進一步深刻認識,生態資源是最大的紅利,走綠色發展的和諧之路,實現從“礦山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跨越。
2.整合資源,規劃引領
余村山水條件優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優勢明顯,適合歷史人文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以“兩山”理論為指引建設新余村,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引領,形成“三區一環”的村域空間布局。空間分區第一個是生態旅游區,以荷花山景區的山地徒步生態游為核心,發展休閑體育品牌;第二個是田園觀光區,以采摘游、花海游為核心,發展農家休閑品牌;第三個是美麗宜居區,主要以農家樂為核心,體驗農家文化。“兩山”示范小鎮核心區以環村綠道為環,串聯余村各個景區。
3.環境整治,宜居宜業
余村堅信良好生態環境不僅是綠色發展最大紅利,而且還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優質的生態環境不僅能提升生活質量和居民健康,更能轉化為村民致富創業的良好基礎。多年來,余村以黨建引領,整合多方隊伍,開展“三改一拆”、“四邊三化”、“五水共治”、“垃圾不落地”等環境綜合整治系列行動,污水、垃圾、河道等生態敏感區域均得到有效整治。
三、基于“兩山”理論的京津冀綠色發展思考
(一)理念要樹牢綠色思維
發展中要時刻清醒地認識到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的辯證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積極推動綠色發展,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人類社會生活在以“綠水青山”為代表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中,發展追求的“金山銀山”也是自然環境的生態價值體現。區域發展與生態保護要同時兼顧,但二者不是絕對的對立關系。“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體現了發展中的取舍或者說是發展的最終目標,綠色發展一定是在“綠水青山”保存完好的前提下科學尋求“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最佳路徑,把生態價值、生態效益變為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摒棄犧牲生態換取經濟增長的觀念,以綠色發展解決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
(二)發展要秉承上限思維
自然資源具有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兩重屬性,通常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上限應是以其生態價值的維護為限,過度開發會造成生態系統破壞。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上限是以持續、減量為上限,要避免資源的枯竭。京津冀城市群綠色發展同樣要受到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限制,尤其對于北京市面臨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的現實。綠色發展中上限思維是統籌“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動態平衡關系的重要抓手,必須以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上限確定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發展對區域造成的資源環境影響要在自然系統承載能力之內,切實轉變粗放擴張式增長,遏制生態環境危機,提高地均產出率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發展質量,尤其改善北京市城市功能結構性失衡問題,破解交通擁堵、設施不足、房價高企等“大城市病”等問題。
(三)執行要運用制度思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知易行難。要讓綠色發展持久貫徹落實,后勁和潛力不斷激發,就要發揮制度的力量,久久為功。從“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到“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再到生態文明建設載入憲法,均是以制度建設作為保障。因此,要不斷完善促進綠色發展的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嚴格執法機制,對于侵害綠色發展的行為堅決打擊,鼓勵各類主體通過法律保護自己或大眾環境權益不受侵(下轉87頁)(上接75頁)犯。二是完善市場機制,通過市場激勵各類主體自覺踐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責任。三是加強行政干預機制,通過建立京津冀綠色發展協調機構,加強行政干預的有效性和效率,凸顯行政引導、示范作用。四是建立監督機制,鼓勵各類主體參加綠色發展,對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舉報和訴訟。五是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京津冀城市群考評體系,提高綠色發展在政府考核評價中的權重。
參考文獻:
[1]? 石春娜,姚順波.生態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內涵淺析[J].林業經濟,2018,40(3):7-10.
[2]? 張云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豐富內涵和實踐途徑[J].前線,2018,(4):13-15.
[3]? 吳寧,劉玉新.論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的創新及其意義[J].湖南社會科學,2018,(2):10-19.
[4]? 張光紫,張森年.“兩山”理論的哲學意蘊與實踐價值[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2):21-25.
[5]? 陳帆,程為,曹曉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與思考[J].環境保護,2018,46(2):42-49.
[6]? 王會,陳建成,江磊,姜雪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濟含義與實踐模式探析[J].林業經濟,2018,40(1):3-8,43.
[7]? 王祖強,劉磊.生態文明建設的機制和路徑——浙江踐行“兩山”重要思想的啟示[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9):39-44,91-92.
[8]? 沈滿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從“兩山”重要思想到生態文明思想體系[J].治理研究,2018,34(2):5-13.
[9]? 黃承梁.以人類紀元史觀范疇拓展生態文明認識新視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31(2):123-126.
[10]? 秦昌波,蘇潔瓊,王倩,萬軍,王金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政策機制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18,31(6):985-990.
[11]? 吳旭平,潘恩榮.“兩山”理論的制度性實在建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33(7):70-75.
[12]? 王勇.“兩山”理論內涵的經濟學思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9,44(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