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人文機場,是民航建設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為核心的“四型機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文機場建設,就是重點關注旅客出行體驗,提供人本化服務,從機場空間品位、環境品位、文化品位和服務品位等維度綜合考慮,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但同時,構建人文機場,對機場的規劃設計與運營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人文機場到底該如何建設,又該避免哪些誤區,如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近日,民航局正式印發《人文機場建設指南》(下稱指南),明確人文機場建設要緊扣人文關懷和文化彰顯兩條主線,圍繞功能規劃、空間環境、服務行為、服務設施、服務產品、主題理念、文化表達7個建設要點展開。
多地機場在摸索
近年來,我國部分民航機場開始在人文建設方面展開探索。
2019年,重慶江北機場航站樓完成升級改造,一大批特色文旅“景點”進駐機場,旅客一到機場就領略到了重慶山水之城的魅力。
重慶江北機場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升級改造是為了更深層次地提升旅客的出行體驗,展現“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形象,涉及區域和點位近50個,分為地域文化、美食文化、航線推廣、人文攝影、“網紅”重慶五大板塊。改造后的航站樓囊括了“網紅”重慶的知名景點,如合川釣魚城、重慶開埠時期的老建筑、洪崖洞、輕軌穿樓等,它們通過新型材質等比例縮小后還原到航站樓,讓旅客在機場就能感受到“8D魔幻城市”的魅力。
為了把重慶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帶到航站樓,江北機場還將距今已有300余年歷史的12處最具代表性的巴渝美景,以屏風水墨畫的形式展現在旅客面前。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3號航站樓,舉辦過“長相思·在長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周活動,旅客們在機場就可聆聽經典詩歌朗誦、欣賞大家書法,甚至還可現場吟誦詩詞。
“打造人文機場的重要目標,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旅客在乘機過程中感受獨特的文化特質,使機場服務成為旅客的難忘體驗。”咸陽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航站樓管理部負責人說。
同時,該機場還根據傳統節假日特色精心布置候機樓,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通過為看得見的服務產品注入內在文化內涵,形成獨具特色的服務產品,滿足旅客個性化需求。
在北京,首都機場2019年也在3座航站樓開展了“非遺之美·古韻國門”文化活動,打造國門新景。當時,首都機場在3號航站樓活動現場,特別邀請了非遺傳承人教授旅客非遺手藝,傳承匠人精神,讓旅客零距離體驗非遺之美的同時,感受大國之門的“人文范兒”。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京劇臉譜墻,將經典的京劇人物形象展現出來。同時,進行繪折扇現場體驗,用色彩描繪夏天的清涼。如果旅客因為行色匆匆而沒有時間體驗現場活動,還可以在現場領取小禮品。
據悉,首都機場還將陸續推出系列文化活動,通過一場場精彩文化盛宴,傳承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助力人文機場建設,打造國門新景,構建旅客愉悅體驗。
以人為本? 真情服務
雖然不少機場都在進行人文方面的建設,但在指南起草組負責人看來,不少機場對人文機場的認識還存在誤區。
“總體而言,近年來,民航機場的人文建設還處于摸索階段,措施相對單一,應用比較零散,尚未進行系統規劃,未形成統一的思路和方案。”
該負責人說,人文機場建設誤區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部分機場片面追求高大上。在機場規劃建設過程中,部分機場追求成為地區標志性建筑,容易忽略經濟性和服務的本質。
如航站樓規模、造型相互趕超,追求富麗堂皇。
二是同質化趨勢嚴重。在機場建設和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機場服務流程、操作流程、設施設備的一致性,導致旅客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知的無差異性,最終造成機場同質化趨勢的日益加劇,個性不突出。
三是重硬件、輕軟件現象普遍。機場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工程,近年來各機場在硬件建設上不斷加大投入,但在管理、服務等軟件方面的建設還存在不足,人文關懷缺失。
針對這些問題,指南明確人文機場建設要注重功能優先,在滿足旅客出行、貨物流轉、航空器運行、用戶運營及員工使用等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流程、服務和設施設備等人性化設計,空間體驗、主題展示和品牌活動等多樣化表達,將人文關懷滲透到服務的全過程中,實現功能性、普適性、主題性、參與性及經濟性的有機統一,持續提升客戶、用戶與員工體驗。
“在‘四型機場的核心要素中,平安是基本要求,綠色是基本特征,智慧是基本品質,人文是基本功能。可以說,人文機場是增強人民在民航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進民用機場高質量發展和民航強國建設的核心舉措。” 該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強調,人文機場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服務理念長時間的浸潤,逐步規范服務行為,改善服務設施,加上機場的文化沉淀和經驗積累,才能不斷提升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