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連續5年沒有發生社會治安事件,3年內僅處理一件民事糾紛。
轄5個自然村、7個村民組,河南周口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有村民470戶2020人。
周口萬德生物有機肥有限公司、周口萬德食品有限公司、雙魚糧食銀行、美之華標牌標識加工廠、興財木制品廠……
行走在時莊村,和多數村莊不同的有兩點:村中企業多,家家戶戶掛國旗。
“戶戶掛國旗,人人學政策,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時莊村黨支部書記時興榮說,產業發展起來后,提升村莊的管理水平、文明程度,形成良好鄉風等軟實力越來越重要。
拿到會上“議一議”
聽到大喇叭通知,晚上召開村民大會,唯恐錯過時間,時莊村村民張慶峰提前半個小時就來到了位于村部附近的文化禮堂。
11月11日晚上7時,時莊村文化禮堂里,村民大會準時召開。
除了談及集體財產分配、村規民營實施情況等內容外,時興榮還通過一張張幻燈片給村民講起了村莊的未來規劃。
臺下坐著來自全村的200多位村民。整場下來,為時兩個小時的會議無一人早退。
“時莊村村民重視開群眾大會,因為會議內容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張慶峰說。據他描述:趕上春節期間,設有325個座位的文化禮堂座無虛席,而且過道和主席臺前都坐滿了群眾,最多時有400多人。
作為家中的參會代表,村民張樸霞從不缺席村民大會。每次開完會后,再向家人傳達。“和周邊村莊相比,我們村開會開得多,會議的內容也多。”她說。
在時莊村,凡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都要拿到會上“議一議”。
發展規劃、新村街道規劃、宅基地安排、土地及項目承包、村干部工資待遇發放……均屬會議內容。
除全體群眾會外,還會有黨員代表會、群眾代表大會,時莊村每年開會幾十場。
在時興榮看來,開會是讓群眾了解村中事務,學習政策、法規,從而參與到治理之中。
“開會是‘施政的前提,涉及村民的事情要公開、透明,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讓每一位村民了解村務,不斷激發村民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他解釋說。
不成文的“規矩”
站在時莊集貿市場,時興榮回憶起1993年時的場景。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擔任村支書兩個多月的時興榮決定帶領村民興辦時莊集貿市場,以促進物資交流,解決群眾距離集市遠、買難賣難等問題。
興辦市場之初,不少村民很擔憂:起了集,街痞子、小偷、打架的都會變多。
對此,時興榮有過深入思考。
他深知,相較于周邊集市,時莊集貿市場成立晚,并沒有優勢;要想成功就必須在市場環境、秩序的治理方面下功夫。
在他的主導下,時莊村黨支部為市場經營立下了規矩:如果丟了東西,由村民共同賠償;本村人不得與外村人吵架,不得搶占攤位,不得缺斤短兩,買賣雙方不得強買強賣。
找準矛盾的主要方面,用適合農村的治理思路來解決。同樣的思路和做法,后來也被時興榮運用到了村莊治理之中。
曾經有一段時間,村干部整天為處理各種瑣事及糾紛發愁:兄弟之間鬧矛盾,鄰里之間有糾紛,耕地邊界有異議……
先是制定成立了“一約四會”(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記者注)。
“四會”成員由村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發揮鄉賢能人服務作用,有效改善社會風氣,處理民間事務,使矛盾糾紛發生率大幅下降。
除了村規民約,時興榮還帶領村民提出了一些不成文的“規矩”:男人不得打女人,大人不得欺負小孩,富人不得欺負窮人,窮人不得無理取鬧,干部不得請群眾吃飯,群眾不得請干部吃飯……
關鍵在選對干部
“媽,啥是黨員?”“啥是共產黨?”13歲那年,懵懂少年時興榮問母親。
“黨員就是共產黨的一員。”“共產黨就是為群眾辦好事的。”母親回答說。
母親是一名老黨員,長期擔任村婦聯主任,在村里有著很高的威望。自己少年時代和母親的一段對話,對時興榮的成長和回村當干部有著深遠的影響。
先人后己,不搞特殊,母親的做法讓時興榮看到了“德治”的力量。
為了約束家人,時興榮還對家中晚輩提出要求:第一,在村里不準戴墨鏡;第二,不準在村里背著手走路;第三,見到村里的長者要問好;第四,不準在村里村外說大話、瞎噴;第五,可以到鄉親們家里吃撈面條,但不準在鄉親們家里喝酒。
“有威信、有威望。”談及時興榮,村民時文俊給出這樣的評價。
在他看來,這種威信、威望,一方面源于他為人處世的方式,另一方面是靠實打實干出來的。
1994年,帶領村民植桑養蠶,創辦絲廠;1997年,自己出資金建起全市第一所農村小學教學樓;1997年,土地流轉全國首創;2018年,建起了全鎮最大的敬老院……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關鍵一環。鄉村治理中,關鍵在選對干部。
“鄉村干部要有大象肚子、兔子腿,還要長個八哥嘴!”通過一句順口溜,時興榮談及村干部應有的能力。
他解釋說:“大象肚子就是要能容人容事,為村民辦事要跑得像兔子一樣快,調解矛盾、宣傳政策要像個知法懂法熟悉政策的巧嘴八哥。”
“鄉村振興,誰來治村?我認為未來需要這種能力的干部。”時興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