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星
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改小組通過《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校園足球,校園足球隨著政府政策導向的凸顯,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焦點。7月27日,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等6部門聯合提出《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些政策文件的相繼出臺為我國校園足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新時代,校園足球發展環境和所處地位產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因此對我國校園足球發展的研究成果進行回顧和梳理是十分有必要的,目的在于總結和提煉歷年來研究成果的貢獻與不足,以便廣大學者更全面、更系統地把握我國校園足球發展的研究狀況,為新時代我國校園足球發展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行性方案,為新時代我國校園足球建設注入滂湃動力。
以CNKI為信息檢索進行高級檢索,以“校園足球”為主題,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收錄的16類體育類核心期刊作為文獻來源,將論文發表時間設定為在2009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將支持基金、作者及作者單位設置為“模糊”,進行檢索、篩選后得到相關文獻172篇。
文獻統計分析法是借助于統計學方法對文獻的數量特征和變化規律進行量化描述進而達到特定研究目的的分析方法。
通過歸納,類比,演繹等方法的綜合運用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由圖一可知,2015年以前關于校園足球研究的文獻數量很少,但很明顯的是在2015年以后我國校園足球研究數量大幅增加,且保持逐年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由此可知,2015年是校園足球發展的關鍵節點,也正是2015年《方案》和《意見》相繼出臺,校園足球的發展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前所未有的重視。

圖一 論文發表年度分布圖
(注:由于數據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所以2019年發文數量不在圖中體現)

表1 研究成果發表源統計表
如表1所示,2009年以來16家體育類核心期刊共刊載校園足球相關研究文獻172篇,其中體育文化導刊刊載數量最多,此外,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的刊載文獻數量占比也都超過了10%,這反映了這幾類核心期刊對于校園足球這一主題板塊研究的支持和重視。
如圖二所示,可見校園足球已經形成了一個從高到低、層層接續的基金支持體系,同樣也反映出校園足球研究正在逐步擴大其學術影響,提升其學術質量,受到了從國家部委到地方高校各層次的重視。

圖二 論文基金支持情況圖

表2 近10年校園足球研究學者核心期刊發文數量統計表
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校園足球研究的高產作者偏少,高產作者的文獻產量較小,同時從側面也可以體現我國校園足球的研究處于百家爭鳴的階段,研究者眾多,并不只有少數人握有話語權。

表3 近10年核心期刊中校園足球研究的主要發文機構前10名排名情況
如表3所示,通過對我國校園足球研究的發文機構進行統計分析不難看出我國校園足球研究不光集中在高等體育專業院校,而且綜合類院校也多有上榜,這反映出校園足球的研究趨勢傾向于向多角度剖析、多學科運用、多維度思考的更高層次發展。

表4 近10年我國校園足球研究的高頻關鍵詞
如表4所示,借助CNKI的計量可視化分析系統,篩選出10個高頻關鍵詞。由此推斷近10年校園足球的研究大部分是關于青少年學生的足球教育、校園足球的體制機制改革、校園足球立德樹人的本源追溯、校園足球中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以及校園足球后備人才培養等方面。
3.7.1 校園足球頂層設計思考
學界一直保持著對此問題的深入討論,一方面,劉米娜[1]等學者認為校園足球頂層設計的核心是以足球為突破口推動教育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還有大多數學者認為校園足球的機制創新和體制改革問題是頂層設計的內涵要義。
近些年校園足球頂層設計以各類體制機制改革研究為主,例如王長權[2]就機制創新和體制改革問題進行分析,重點對發展動力機制、促進課改機制等進行詳細的討論。張華影[3]則針對動力機制這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同時毛振明在新的動力機制角度提出兩個“長”—家長和校長是關鍵。
3.7.2 國外校園足球發展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校園足球發展應廣泛借鑒國外足球強國校園足球建設以及后備人才培養的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探索適合中國校園足球發展的道路。筆者在所篩選的文獻中歸納了近十年對于國外校園足球發展的研究,發現我國學者對于英國、德國以及日本這三個足球強國的研究最為成熟。
英德兩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啟示體現在:第一,德國足協提出“以未來發展為導向”的培養理念。在校園足球培養模式優化的過程中,應遵循客觀規律,而不是以專業化或非專業化將其過早的定性。第二,英國具有完備且龐大的校園足球競賽體系。在校園足球競賽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應廣泛開展校園球隊與各俱樂部青少年梯隊間的聯賽,更多地為學生提供與高水平球員相互切磋、提高技戰術的平臺。第三,英國的校園足球教練員大多是足球系統輸送的人才,德國則實行教練員線上線下一體化培養。在教練員的輸送方面,英德都是典型的體教結合模式。
在同樣的問題上,我國校園足球未來應在加大培養校園足球教練的基礎上,同時在青少年足球培訓的體教結合方面下足功夫。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日本校園足球及青訓體系研究最多,因為日本在人種、地理位置、文化、職業化進程等方面與我國均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外加上日本足球近幾十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所以很多學者呼吁學習日本校園足球青訓模式。
事實是學校青訓時期的日本足球表現平平,直到職業化改革之后,日本足球才開始真正騰飛。因此很多學者看來,日本足球騰飛要歸功于職業化以及職業俱樂部青訓。但不能全盤否定日本校園足球的成果,校園足球是一項“功成不必在我但利在千秋”的基業。日本校園足球的發展在近些年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校園足球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而非功利性。第二,校園足球被當做一種教育方式而存在。我國校園足球人才培養受到應試教育體制和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往往會產生急功近利的做法,從而忽視了興趣和基礎培養。
3.7.3 國內校園足球開展的地方性案例研究
我國首批校園足球布局城市是當前國內學者開展案例研究的重點對象,其校園足球發展情況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參考價值及現實意義。
其中,董眾鳴通過對上海市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現狀調查,提出了學校課程是基礎,課外活動是核心,足球文化是保障等一系列觀點。此外,王崇喜從校園足球運動縣域推進體系構建的視角,論證了縣域范圍內推進校園足球開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于省域內校園足球的研究,蒲鴻春運用熵值法,對四川省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進行探討。
在我國特色足球學校的全局性、整體性研究方面,李衛東對我國首批33個布局城市中試點學校調研分析,指出了我國校園足球在認識、管理、師資等方面存在的各類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3.7.4 我國校園足球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
我國校園足球發展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首先從辯證的角度上講,存在著供給與配置之間的矛盾、客觀規律與主觀意愿之間的矛盾、頂層設計與具體落實之間的矛盾等。其次在宏觀上存在著教育價值偏離、發展目標錯位、功利思想干擾等問題。最后就具體而言存在著:人口基數小,學段之間差異大;特色足校重申報、輕建設;校園內部重競賽、輕訓練等一系列問題。
針對我國校園足球現階段存在的代表性問題,何強認為校園足球的本源應當是育人,意義在于吸引更多青少年參與足球運動,形成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圍。校園足球必須擺脫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切勿盲目追求數量和規模的快速擴張。
3.7.5 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研究
一方面,對于校園足球文化的內涵問題,學者們提出了諸多理解。例如侯學華指出校園足球文化是校園足球相關的精神、物質等各類文化的統一體。還有學者則認為校園足球文化是指在校園內以豐富課余生活、滿足足球興趣、增強學生體質等為核心目標所形成的文化總和。
另一方面,在如何營造校園文化的問題上,張興泉的基本觀點是:價值認同是核心,培養興趣是關鍵,校內競賽是抓手,形成特色是根本。筆者看來,文化之于校園足球而言就是土壤,唯有精心培育土壤,才會收獲豐碩果實。
新時代下校園足球文化建設還應當重視新媒體的應用,各地學校可以推出各自校園足球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將其打造成為校園足球文化宣傳和建設的主陣地。
3.7.6 校園足球師資建設及后備人才的培養研究
在校園足球師資建設方面,國內學者在師資培養模式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成果豐碩。不同的學者在足球師資培養的研究角度也不同,劉燁楠提出要利用要采用微格教學形式展開足球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考核。傅鴻浩則從校園足球骨干師資國家級專項培訓的角度,提出“七個導向”。目前校園足球的師資建設體系還不健全,在校園足球師資的篩選、培訓、進修、淘汰等環節,還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除了要重視師資的培訓環節之外,其他環節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校園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方面,汪升等學者從校園足球與青訓體系的有機銜接視角切入。部分學者對于后備人才培養的觀點是要將校園足球的育人價值放在首位。此外,郎健從人才培養模式角度入手,提出校園足球要回歸教育部門的領導,體育部門要協助其開展工作。李衛東則通過對9個省、4個直轄市、1個自治區和10個足球重點城市進行實地調研,繪制了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基本情況表。總之,一眾學者從不同角度入手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索,為后續校園足球后備人才的研究提供客觀真實的理論依據。
上述研究對我國校園足球發展提供了切實有益的指導和借鑒,也為我們在學術道路上進一步拓展研究范疇夯實理論基礎。但就對未來校園足球的實際發展、建設層面來說,目前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任何改革的頂層設計都需要基層的呼應,尤其是底層的主動回應對改革措施的有效實施和底層成員利益的取得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校園足球的底層微觀問題,體育界和教育界的各個層級都應該予以積極回應,促使頂層設計和底層回應達成共識。否則頂層設計會產生異化,出現理論上“空中樓閣”而實踐中“不接地氣”的現象,致使校園足球陷入現實需求與供給不相符的惡性循環之中。
雖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我國校園足球的發展建設要在尊重客觀規律、遵循現實國情的基礎上,找到適合中國校園足球發展的道路。在充分認識了解國內校園足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唯有“對癥下藥”,才能“師夷長技以自強”。現階段要加強國內校園足球發展的案例研究,找到各地區各層級校園足球發展所存在的問題,科學系統地總結規律,“找對癥結下猛藥”,否則會極易造成“藥不對癥”的局面。
一方面,雖然宏觀定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校園足球發展提供理論支撐,但另一方面,對校園足球發展更具指導意義的典型案例及定量分析研究卻有待補足。當前我國校園足球發展形勢一片大好,應該加強對各層次、各地區、各學校類型間校園足球發展的探索,努力做到對各類型、各層次的校園進行典型、全面的個案研究,深度發掘歸納具有類型普適性的理論經驗,為各層次、各地區、各類型學校發展校園足球提供思路和措施借鑒。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校園足球雖是一項體育事業,但我們不能拘泥于單用體育的視角來剖析其發展脈絡,應當在校園足球研究過程中學會善于利用多維視角進行探究,通過多個維度的理論或實證分析,結合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突破現有研究瓶頸,找到科學嚴謹的校園足球發展路徑。
《方案》指出“發展振興足球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必然要求”。不可否認的是,振興足球對體育強國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振興足球是促進青少年國民性養成的重要手段;是帶動群體活動開展的有效途徑;是提升競技體育影響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因此在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校園足球發展是否會是振興中國足球以及中國體育的突破口,校園足球發展與體育強國建設之間又有何具體的內在聯系,都有待學界一一探索。
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是進行質量評價研究的前提,科學、合理、系統的質量評價體系一經確立,對后期校園足球發展質量評價工作的開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學者投入到校園足球發展質量評價體系建設中來。
社會資本是將校園足球發展相關資本糅合起來的“優良介質”,伴隨著我國校園足球改革與發展進入加速階段,如何厘清社會資本參與校園足球推進之間的內在邏輯,如何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未來校園足球的發展,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目前部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開展校園足球的積極性難以為繼,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資源支持得不到有效利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退出機制,以實現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能進能退”的動態管理,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校園足球發展在條件保障方面還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尤其是師資及場地問題。目前如何使現有場地高效、合理運營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此外我國校園足球師資水平質量堪憂,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逐步提高我國基層足球教練員的技戰術素質,調動廣大青年投身于校園足球的一線教學工作,鞏固基層足球教練員的利益權益保障,實行合理有效的“體教結合”培養模式,這都是學界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校園足球管理部門應結合我國現實國情,借鑒國外足球發達國家及我國部分足球重點城市校園足球競賽模式,針對部分城市試點學校數量不足;聯賽最初制定的賽程可行性不強;部分地區聯賽采用主客場制不現實;試點學校之間足球水平差異較大等主要問題,構建合理的校園足球競賽體系,為我國校園足球競賽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文化是足球的內涵核心,是足球發展的內在動力源泉,是當代中國足球發展最薄弱的環節,同樣也是當代中國足球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價值訴求。因此,加強學校負責人足球意識的培養和學校體育教師足球意識的提升迫在眉睫。此外,如何挖掘校園內良好的校園足球精神,如何建立良好的校園足球文化秩序,如何加強校園足球物質文化建設,如何塑造各地區校園足球文化獨有的地域特色等等,都有待學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