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疆
坦白說,“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并不難,難的是“叫停”家長對分數的執念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
近日,遼寧省教育廳發布《遼寧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管理“十要求”》,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從2018年至今,已有至少10個省份教育部門出臺文件“叫停”家長批改學生作業,有的地方明確定期開展作業督查,甚至將作業管理納入績效考核。
對家長來說,白天忙于工作、晚上疲于扮演“全科家教老師”,身體和心理上的負擔不必多說,比這更令家長感到抓狂的是,家長陪寫作業已經成為破壞家庭氛圍的“隱形殺手”。數據顯示,75.79%的家庭曾因“寫作業”發生過親子矛盾。你或許想不到的是,在一項調查中,不少人放棄生二胎,不僅是因為“生不起”“養不起”,更是因為“陪不起”。
最近一段時間,“家長是否應該批改作業”的話題持續升溫,某些家長“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的態度更是激起了一片贊嘆。不過,酣暢淋漓地熱烈討論之后又能怎樣呢?多數家長恐怕還是只能將憤懣與委屈埋在心里,默默地坐在孩子的學習桌邊。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家長雖然對陪寫作業叫苦不迭,乃至深惡痛絕,但在考試成績幾乎“決定”一切的背景中,又有誰敢真的撒手不管呢?這種痛苦與掙扎,體現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既為孩子負擔過重打抱不平,又質疑學校的減負措施只是“轉嫁責任”。
多地教育部門相繼“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初衷無疑是美好的。實際上,不僅是“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就連家庭作業本身,都是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強調要減少的。然而,實際效果到底怎么樣呢?對于老師來說,親自批改作業并不難,大不了,還可以減少家庭作業的布置量。問題是,果真如此,家長能夠接受嗎?
理想中的家校教育分工是,學校側重于知識教育,家庭側重于生活教育。但在當下教育評價體系中,知識教育毫無疑問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家校關系的不斷異化在所難免。當家長大包大攬,將為孩子學習創造便利條件當作唯一使命的時候,家庭教育也就成了學校教育的延伸和泛化。正因為如此,家長一方面對老師手伸得太長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又因擔心老師“撒手不管”憂心忡忡。
坦白說,“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并不難,難的是“叫停”家長對分數的執念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快樂成長,但快樂成長的代價卻并非每個家長都能接納和承受。在這樣的背景中,那些“手伸得太長”的老師,或許才是家長心目中的好老師,因為他們寧愿冒著違規的風險和代價,也要將學校教育引入家庭環境中。
就“叫停”家長批改作業而言,顯然是致力于推動家校教育分工各司其職、各歸其位。在肯定這種制度善意的基礎上,仍需看到的是,高考的人才評價體系有必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因為那不僅是家校教育沖刺的終點線,也是老師和家長共同的焦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