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動
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沒有大批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就沒有現代化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就小學而言,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萌發狀態,只要他們自己實踐、觀察、分析、歸納,所獲的規律都可以理解為知識的創新。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好奇生疑,在“奇”中求創新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與新技術的發現往往從好奇開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樂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奧秘,善于觀察特殊事物,發現其中的奇異。因此,愛護和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勇于提出各種新奇的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
生疑是思維的開端,創新的基礎。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因此,我們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引出探索的欲望來。如教學“年、月、日”一節課時,我抓住學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點,在學習新課之前先提問幾個同學:“你今年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接著再問:“王奶奶今年60歲卻只過了15個生日,誰知道這是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她可能記錯了,有的說從前生活條件差過不起生日……對于沒有掌握“年、月、日”知識的小學生來說,的確是一個奇怪的問題。這時我抓住時機:“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嗎?”這樣的教學,新穎恰當,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中。這就喚起了學生創新的意識,使學生產生了創新的欲望。
二、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創新能力
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促進創新性思維的發揮。
例如我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先設計一個小商店,我們模擬買賣物品的情境,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顧客,開展活動。如一名學生拿一元錢買一塊單價是5角的橡皮,售貨員應該怎么找錢?怎么找簡便快捷?這個問題涉及到人民幣的換算以及組合、認識人民幣面值,售貨員現有的涉及到人民幣面值等問題。諸多實際問題都需要學生去思考、解決。通過這種模擬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元、角、分及其進率的認識和理解,又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有利于培養學生學會認識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這樣的情境創設使學生親身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放手操作,調動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家葉圣陶說:“只要動手,隨時會有晶瑩的寶石”。我在教學中,就大膽解放學生的雙手,只要學生動手操作的,我就讓他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直觀性觀察和操作,使他們明白了算理,也掌握了算法,又以動促思,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認識”時,怎樣記住1厘米的長度,先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厘米的長度,再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大約是1厘米?在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厘米尺去量一量1米長的繩子,并問1米=?厘米,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測量,知道了1米=100厘米,最后又讓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尺,讓他們用尺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學生可以自由商量,互相合作,下座位室內、室外進行測量。這樣通過動手,學生化抽象為具體,比較容易掌握長度單位所表示的意義。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充分感知,獲得表象,逐步使“物化”的知識“內化”為頭腦里的智力活動。
在教學認識圖形“趣味拼擺”這部分知識時,我就放手讓學生拼擺,可別小瞧這些小孩子,一個個興奮得不得了,擺出了許許多多的圖形,有的擺出小貓圖,有的擺出小兔圖,有的擺出房子圖,有的擺出機器人圖……,一節課下來,同學們還余興未盡,紛紛說:老師我還能擺著還能擺那。總之創設條件讓學生多動手,不僅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滿足兒童“好奇”“娛樂”“好動”的心理需求,而且能促進兒童思維,培養創造力。
四、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組討論學習可以使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充滿友愛,充滿互助和競賽。小組討論可以克服教師單調、枯燥的講解知識,將知識強加于學生的弊端,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向他人學習的習慣和合作競爭,交往等現代意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討論還能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精神。可以通過討論,互相啟發,分析綜合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結論,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的發展。
如我在教學“商不變規律”時,我首先做好課件,把十一道口算題,出示在大屏幕上,(40×2)÷(20×2),(40×5)÷(20×5),(40×4)÷(20×4),(40÷4)÷(20÷4),(40×3)÷(20×3)……,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分組討論。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被除數和除數發生了變化,而商不變,讓學生再舉幾個例子,說明這一規律,這樣就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
又如,在教學“分數除法的意義”與“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時,我安排了三次小組合作學習,第一次上課開始,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要求學生編三道應用題,并列式計算:(1)每人吃半個蘋果,7人一共吃多少個?(2)3個半蘋果平均分給7人,每人分得多少個?(3)3個半蘋果每人分半個,可以分給幾個人?讓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三道算式有什么聯系與區別?從中你發現了什么?從而得出分數除法的意義。這樣安排小組討論學習,有利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都嘗試成功的喜悅。它既能挖掘個人內在潛能,又能培養集體團結的合作精神,從而達到協同創新,共同提高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創設情境,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膽地想,盡情地說,勇敢地問,那么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就會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