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冰
今年學校組織線上家長會,兒子尚尚的班主任陳老師說我被選為優秀家長代表,要準備發言稿。我滿臉疑惑,陳老師笑著說:“尚尚學習和其他方面都進步神速,疫情期間配合學校策劃主持了幾個很有意義的活動,效果挺好……”老師的話讓我激動不已,背過身去時我忍不住流下眼淚,要知道,一年前尚尚還是個讓人覺得幾乎無可救藥的網癮孩子。
游戲和作業中間有個套中套
去年暑假,尚尚在奶奶家住了一段時間,和鄰居一群孩子整天沉浸在網絡游戲里,染上了網癮。回到家后,他整天只想著玩游戲,好幾個晚上等我們睡著了,他還悄悄拿著我們的手機躲到洗手間玩。我們把家里的網斷了后,他竟深更半夜拿著手機站到鄰居家門口去蹭網,一到周末更是絞盡腦汁找電腦。
總之,除了網游,尚尚對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我們軟硬兼施、想盡辦法,雖然表面上似乎好了一點,但從他動不動就發脾氣,每天無精打采來看,我知道他始終沒有斷了網癮,還在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過癮。
說教早已沒用,而且他已經從心底厭煩、排斥我們。我認真想了想,如果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得從網游著手,解鈴還須系鈴人。
我決定,先做出適當的讓步。這天下午,兒子剛放學,我對他說:“兒子,‘我的世界是不是很好玩啊?”
他有些驚訝地看看我,但很快不屑地轉過頭去,冷冷地說:“是啊,超級好玩!”我說:“我也想玩!”他頓時兩眼冒光,可又迅速恢復為懷疑。我一本正經地說:“這樣,你認真做作業,我去準備晚飯。一個小時后,我們看誰做得好,贏了的玩游戲,輸了的繼續學習或做事。”兒子沒那么冷淡了,但仍舊不相信:“你這是又給我下什么套吧?”我笑道:“不信?那咱拉鉤。你試都不試怎么知道是不是套?何況不管怎樣你都得寫作業。”
兒子立刻伸出手指和我拉鉤,拉完鉤再次強調:“說話算話。”然后坐下來埋頭寫作業。我把鬧鐘放茶幾上,指著時間說:“看,現在是4點40分,我們5點40分分勝負。”
一個小時后,鬧鐘響了。我到書房去,小家伙合上作業本,交給我,說:“請檢查!”我說:“好,你也可以去廚房檢查我的比賽情況。”兒子的作業做得還可以,但生字抄寫潦草,還有一道數學應用題做錯了,這肯定是趕時間的原因,我想明天把比賽時間調整為一個半小時比較好。
兒子到廚房后很驚喜,因為他發現我連菜都沒切完。是的,我輸了,我當然是故意輸的。兒子迫不及待去開電腦,我把鬧鐘指給他看:“玩30分鐘后,吃飯,飯后我們出去散步,散步回來再溫習40分鐘功課,表現好的話,可以再玩20分鐘游戲。然后看會課外書就睡覺。”兒子答應得很好,但是等鬧鐘再響起時,他并不想停下來。
我把鬧鐘拎到他面前,讓他看,說:“我們不能說話不算話。破了規矩,下次就沒得玩了!”兒子只好乖乖停下來,但顯得很不開心。我說:“今晚你還有一次機會可以玩。你遵守規則,我也遵守。我們之間的承諾,也是一種游戲,遵守游戲規則,才能玩得下去。”兒子雖然不情不愿,但對我有了信任,表情不再像刺猬一樣扎著。
晚上溫習功課時,尚尚有點開小差,我只是給了他一個警告,并告訴他,當這樣的警告達到2次時,游戲時間將會被取消一次;如果連續3天得到警告,游戲時間取消2次;連續4天得到警告,2天不準玩游戲。兒子吐吐舌頭,表示接受,然后迫不及待享受他那20分鐘福利去了。
游戲“福利”,讓母子關系春暖花開
接下來的幾天,我都故意讓兒子贏,他漸漸接受了我這種管理方式,對我的信任也回歸了一些,我很開心。
第五天,我贏了一次,這意味著兒子將失去對他來說相當寶貴的30分鐘游戲時間。我裝作得意,他很失落,說:“我今天上課沒太聽仔細,所以做數學題才做得慢了。”知道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這其實也是不錯的結果。我卻說:“可是我不會玩游戲呀,你教我吧。”
我故意學得很費勁,還有點不認真,兒子很生氣。我趁熱打鐵:“我有時輔導你寫作業,你也是這樣,我也很生氣。”他看了我一眼,耐下來心,口中咕嘟:“又是套路,你是想讓我理解你的苦惱。”我笑著邀他一起玩雙人游戲,他很開心,游戲時間結束,還和我探討下次要如何才能多過幾關。原本陷入僵局的母子關系初步有了春暖花開的跡象。
慢慢地,我逐漸增加獲得游戲福利的難度,比如做作業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都逐層提高,他也不得不由此跟著提高,為了讓我滿意,會認真規劃時間,上課聽得非常認真,還主動查資料、問老師。
偶爾,我們還會全家一起玩,一起為沖關齊心協力,攻關成功后全家擊掌擁抱,很是開心。很顯然,兒子和我們的關系融洽了很多,對待游戲也理性了不少。
玩法升級,把網游推下水
我知道到了最后攻堅時刻,我要把游戲從兒子這完全套路掉,讓他真正擺脫游戲癮。
我決定先拆解游戲世界。我對兒子說:“你說,我們玩的這些游戲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呢?這些人很厲害吧。”兒子愣了一下,立刻來了興趣。
我找出一些資料,通過視頻、訪談、文字和他一起探究網游后面的世界,策劃、立項、開發、發行、畫原畫、場景制作、角色設置、動畫、特效……一款游戲的成功,是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很多人精誠合作和夜以繼日的努力。比如一個戰斗模式的開發,就傾注了許多人無數次的嘗試。而一款游戲能否成功發行、是否受歡迎,也許又是一個更令人糾結、焦慮的事。
那段時間,在我的引導下,兒子不玩游戲了,只要有時間,他就專心研究網游后面的世界。這就像他之前總喜歡把那些好玩的玩具拆解一樣,他從中去了解做成一個產品、一個項目的原理,了解團隊合作,了解目的、過程、結局之間的關系。當一款看似神奇的游戲成為類似之前玩過的實物玩具而可以拆解得清清楚楚之時,那種神秘感就逐漸消失了,他不但看清了它的真面目,而且從中吸收到很多課本之外的知識營養。
這時,我悄悄進行第二步,引導他了解電腦游戲界的大咖級人物,有的是著名的電競解說員,有的是著名電競平臺制片人,他們為理想和事業認真學習、能吃苦、敢吃苦,且眼界開闊,他們愛網游,但不被游戲左右與吞噬,而是去駕馭它、完善它,這才是真正的厲害。
接著,我順理成章進行第三步,搜集很多被網游耽誤的孩子的資料,有文字,有影像,這些孩子因沉迷游戲而人生被毀,有的連父母家庭也被毀。之前我給兒子看這些,他覺得是我用來騙他做乖孩子的套路,但現在有了前面我們之間的信任感重建、游戲拆解以及游戲界大佬們做參照,兒子發自內心覺得這些網癮孩子的行為很荒謬,覺得不顧一切沉溺游戲里滑稽搞笑。
如今,兒子還是會偶爾玩游戲,但他已經不再沉迷。他也不再盲目,而是會去分析設計者的目的與心思,有時還會吐槽一下,自言自語提點小建議。
就這樣,歷時大半年,我把在兒子心中“封了神”的游戲推下了水,讓他站在岸上成為一個清醒的旁觀者。只是我沒想到,他在這個過程中會成長這么多,比如時間管理和組織策劃能力增強,學習效率提高,做事更專注,成績進步很多,還有,能與我和他爸這兩位菜鳥級玩家像好友一樣交心深談。真是讓人喜出望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