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蘇州一張亮麗的名片,作為蘇州文化的學習者和實踐者,每一人都應該將自己的專業做好。作為一名玉雕藝人,自己在玉雕創新方面略有一些感悟和見解,在文中淺述一二。
關鍵詞:玉雕;創新;設計
1983年,我從工藝美校畢業后,被分配到蘇州玉雕廠開始接觸玉雕。蘇州玉雕廠作為國營企業,與學校美術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其風格范疇相對固定,對我的影響深遠。1993年,我離開玉雕廠,成立了個人工作室,但是我的玉雕創作一直固定在傳統風格范疇內。直到2000年以后,傳統玉雕的市場空間越發窄小,也沒有時代特征。一位臺灣客戶跟我提出了創新的要求,于是,我開始思索如何去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傳統玉雕的固有風格范疇和長期制作技藝范圍形成了強大的壁壘,讓我幾欲崩潰。在不斷思考和實踐中,也走過了一段彎路。我從事玉雕之前曾經畫過一幅畫,一位裸女靠在一把椅子上,椅子上搭著一塊布,旁邊還放著一把小提琴。當時玉雕作品中沒有這種題材,認為用玉雕表現小提琴就是玉雕的創新,但是后來,我感覺到這是一幅油畫構圖,如果將其做成玉雕也難算作成功,并不屬于創新范疇。
一、平面設計與我的玉雕
一次偶然,我想起學校學習到的平面設計和立體構成,于是開始結合玉雕技藝,將平面設計理念作為切入點,開始玉雕創新嘗試。我時常到書店去購買各式各樣的書籍,其中平面設計、平面構圖的相關書籍最多,其中就包括原研哉先生的書籍。
我們經常看到的平面設計作品,比如海報,會運用到色彩、疏密關系等。玉雕創作結合平面設計,會運用到浮雕、鏤空雕、陰刻等技法表現畫面的色彩關系。2001年2002年間,我畫了一幅平面設計理念的玉雕畫稿草圖,當時的玉雕平面設計還是以傳統題材為主,如《佛在心中》這塊玉牌,重新組合了很多元素,牌型上也完全有別于傳統子岡牌、山水牌。同時期的《平安如意》題材,符合國人佩玉需吉祥的考慮。之后又設計了富貴平安題材,而后便是江南水鄉。在這些平面設計思維主導的玉雕作品上,我充分運用了浮雕、鏤空雕和陰刻等技法,達到層次配比的目的。從平面設計開始延伸,到2005年,我設計了《古韻》系列等題材,對傳統仿古題材進行平面設計改良,重新解構,重新設計,打破純仿制作的框架,以體現當代審美。《古韻》系列作品融匯了瓦當、玉雕紋飾、青銅器等諸多元素搭配。《古韻》系列之后,我創作了《秋語江南》。《秋語江南》的設計是對新題材的嘗試,打破了玉雕的純粹寫實。從設計構圖來講,整件作品的外形,以及之上的房屋、拱橋等都運用了平面設計理念,中間部分則增加了很多翩翩下落的銀杏葉,體現了玉雕技藝水準。在這件作品上,設計和技藝完全融合,和諧嫁接,既體現出當下審美理念,又不失傳統玉雕技藝魅力。其底座的搭配也是拱橋的造型,所以作品整體便是平面構成。我們對觀音的傳統認知是慈祥,也很寫實。我重新思考塑造觀音形象,于是創作了鏤空觀音,先將觀音圖案化,以剪紙的形式將其樓空,邊上配以寫實荷花,整體方形和硬線條之下,通過柔和的荷花線條起到調和作用,讓整件作品在明快中不失婉約。從視覺上,也不會令觀者感到刻板。
二、以元素的借鑒啟發來設計玉雕
平面設計、平面構成等理論知識開拓了我的玉雕設計思路,讓我知道了如何創作,怎樣創新。有了理論知識引導,則需要更多的元素借鑒,吸收玉雕以外其他藝術形式的營養。我購買了一些建筑方面的書籍,建筑本身包含了很多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在眾多的建筑師中,我十分喜歡扎哈·哈迪德的設計,其設計大多采用流體形式,這種流體構造十分有韻律和美感,我考慮將其運用到玉雕設計中。2015年,我創作了《流動快章》,該系列作品借鑒了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作品采用了流體構造,并植入了瓦當、篆體字、古琴等傳統紋飾紋樣。在現代抽象的流體之上采用鏤雕技法,陳琢古代紋飾紋樣,使之古今融合。之后創作的《蓮相》也是如此。《蓮相》取材和田白玉料,作品外形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材料天然皮色和形態,構成了作品的流體基礎造型,鏤空高浮雕的荷花,以及借鑒剪紙藝術造型的觀音側臉形象,體現了我“根植傳統、審美現代”的創作理念。人體彩繪是一種現代行為藝術,我也嘗試將其借鑒到玉雕創作上,作品《彩繪人生》設計感不是很強烈,卻是一種元素應用到創作的體現,之后的作品《花樣年華》作為人體彩繪藝術的引申,有意加強了作品設計感。我將人體做成平面鏤空的影像,彩繪的元素則做成了立體的牡丹花,雕刻技法的選用,雕刻層次上的陰陽對比,都有十足的設計成分,體現出我對當代審美的理解。元素借鑒到玉雕之上,需要有更為廣泛的思考,因為,思考對于玉雕創作十分重要。生活之中,存在著許多點點滴滴可以啟示創作設計的元素,需要我們用心觀察。元素的借鑒,對當今玉雕從業者的設計創作至關重要。作品《速寫江南》也是元素借鑒的案例,我一直在畫速寫,借鑒這一元素,并通過合理設計,將之轉化成玉雕作品。
三、現代傳統手藝人應當具備的條件
美術,設計和技藝是現代傳統手藝人應當具備的條件,一名優秀的玉雕創作者需要具備這三個條件。目前很多玉雕行業的從事者只是具備技藝條件,在美術和設計方面十分欠缺。我認為,未來玉雕創作者必須做到從美術,設計到雕刻的全面把握,因此我堅持自己設計,掌控自己的風格。美術對于了解事物的結構比例,對于人的審美意識水平有著重要作用,同時還對技藝提高有著很大幫助。我本身學習美術出身,做玉雕之后便有信手拈來的感覺。美術可以將二維變成三維,所以,我看到一幅線描,就可以想象成立體,這對于我進行玉雕創作提供了方便,很容易便可以將平面構圖轉化成立體形象。設計對玉雕創作的重要性毋庸多言,提到設計就要提到“學院玉雕”。有學院教育背景的人員(簡稱“學院派”)進入到玉雕行業中,是件好事情,他們帶入了一些創新性的設計理念。然而,我看到很多學院派玉雕作品大都只是些轉換,談不上創新。我曾經看到有人將一尊,雕塑直接做成了玉雕,這便是簡單的轉換,并非是有實質性創新。玉雕的創新必須建立在設計基礎之上,而非隨意轉換。時代在進步,審美在改變。我們作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工作者,有責任作出好的作品去影響大家,分享美好。
作者簡介:楊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