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妍

摘要:保山文化是中華文化在西南邊陲綻放出的絢麗花朵,主要表現在多種文化在碰撞中交流,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進而豐富了中華文化。各種文化在這一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即豐富了自身內容還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民族;文化;融合;影響
保山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在這一古老的土地上,13個世居民族的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融合,相互借鑒,交相輝映,共同發展,豐富了各民族文化,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保山地方文化就是保山個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淀和沉醞而來,表現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僑鄉文化、邊地文化、抗戰文化、翡翠文化等方面,這些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最終表現出了以中原儒家文明為基調的不同文化并存的多元性特征。
一、保山現階段民族基本情況
現階段保山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雜居地區,共有36個少數民族。有13個世居民族,除漢族外,有彝、傣、白、傈僳、回、苗、布朗、瓦、阿昌、景頗、滿、德昂等,其中傣族、傈僳族、景頗族為主要跨境民族。2019年末保山現有常住人口合計263.0萬人,除漢族外,截止2015年年末其他少數民族人口284302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0.97%。其中,戶籍人口漢族人、彝族90413人、傣族47609人、白族50140人、傈僳族35582人、回族14156人、苗族11247人、布朗族11411人、佤族5995人、阿昌族4815人、景頗族4687人、德昂族1381人。
保山市屬于民族雜居區,具有民族眾多的特點。在解放前,由于民族歧視政策和落后的生產力的影響,少數民族地位低下,民族聚集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前景渺茫。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實施的各項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僅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地位得以提升,權利得到保障,而且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也不斷提高,所以少數民族人口也有較快的增長。詳見表1:
二、保山多元民族的形成
保山是云南西部邊疆地區,歷史上就是各民族遷徙的通道,同時也是理想的永久聚居地。在這里不僅有來自不同方向的民族,也有來自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與融合。
研究成果表明,保山的世居民族除漢族以外,大致可分為三大系列,一是氐羌系列,包括彝族、白族、傈僳族、回族、苗族、阿昌族、景頗族、納西族;二是孟高棉語族的彌足(包括當杜部落發展而來得民族,也稱濮人),分別是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二是百越民族,主要指傣族。
氐羌發祥于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群體,他們最早在黃河上游及渭河上游一袋繁衍生息,后來他們 向四方遷徙,與周圍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漸形成新的族群。保山地處橫斷山脈南段,河流山脈均南北走向,這里自古以來就是云南與青藏高原的天然通道。從考古史料可以看出,從青銅時代開始,就有西北的氐羌、東南的百越等原始族群進入保山,成為人類學上的一大奇觀。一些青藏高原民族部落或逃避戰爭,或尋求更好的棲身之所,不斷向外遷徙,順勢來到保山。這里不僅土地肥沃,而且還有天然屏障,較為適合人類生存。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匈奴部落逐漸強大,不斷擴張尋找底盤大肆搶掠,生活在甘肅、青海一帶的氐羌民族收到很大沖擊。為躲避紛亂,部分氐羌民族開始向西南遷移,其中一部分氐羌人就由橫斷山脈進入了保山范圍,形成了保山最早的古老民族。
向東,是百越文化的發祥地,整個廣大的江南地區在秦漢以前都是百越族的居住地。百越民族由于自然或戰亂等原因,向西遷徙,沿江而上到達保山這一地方。根據有關史料記載的推斷,孟高棉語族應該是最早融入保山的民族,這一部分人群也被稱為保山的“土著民族”。
在北方氐羌人南下、百越民族西遷以及秦漢王朝致力開發邊疆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包括漢族在內的諸多民族群體,紛紛向西南邊疆匯集。其中一部分在保山境內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從而使保山在古代變成了多民族雜居的地區。
三、多種文化交融的影響
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史中,保山地方文化在不斷融合其他文化和發展自身文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今日中原文明與邊地文明和諧相處、相互借鑒、相互交融的局面,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了獨樹一幟。
(一)儒家文化
中華文化發源于黃河流域,黃河文明在此萌生。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演變,早期的黃河文明在不斷地碰撞中與多種文化交織互融形成了文字、藝術、宗教、思想、政治制度等等,最終形成了中華文明。中華文明萌芽于炎黃時期,成熟于中原地區。中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在當時儒家文化的傳播突進主要是隨著中原王朝在政府西南地區,為進一步建設當地需要大量漢族移民帶來的。當然,文化傳播不能僅僅依靠軍事手段,更重要的事還必須依靠文化自身。在當時,漢文化不僅體系完整,倡導的理念不僅對一個社會,而且對于一個家庭,甚至個人都是有強烈的吸引力,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由于漢族人口居多及儒家文化的實用性、系統性、包容性、借鑒性以及先進性的特質,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儒家文化逐步演變為當地的主流文化,其他民族文化也在這基礎上繁衍。
(二)哀牢文化
早在距今約2400年前,以今天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下游區域就曾崛起過一個龐雜的少數民族政權——哀牢王國。保山為遠古時期哀牢夷主要聚居地,哀牢夷是最初的哀牢部落濮人族群發展而成的,隨著哀牢王國的形成和不斷擴大,國內雜居了許多民族,背統稱為哀牢夷。此后,哀牢民族就不再單指原始的哀牢部族,還包括不斷遷徙至此的其他部落。據考古發現,哀牢民族除濮人外,還雜居有氐羌和百越兩大系。漢化以后,又有中原漢族遷入哀牢境內,與哀牢土著民族雜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哀牢國形成了以土著民族為主,外來漢族為輔的多民族雜居的歷史國度。史料記載發現,哀牢國鼎盛時期的人口達到了54660戶,571370人次,這在當時確實是一個很大的人口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