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要:漢語和緬語都屬于漢藏語系,兩者的基礎詞匯之間有著同源關系。這兩種語言量詞的發展都是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
關鍵詞:漢語;緬語;名量詞;產生;發展
漢語和緬語都屬于漢藏語系,它們的基礎詞匯之間有著同源關系,而漢藏語系語言詞類上的一個特點就是有著豐富的量詞。量詞的大量存在和普遍使用體現了兩個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獨特的文化信息和不同的語言風貌。這兩種語言量詞的發展都是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
漢、緬語都是屬于缺乏形態變化的分析型語言,而這類語言的量詞就是在“名詞失去性、數、格等標記后需要增加新的羨余信息和標記作為補償”(1)的情況下產生的。由此可見,最初量詞的產生是為了滿足使用的需要而出現的。在此之后,量詞的種類和數量日益豐富起來,并逐漸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詞類。
早期漢、緬都是以名量詞出現,且數量較少。這兩種語言在古代的書籍中都有反映。
一、早期漢語名量詞
從漢語3000多年的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到,在古代文獻殷商卜辭中就出現了度量衡、容器和貨幣的單位。如:
①馬五十丙(若干馬為丙)(羅振玉《殷墟書契續編》)
②貝十朋(十貝為朋)(董作賓《殷墟文字甲編》)
③甲戌卜貞翌乙口于祖已三牛
壬申卜貞王田口往來亡災白鹿一狐二。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甲骨文獻中還出現了“羌百羌”,“狐又十五狐”這樣用相同的名詞作為量詞,這在現代藏緬語中仍常見,被稱為反響量詞或拷貝型量詞。
可以看出,殷商時期的量詞僅限于“丙”、“朋”等集合量詞和“羌”、“狐”等反響量詞。這一時期量詞、數詞和名詞結合的語序不固定,通常直接用數詞與名詞結合表示名詞的數量,數詞可置于名詞前或名詞后。
西周和春秋時代,漢語量詞和數詞放在被修飾的名詞后面,如④“孚戎車百乘一十又七乘。”(多友鼎)⑤“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風·伐檀》),這一時期最為常見的是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結構。
春秋戰國時期,漢語的數量結構逐漸前置于名詞,出現了“壺”、“杯”、“車”等個體量詞。如:
⑥生丈夫,二壺酒(《國語·勾踐滅吳》)
⑦今之謂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孟子·告子上》)
這一時期的反響型量詞已不存在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數+量+名詞的語序已經是現代漢語的正常語序了,名量詞的發展進入了成熟階段。如:
⑧上有二層樓。(《洛陽伽藍記》卷2)
⑨水中千丈月,山上萬重云。(吳均《贈鮑舂陵別》)
現在漢語中是沒有反響量詞,數+量+名的結構較為規范了。名量詞的意義可泛化,成為可與不同名詞結合的量詞。名量詞的數量比起古漢語來說更為豐富。
與現代漢語相比,古漢語名量詞發展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古漢語名量詞中的反響量詞存在時間較短,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消亡。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個體量詞已經開始強制使用,無條件變為“數+量+名”的格式。
(三)隨著名量詞數量的增多種類也不斷豐富起來。
二、早期的緬語名量詞
在公元12世紀初葉的古緬文碑銘中就有量詞的出現,但是這一時期量詞數量不多,通常量詞被省略,用法也沒有規范,量詞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如:
t?o??m???ka?? kj??? t????ja??te??p???a??pe??i??
國王? ? ? ? 奴隸? ? 奴隸? ? ?王后? ? ?賜給了
國王將奴隸奴隸賜給了王后。
mu??s?o??jwa??mje??t????ja??kj?s?????a??t?lo?l???t????s????kj???s????k????m???k???l???
牟索村? ? ? ? ?田地? 三百? ?奴隸十五? 德婁水田 三十? 奴隸? 十七? 敏貢水田
t?ja??kj??? s????k??? l?u??t???mu??i??
一百奴隸 十七 布施
共布施牟索村田地三百,奴隸十五,德婁水田三十,奴隸十七,敏貢水田一百,奴隸十七。
蒲甘時期緬甸量詞開始使用,出現了通用量詞k?u??ck(個),集合量詞o???tkyf(群),形狀量詞??a???(張、片)。如:
b??ja?? le??t????k?u?? pju??k????bu??e??
佛塔? 三個? ? ? ?建造(《現世佛塔碑》)
k???le?? t?k?u?? tu??e??
池塘? ?一個? ?挖了(《現世佛塔碑》)
?a????i???p???sai???e??
榕樹 八 棵? 種了(《現世佛塔碑》)
可以看出古緬語名量詞和現代緬語名量詞的用法是一樣的都是名+數+量,緬語名量詞的發展都主要集中體現在數量上的增加和劃分更為詳細,其他方面沒有顯著的變化。
三、早期漢、緬名量詞比較
通過對早期漢、緬名量詞的比較,我們發現它們有異有同:
(一)從類別上講,集合量詞和反響量詞在兩種語言的古文獻里都出現了。早期漢語名量詞比緬語名量詞更為豐富,但是反響量詞存在的時間短,而緬語名量詞一直沿用到現在。
(二)從語序結構上講,漢語數量詞修飾名詞的語序從“名+數+量”的結構逐漸規范為“數+量+名”的形式,而緬語的語序從古至今都是“名+數+量”的結構。
四、漢、緬名量詞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漢、緬量詞在最初萌芽階段逐步發展為分工精細、表達更為精確,再加上新詞匯的層出不窮,為滿足不同事物類別化的需求,量詞不斷的產生和發展,這使得量詞類的詞類隊伍日益龐大和成熟起來。
漢緬量詞的發展不僅僅只是在數量上的增加、詞類的變化也涉及到句法類型的演變。這兩種語言名量詞的變化正呈現方興未艾的局面。
注釋:
吳安其:《分析型語言的名量詞》,發表于2005年版的《漢藏語量詞研究》
參考文獻:
[1]汪大年.緬甸語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蔣穎.漢藏語系語言名量詞比較研究.民族出版者.2008
[3]戴慶廈.藏緬語族語言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4]戴慶廈、蔣穎.從詞源關系看藏緬語名量詞演變的歷史層次[A].第38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提要[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