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方的人物畫主要以老北京的風俗人情為主,斑斕的彩墨,靈動的形象,敘述了老北京人五味雜陳,悠然樂陶的生活故事。遛彎,玩鳥,打牌,看戲,他的審美筆觸穿過生活的每個細節,將其精彩的瞬間提煉出來,成為獨立而饒有趣味的風情畫面,流露著老北京人幽默調侃的個性風格。而馬海方另一部分以佛教為主題的作品,則流淌著超然物外,妙趣橫生的禪意,與他的市井風俗畫形成鮮明的映襯。
作為生長在京南大地上的老北京人,馬海方從小濡染著這個城市的特有氣息。那是從里巷深處發出的細碎聲響,是在平淡的日子里蕩漾的微小漣漪,快樂、風趣甚至自嘲,烙印著老北京人樂天安分,講理講面,幽默世故的平民性情。這種大眾個性和情懷,儼然是這個城市的標簽,含蘊了世俗文化的核心內涵。對馬海方而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聲音和味道,像悠長深刻的記憶,經過時光的淬煉,轉化為筆下的多幕圖景,充滿世俗的溫情和歡樂。他作品里映現的,是老北京人的茶余飯后、吃喝玩樂,充斥著京城舊時代的民俗風情。這種對世間幸福生活的向往,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世俗精神”,滲透在生活的每個部分里,成為一個場景,一幅畫卷,游弋著浮世的繁華和悲歡,如一抹騰起的煙火,彌散著塵埃的味道。他的作品是對北京地區民俗文化事項的采擷,也是對京城舊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回放,來自于民間,深藏于民間,有的隨著時代變遷已經消失殆盡,有的幸運地傳承下來并有所改變。畫家將各種文化形態挖掘提煉,演繹為具有審美創造的藝術形式,其本身意味著從俗到雅的轉化,蘊含了豐富的內在和獨特的韻味。
鋦盆鋦碗圖? 68cm x 68cm? 紙本設色 2006年
馬海方在刻畫民俗人物之外,還將佛教人物引入畫面,形成與前者迥異的另一種風格。他筆下的和尚不是正襟危坐、莊嚴肅穆的表情,而是袒胸露腹、嬉笑怒罵的憨態,在接近世俗的標定之間,透露著生命的智慧和禪意。那些老少胖瘦、動靜雅俗的形象,儼然似世間的百姓,充斥著喜怒哀樂的情味,神態自然,可親可近,消弭了人神之間的神秘與敬畏,更趨于生活的邊緣,但又在生活之外,多了幾分超然和自得。在畫家看來,僧人不再是不食煙火的修行者,而是和大眾一樣的血肉之軀。只是他們更懂得通過內心深處的自我對話,悟出生活的種種禪意。這種頓悟,讓他們的性格更灑脫豁達,也讓他們的心靈更清凈通透。或許這也正是普羅大眾所要尋求的一種境界,恬靜悠然,莊諧相宜,淡看人間的冷暖悲歡。畫家的這類作品塑造的形象引人入勝,內在的寓意令人深思,可謂內外兼顧,相得益彰。
幾十年來,馬海方始終致力于京味題材作品的研究和創作,通過大量的寫生體驗,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筆墨上轉化為彩墨形式的人物形象。他經常以沒骨形式入畫,在適度勾線的基礎上,對人物的刻畫稍許夸張,使筆下形象生動而不呆板,詼諧而又活潑,充滿造型和筆墨之趣味。一般來說,沒骨法多用于山水和花鳥畫,沒骨人物鮮見。但在宋梁楷首創大寫意沒骨水墨人物以后,也有極少的畫家嘗試于此,多因難度之高而放棄。馬海方知難而上,在沒骨人物畫領域探索多年,在許多方面形成了新的突破,以重彩形式表現沒骨人物形象,帶來視覺和筆墨上的變革。他在汲取傳統沒骨核心精神的前提下,不斷地嘗試實踐,更多融入了自己的審美創造。他筆下的人物多是活靈活現的,有著豐富的面部表情和十足的動感。由色墨架構的身形和面貌,不拘一格,憨態可掬,既有呼之欲出之感,亦彰顯寫意之興味,同時也驛動著畫家較為舒張的筆墨心緒。
馬海方的作品不僅在造型上個性顯著,在色彩上亦獨樹一幟。他打破了傳統沒骨色彩上的局限,一改既往的淡雅之風,敢于運用重彩與水墨結合的手法,形成色艷墨足的審美特征。石青、石綠、朱砂、大紅等鮮亮的色彩,經常貫穿在人和景的構建中,使畫面表現一方面與民俗題材的特點相迎合,一方面又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那些斑斕的色彩,其實就是一種別樣的訴說,似乎道盡了人間的繁復與蕪雜,卻拒絕灰暗冰冷向暖而生,令人體味到世俗的平凡和美好。
多年以來,馬海方的作品游離于世俗內外,用風俗民情點燃了塵世的煙火,又以廟宇佛僧喚起靈動的禪意。這兩者相互映現,并無明顯的違和感,而是在交錯的同時,藝術地詮釋了人生的全部。于是,入世與超脫,高雅與平俗,莊重與詼諧等貌似反差性的審美元素,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由此提升了作品的精神性和感染力。
作者簡介:劉麗芳(1967.11-)女,漢族,天津市人,天津美術館,天津美術館學術典藏部主任,歷史學學士,主要從事中國美術史及當代中國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