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立
摘要: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關系著農村幼兒教育質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2020年要建立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機制,健全培訓課程標準。而對農村幼兒教師進行在職培訓是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在實地調查中發現,農村幼兒教師受到自身與環境因素的影響,參與在職培訓的情況并不樂觀。文章主要分析了農村幼兒教師在職培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村幼兒教師;培訓質量;在職培訓
幼兒教師在職培訓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部分。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和加大投入,我國的學前教育正朝著規范化、質量化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擴大幼兒園的數量和規模這一動態過程中,師資的數量與質量問題逐漸暴露。
一、農村幼兒教師在職陪訓存在的問題
(一)園本培訓質量不高
園本培訓尚未制度化,存在較大問題。首先,園本培訓的時間隨意性大,一般只是在需要時才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其次,園本培訓的考核標準不規范,過程管理和評價制度僅由園長或骨干教師簡單監管。再次,園內缺乏優秀的幼教專家或專業人才的引領,培訓的內容和方式較單一,極易忽視幼兒教師長期的專業發展需求。農村幼兒園中,絕大多數保育員的學歷水平為專科及以上,而幼兒教師、園長的平均學歷為大專及本科。即使農村幼兒教師的學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其中也有許多為轉崗教師,其專業背景并非學前教育。而此類教師因缺乏長期正規、系統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培訓教育,專業知識與能力有限。這樣的教師團隊的構成,受到工作壓力、教育環境的影響,不要說對幼兒教師進行高質量的園內培訓,就是連常規的教研活動都不能很好地保障。
(二)園外培訓阻礙重重
由于資金有限,師資力量不足,很多農村幼兒園沒有條件或權利外派本園教師出去培訓學習。而對于農村幼兒教師來說,工作時間長、壓力大,使其無暇顧及自身的專業發展,也就對于參加在職培訓或提升學歷水平的熱情不高,特別是中年的轉崗教師。長期以來,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依賴于外界的支持,缺乏自主性,導致農村幼兒教師整體專業發展水平不高,部分教師甚至會對幼教事業產生職業倦怠。
(三)在職培訓制度不完善
培訓的考核評價方式不一,對于教師所學是否能因地制宜地運用到實際的農村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考核較少。由于培訓內容、培訓沒有考慮農村幼兒園教育環境的特殊性,農村幼兒教師又對專業知識缺乏深入理解,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轉化能力較弱,造成幼兒教師在培訓時“激動”、回家時“搖動”、返回工作崗位后“不動”的局面。此外,農村幼兒園管理層對教研活動重視程度不高,造成在實踐過程中缺少激勵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機制和引導教師反思的環境,這也導致了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受阻。
二、農村幼兒園教師在職培訓的建議
(一)擴展培訓資源,建立“學習共同體”
拓展在職培訓的學習資源,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交流平臺。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為農村幼兒教師搭建了一個充分交流的平臺,這不僅方便教師同行交流,同時可以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農村幼兒教師的在職培訓可以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滿足受訓教師對在職培訓的個性化需求。線上培訓還可以邀請專家現場答疑,及時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幼兒教師教育過程中的疑惑,形成共同討論交流,實現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同時,通過網絡平臺還可以與高校、優質園等形成長期研討交流小組,組成“學習共同體”,促進優質教學信息在各方的分享與研討。還可以建立高校、優質園“一對一”幫扶制度,定期對農村幼兒園進行現場指導,組織現場教學工作坊等。另外,還可以鼓勵本園教師之間形成學習小組,定期就教學問題進行研討。
(二)培訓內容應注重實際效用
培訓內容不能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梳理,而應該更注重實際效用,以為農村幼兒園教師提供“最佳學習資源”為宗旨提高培訓質量。首先,理論知識講授應偏重于在幼兒園教師觀念和知識結構的重塑上,特別是增加針對轉崗教師和非專業教師的培訓上。其次,實踐操作培訓應該更偏重于方法的傳授。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觀摩課對于幼兒園教師的作用不應該只限于“拿來主義”,而應該是在理解其構成元素、方法運用和原理構成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造主義”。再次,培訓內容選擇上應重視受訓者主體性。針對農村幼兒教師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然后再針對不同水平能力的教師提供不同層次、多方面的培訓內容,并分組分層地設置課程內容。最后,培訓內容應該做到系統化和簡明化。有些老師覺得參加完一次培訓后內容多而雜,提升不大,這是培訓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所以在培訓內容的組織上應該注重各部分的銜接和關聯性,為受訓者理清思路。
(三)培訓形式應多樣性、科學性
要注重培訓形式的多樣性和科學性。首先,培訓形式不僅限于講座課堂,還應該把培訓講堂搬到戶外,走到幼兒園中,讓幼兒也成為培訓的一部分。這種注重體驗和操作的培訓更能引起培訓者的共鳴,增強培訓效果。其次,培訓除了觀摩還應該重視受培訓者的實際演練,體現出受培訓者的主體性。再次,培訓中應采用多種教學形式穿插進行,可以分組學習、以強帶弱、跟班學習等形式,關注過程中幼兒教師的“聽、看、問、議、研、思、寫、做”,將優秀的幼兒教師放到需要的地方進行為期幾月甚至幾年的幫教活動,提高培訓的效率。最后,可以借助社會機構、高校、其他優質園的力量為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在職培訓提供資源和發展途徑。
(四)借助監督評價制度保障培訓質量
培訓質量主要是通過培訓管理和培訓評價來保障。首先,通過有關部門出臺的培訓制度科學規范培訓管理和培訓評價,形成有組織、系統的培訓管理體制,設置專門的人員對在職培訓進行監督管理與評價。其次,培訓管理注意科學化的同時要考慮人性化,使培訓工作盡可能照顧到大部分幼兒教師的意愿。再次,嚴格執行受訓者選拔程序和考核程序。培訓應該面向最需要接受培訓的基層幼兒園教師,選拔過程除了自愿報名,還應盡量做到按需分配,建立一套完備的考核制度,有計劃有目標地對受訓者進行考核。考核形式應該多樣化,發揮在職培訓評價的監督、反饋和導向作用。將農村幼兒教師培訓后的成果轉化能力作為考核培訓實效的主要內容,即教師能否有效將學習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學活動錄像、教學論文報告、教學典型案例以及教學反思總結等發送項目承擔者,確保農村幼兒教師在返崗后專業水平能力的持續提高。最后,實施動態管理評價體制,運用定期復查,隨時抽查的方式保證培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