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延敏 姜明明 趙慧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護理管理模式在傳染病病房中的應用與效果。方法 于2017年3月—2019年10月,選擇該院傳染病病房就診的112例病例,依據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n=56)、B組(n=56),A組使用常規性護理管理模式,而B組使用分層護理管理模式,對其最終的結果觀察并比較。結果 在護理后,對于護理質量評分,B組[基礎性護理、整體護理、消毒隔離、護理文書書寫依次是(87.78±3.35)分、(90.58±3.96)分、(91.25±1.22)分、(91.86±1.26)分],較A組[基礎性護理、整體護理、消毒隔離、護理文書書寫依次是(46.83±3.63)分、(49.74±3.89)分、(52.39±4.21)分、(51.07±3.31)分]均更優(P<0.05);在護理后,對于總體滿意率,B組98.21%(55/56)較A組82.14%(46/56)更高(P<0.05);在護理后,對于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B組依次是(39.27±1.63)分、(41.74±1.83)分,較A組依次是(43.20±1.53)分、(46.66±1.29)分均更低(P<0.05)。結論 分層護理管理模式應用到傳染病病房中,能夠得到更為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 護理管理模式;護理;傳染病病房;效果;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8(a)-012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and effects of different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s applied to infectious disease wards. Methods From March 2017 to October 2019, 112 cases in the infectious disease ward of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ethod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group A (n=56), group B (n=56), and group A us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while group B used hierarchical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to observe and compare its final results. Results After nursing, for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group B [basic nursing, holistic nursing,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and nursing document writing were (87.78±3.35)points, (90.58±3.96)points, (91.25±1.22)points, (91.86±1.26)points], compared with group A [basic nursing, holistic nursing,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nursing document writing sequentially were (46.83±3.63)points, (49.74±3.89)points, (52.39±4.21)points, (51.07±3.31)points] were better (P<0.05); after nursing,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of group B was 98.21%(55/56)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82.14%(46/56)(P<0.05); after nursing, for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core and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core, the scores of group B were (39.27±1.63)points and (41.74±1.83)points, compared with group A, which were (43.20±1.53)points and (46.66±1.29)points were both lower(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to infectious disease wards can achieve more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 words]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Nursing; Infectious disease ward; Effect; Nursing quality;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對于傳染病病房而言,因為其接收并治療的都是傳染類疾病患者,這類患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所以,其相對其余科室來說更易引發傳染。在傳染病病房中,患者會因為憂慮自己的病情、家庭情況等,較易出現焦躁感、懼怕感等許多負性情緒;加之護理人員由于護理工作總量較多、工作環境十分特殊等,也會對患者帶來相應的影響[1]。而護理管理是對護理人員各項工作進行科學分配、調節十分關鍵的一種方法,其對于護理質量、效果得到提升而言均是十分關鍵的。在傳染病病房中,應用護理管理能夠得到更為良好的護理質量、效果,同時,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自身的舒適度、安全性[2]。該研究特2017年3月—2019年10月選取該院傳染病病房112例患者,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護理管理方案,探究分層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總體滿意率、護理質量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傳染病病房就診的112例病例,依據實施管理模式階段不同,可以分為A組(n=56)、B組(n=56),A組使用常規性護理管理模式,而B組使用分層護理管理模式。在A組中,男:女=38例(67.86%):18例(32.14%);年齡:24~67歲,均值在(45.92±1.46)歲。在B組中,男:女=39例(69.64%):17例(30.36%);年齡:25~68歲,均值在(46.66±2.70)歲。兩組患者資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式
A組:施予常規性護理管理模式:對床位進行更為科學地管理,全方位貫徹各項工作責任,定時就護理技能、操作等進行指導與培訓,更為科學且合理地給護理人員進行排班等。
B組:施予分層護理管理模式。
①構建護理管理團隊:依據護理人員自身的學歷、職稱等來選出3位隊長,依據不相同的年齡階段,把所有護理人員分成3大責任團隊,由3位隊長進行負責,最后,由科室中的護士長引導所有團隊制訂出分層護理管理方案。要求隊長依據患者的病情與護理總量來分配當天值班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管理,部分十分嚴重的患者由隊長親自進行管理。各個隊長在進行管理期間,應輔助并引導其余責任護士與患者間多多地進行溝通、交流等,以保障護理最終的效果與質量。
②實施方法:借助“雙班制”來進行護理管理,隊長擔負總行政班這一職責,且應遵照“8 h在崗、24 h負責制”。同時,其余團隊最少每天一位隊員負責整班,在隊員中午進行休息期間,由整班這一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管理,讓每一天的所有護理管理都具有持續性。另外,護士長可以依據患者自身的情況來對所有隊員進行科學地分配,把新老隊員間進行搭配,且在護理管理的高峰期中,應增多隊員總數。在上一個團隊完成各項護理后,在第2天的清晨進行交班期間,下一個團隊的隊長引導其隊員一同完成上一個團隊沒有結束的各項護理。最后,3位隊長對隊員每1個月進行一次考評,由護士長來進行評分,并引導各個層級的隊員間進行溝通與學習,增強其總體技能與素養。
③護理管理質控:所有隊長對自己隊員的各項護理能力進行評估,以保障給患者給予更為全方位的護理。隊長每個星期進行質控,并記錄下隊員所出現的所有問題,以立即借助相對應的對策來進行處理。護士長每天應對病房進行兩次查房,每個月引導所有團隊進行一次護理會議,對各個層級責任護士所出現的護理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同時,給予相對應的改進對策,在保障護理質量的前提下,提升傳染病病房中總體的管理質量、水平。最后,護士長對所有隊員的績效進行考評,并對其給予相應的獎罰。
1.3? 觀察指標
護理后,評估并檢測2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評分,而其中,護理質量主要包括了基礎性護理、整體護理、消毒隔離、護理文書書寫,分數在0~100分的范圍中,分數愈高護理質量評分也就愈優。
護理后,評估并記錄下2組患者總體滿意率,應用醫院自主進行制作的總體滿意率調查問卷進行評估,十分滿意:分數在90~100分的范圍中,滿意:分數在60~89分的范圍中,不滿意:分數在0~59分的范圍中,分數愈高總體滿意率也就愈優。
護理前、后,評估并記錄下兩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單一量表具有共20小題,分數在0~80分的范圍中,分數超出50分指出了患者具有顯著性抑郁/焦慮,分數愈高焦慮、抑郁也就愈重。
1.4? 統計方法
通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總體滿意率
總體滿意率,B組較A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質量評分
護理質量評分,B組較A組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SAS評分、SDS評分
護理以前,對比兩組SAS評分、SDS評分,沒有顯著性的差異;護理后,對于SAS評分、SDS評分,B組較A組均更低(P<0.05)。見表3。
3? 討論
傳染病病房在臨床中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科室,其所接收并治療的大多都是具有較強傳染性的患者,這類患者在進行身體檢查期間而發現疾病,加之其對疾病有關的知識掌握較少、對環境具有許多陌生感等,所以,這類患者較易出現焦躁感、懼怕感等許多負性情緒;而對傳染病病房中的護理人員來說,其平時的工作總量較多,不但需要應對患者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同時,還需要對患者所出現的各類負性情緒進行緩解,所以,對這類護理人員自身的素養、操作、專業性技能等均給予了更多的要求[3]。為了提升傳染疾病病房中的護理質量與效果,應用分層護理管理模式是十分關鍵的[4]。在該次研究中,護理后,對于護理質量評分,B組較A組均更高(P<0.05),由此證實了,分層護理管理模式對于護理人員效果頗為顯著,能夠增強其對各項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5]。另外,在該次研究中,護理后,對于總體滿意率,B組較A組更高(P<0.05),由此證實了,分層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強患者對于護理的總體滿意率,在護患間構建更為良好且和諧的關系[6-7]。同時,在該次研究中,護理后,對于SAS評分、SDS評分,B組較A組均更低(P<0.05),由此證實了,分層護理管理模式對于焦慮、抑郁均具有十分良好的改善效果、價值。分析其原因,即:分層護理管理模式依據護理人員自身的情況,比如,總體素養、專業性技能等,對各項工作責任進行更為科學且合理地分配,以確定工作的有關內容,減少推諉的出現[8]。同時,借助分層護理管理模式,由護士長、責任護士、護士等構成了護理團隊,可以全方位地發揮出護士長所具有的引導作用,提升護士自身的專業性能力與實踐性技能,進而增強其對于各項護理操作總體的掌握度與熟練度,并提升其自豪感、成就感,借助更為良好的護理態度與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獲得更為顯著的護理質量與效果[9]。另外,在護理團隊中,各個層級間彼此進行調節、輔助,能夠促進護理的這一整個過程最大限度地得到優化,減少各類護理差錯的發生,最終,在給患者給予更為安全且舒適的住院環境的前提下,增強患者對于護理的總體滿意率,同時,促進其盡早得到康復[10]。
綜上所述,在傳染病病房中予以分層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明顯改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提升其總體滿意率,并增強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葛修茹,彭韞麗,張翠翠.專科護理質量指標管理在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 23(23):3037-3040.
[2]? 張海霞,林兆霞,陳利君,等.傳染病特色醫院血源性傳染病職業暴露狀況及法律與政策現狀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8):1011-1014.
[3]? 陳林,高倩,李長安,等.共同參與式護理管理模式對臨床護士結構授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8,34(32):2528-2531.
[4]? 呂青.崗位設置聯合績效管理在門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25):3059-3061.
[5]? 謝竟,劉麗萍,李兵嬌.質量與結果框架管理模式在靜脈治療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27):3332-3335.
[6]? 徐銀花,桑依毛,俞惠,等.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 24(13):1609-1612.
[7]? 賈豫晨,黃甜,鄭爾達,等.2008-2017年云南省邊境地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9,46(11):1936-1940.
[8]? 張利漫,魯桂蘭,沙莉,等.突發傳染病護理應急管理體系的構建[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36):4557-4561.
[9]? 秦玉玲,張巍,王丹,等.急危重癥患者網格化護理管理實踐與效果評價[J].護理管理雜志,2017,17(7):527-529.
[10]? 茅艇華,李陽洋,蔣卓娟,等.院感信息化上報平臺對重癥監護室護理管理質量的影響[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7,24(10):933-934,948.
(收稿日期: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