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時民

林嶠先生最近要出版一本《林嶠漢磚佛造像》,他邀我去他工作室看看。這間工作室在地下倉庫,面積不過十多平方米,卻被十多個鋼鐵高架撐滿。層層架上放滿了形狀各異、大小不同、輕重不一的漢磚,大的有近百斤,小的約幾斤。漢磚上用墨色或朱砂畫滿了圖案各異、造型多樣的佛造像,這些佛像神態端莊、古雅沉厚,并寫滿了參差不齊的碑文。據林嶠先生介紹,這些作品是他近幾年新創作的,其靈感來源于中國的兩大古代文化寶庫:一是漢代畫像磚,二是佛教石窟藝術。
中國現存的漢代畫像磚主要分布在陜西、河南、四川三省,正如漢畫研究專家顧森先生所言:“陜西是我國畫像磚的源頭,河南是畫像磚藝術發展中的重要轉折,而集大成者則是川渝畫像磚。”四川的漢畫像磚藝術風格雄渾、浪漫,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林嶠先生的作品則是來源于這種古老的藝術。他收集了這些千年來遺存在四川各地的漢磚,并在上面用書畫藝術進行再創作。這種對現存古代漢磚的再創作,并讓其重現生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觀念意義。同時,這些漢磚由于時間久遠,有的早已斑駁、殘缺,林嶠秉持“以古為徒”的理念,用單純的色彩對比、簡潔的寫意形象、雄渾厚重的筆墨語言更凸顯出漢磚的歷史滄桑感,追求古拙樸實的大漢風韻。
另外,林嶠先生畫上的這些佛教造像則是取材于四川乃至全國的佛教石窟藝術經典。曾經,他創作了一幅以廣元千佛崖石窟為主題的作品,讓我提些意見,并談到接下來想畫一批以佛教題材為主的作品。當時我覺得他很有想法,很有佛心。但是沒想到的是,今天他創作了如此大一批以佛經中十種修行為內容、以佛教思想理論為主題的藝術作品。林嶠先生如此用心去創作這些佛造像,說明他有佛心與佛緣,并對佛教文化有較深的認識與理解。佛陀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世間萬物,俱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我想林嶠心中有佛,與佛有緣,才會有如此之舉。在社會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當代,他回歸自己的本心,并用佛教文化藝術傳遞給世人“心存善念,廣結善緣,以德育人,以德服人”的理念。美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真善美”,我想這也許就是林嶠創作這些作品的初衷吧。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徐悲鴻畫院常務副院長,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