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的運行,但隨之而來的也有后真相時代,本文將會對因后真相時代的到來,網絡輿論形成的特點進行簡單分析,并對此類特點突出相應的引導、解決方式。
關鍵詞:網絡輿論;后真相
2016年底,《牛津英語詞典》將"后真相"選為年度詞匯,并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也就是說,事實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們對此所產生的情緒。澳大利亞當代政治理論家 johnkin 說:"后真相包括舊式的謊言,狂言和象征性地插科打宗,以及"沉默"作為其出現的基礎。以上所有內容與真相背道而馳。輿論是公眾對現實社會和社會各種事件、問題表達的信仰、態度、觀點和情感表現的總稱。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性和持續力。影響著社會發展和有關事務的進程,其中雜以理智與非理性為主。[1]而網絡輿論則是伴隨著網絡傳播的流行而崛起的特殊輿論形式,是社會輿論的表現方式之一,是通過網絡傳播公眾在現實生活中對某些熱點、焦點等問題持較強影響的言論和觀點,是網友對出現在互聯網或社會實踐中的種種現象和問題表達出來的共同意見的特征、態度、信仰和情感的總稱。在后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呈現了互動性、多元化、扁平化、碎片化等特點,需要針對網絡輿論的傳播現狀進行正確的指引。
一、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的特點
(一)傳播主體:互動性、多元化、扁平化
后真相時期強調個體作為"個人"的價值,媒介技術不斷提高它的交互性,而不同的傳播主體則借助于媒介變化,提高它的互動性,實現了新型的交互形式。互聯網技術完成了個人的表達權。社會輿論的形成已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的組織和集合,普通民眾成了輿論的制作者、傳播人員和推動人,形成了去中心化、去組織性和扁平的輿論格局。在微博、豆瓣等不同傳播媒介上,多種傳播主體通過熱搜、發文等形式進行討論或爭論,引發關注,在網絡空間上形成輿論態勢。
(二)傳播內容:公開化、碎片化
網絡微傳播形式與當前社會人們快節奏的信息消費、淺級化的信息消耗和使用習慣相適應,碎片的信息形式也降低了產生和傳播信息的門檻。[2]在后真相時代,大眾在進行信息生產傳播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把關環節,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情緒性,導致了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媒介技術的發展推動深度數字化的進程,同時也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為信息內容的傳播提供了平臺。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推動傳播主體發布的內容更加及時迅速的傳播,發布在抖音、快手等平臺的內容面向大眾,呈現公開狀態,助推輿論的形成。但在傳播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內容失真,影響真相的傳播。在疫情期間,多次傳出高校開學的假通知,由于內容簡短,且缺乏相應證的事實,在大眾情緒的裹挾下難辨真偽。
(三)傳播的效果:情感表達的主觀傾向性
新媒體時代得到來,多媒體技術出現,實現了傳播渠道的合作共享,促進了信息服務的多元化發展。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網絡準入門檻變低,自媒體的大量涌現,也為傳播渠道的發展提供了新路徑。網絡技術賦予了輿論主體表達能力,但在后真相時代,個人表達呈現出非理性的傾向,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和主觀傾向。而這種情感表達,相較于理性觀點的表達互動,呈現出更為濃烈的表達欲望和主觀傾向。在后真相時代,互聯網技術急速發展,信息的傳播速度、容量、保真程度都大幅度提高,也就使得傳播的效果呈現擴散范圍廣,內容準確度高的特點。但由于受到新聞時效性影響,也導致了后真相時代。
(四)傳播的時間性:突發與不可控
在網絡環境中,輿論的發端可以通過自媒體進行,跳過了傳統媒體的把關階段。尤其是在突發性的事件當中,輿論最先在網絡平臺中發生發酵,形成合力。[3]與此同時,后真相時代情緒驅動的不可控性,增加了網絡輿論在時間上的突發性和難以預測性。在這種時候,網絡議題的快速更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網絡輿論的社會作用。
二、后真相時代的輿論引導
(一)情感共同體:互動式沉浸情感體驗
政治動員是大眾傳媒發揮重要作用的一種,特別是在某些時間節目中,通過實現愛國情緒、民族認同等國家重要事件的傳播和動員。成伯清認為,表演有凝聚群落,創造情感聯系,建立"情感共同體"等功能,他通過戲劇性和視覺性的方式,尤其是訴說生動,給人以感情沖擊。新媒體傳播時代,利用信息融合的媒體報道傳播技術,實現了公眾參與性的信息交流和社會生活體驗性的多種情感互動體驗,可以同時達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2017年,為了了紀念我國建軍9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90周年,人民日報的新聞客戶端頭版利用現代臉部識別成像技術、融合三維成像等技術手段,制作了一個H5互動《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引發強烈反響。
(二)包容與嚴管并重:從被動到主動
在后真相時代,只有與公眾真誠溝通,將管理模式轉為關系模式、結果模式轉為過程模式、一家發布轉為合力發布,才是時代發展的必須。面對多元的網絡輿論,對于積極的的部分理應呈現包容的態度,但面對消極的部分應該嚴加看管,對傳播主體進行限制與把控,實現傳播主體從被動管控到主動自覺。
(三)加強輿論研究:提高全民素養
在技術領域要加強對輿論發展規律的研究,把控輿論發展方向,實現對輿論的精準測控,方便對網絡輿論進行正向引導。通過對輿論規律的把控,對全民統籌管理,最后實現全民網絡素養的提高,形成積極網絡輿論風氣。
小結:
后真相時期,個人的信念與情感越來愈受到關注,在其影響下,網絡輿論呈現新的特征,并在社會輿論中發揮作用。在某種意義上,情感是一種公眾政治參與的道德能量和社會資源,它既反映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道德與價值之間的沖突,又是在特定的政治機會結構中理性選擇的產物。在輿論引導中,我們必須處理好情感與理性、引導與監督、秩序與活力的辯證關系,避免二元對立的僵化認知,以此構建新型輿論引導觀,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呂新雨:《新媒體時代的“未來考古”—傳播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傳媒變革》
[2]曹林:《理性中立客觀是很貴的評論品質》
[3]史昕雨:《后真相時代下網絡輿論的態勢研究》
作者簡介:李詩文(1999.6.27)遼寧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17級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