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映琛
提到街頭運動其實人們并不陌生,街頭運動早已潛移默化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如街頭籃球,街舞,滑板,特技單車等都屬于街頭運動。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眾對于體育需求的不斷提高,現有的街頭運動已不能滿足民眾的觀賞與參與的需求。于是我國在2015年國際田聯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提出“讓田徑運動走向街頭”這一想法后積極響應,該賽事的舉辦不僅讓民眾可以近距離感受田徑的魅力,也能夠擴大田徑在我國對民眾影響力。塞巴斯蒂安·科作為英國田徑的名將,對于田徑的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解讀與長遠的眼光,這一想法的提出符合當前田徑發展的現狀,也體現出民眾對于田徑運動的喜愛程度正在日漸提升。但我國街頭田徑賽事舉辦時間短,舉辦經驗不足,在賽事的運作等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本研究對現階段我國街頭田徑賽事的發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給出建議,力求優化街頭田徑賽事,能使街頭舉辦田徑賽事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
以我國街頭田徑的發展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以及國內外網站相關報道等資料,獲得相關信息,為本文積累論據。
我國對于街頭田徑賽事最早的嘗試起源于清華大學在2014年4月舉行的“中國田徑跳躍精英賽”,比賽項目為男子跳高、男子跳遠、女子三級跳遠、女子撐桿跳。參加的選手都為職業田徑運動員。真正意義上的街頭田徑賽事是在2015年北京世貿天街舉行的。真正讓田徑賽事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比賽場館,把賽場搬到街頭,商圈,貼近民眾展示田徑賽事的魅力。這一比賽的成功舉辦也是中國田徑發展中一項成功的嘗試。自此賽事逐步發展為在城市間巡回舉辦,名稱也從2015年的“中國田徑跳躍精英賽”自2017年改為“中國田徑街頭巡回賽”。截止2019年7月該賽事已經在北京、上海、西安、廣州、成都等城市舉辦,目前賽事還處在發展階段,賽事的舉辦也在摸索中前行。
3.2.1 街頭田徑項目單一,以田賽為主

表1 歷史同期各國舉辦街頭田徑項目
我國街頭田徑賽事開始舉辦起,比賽項目一直以跳高,跳遠,撐桿跳等田賽項目為主。如2015年7月25日在北京世貿天階舉行的比賽中,僅僅有一個比賽項目為男子跳高。在2016年5月15日的街頭比賽,比賽地點為北京鳥巢南廣場,同樣僅有一個比賽項目女子撐桿跳高。而在2016年同期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街頭已有田賽項目。表1對比反映出我國在街頭田徑賽事舉辦項目還是較單一,徑賽類項目較少,目前僅有100米與60自米等項目。那么單一的比賽項目所帶來的問題就是民眾無法全面了解田徑比賽項目或者沒有喜愛的田徑項目而放棄觀看。項目單一觀賞性不足,民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這就與我們“讓田徑走近群眾”這一理念背道而馳。目前階段由于街頭田徑賽事剛剛開始舉辦,對于民眾有一定的吸引力,民眾參與也較積極,但如果比賽項目依舊單一長此以往勢必會讓民眾帶來視覺疲勞,那么街頭田徑對于民眾的吸引力就會下降,不利于街頭田徑的壯大與發展。
3.2.2 街頭田徑舉辦中的安全問題
把田徑賽場搬出體育場館,搬到人流穿梭的街頭商圈,顛覆了人們對于田徑比賽場地的認知,真正意義上打破了運動員與觀眾的距離。觀眾可以說是“零”距離在觀看比賽,運動員的精彩表現帶來的沖擊無疑讓人熱血沸騰,帶來了極佳的觀賞效果。但隨之也帶來安全問題。多數比賽場地過于簡易,觀賽人群與比賽場地僅有一道廣告板的阻隔,觀眾可以輕松進入比賽場地。倘若比賽過程中有情緒激動觀眾進入場地,如果不能及時制止,不僅影響了比賽進度,也影響運動員的發揮,同時貿然進入場地觀眾和與運動員的安全帶來影響。比賽場地處于人流量較大的街頭地標,比賽過程中人群如此集聚,安保配備明顯不足。如果比賽中發生騷動,現場的安保力量不足以平息騷亂,同樣給賽事埋下安全隱患。
3.2.3 街頭田徑賽事地點沒有普及全國,舉辦頻次少。
自2015年至今,中國街頭田徑巡回賽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西安、成都、泰安幾地舉辦。除2018年9月8日在泰安泰山站外,所有比賽地點均在一線城市或新一線城市。并且僅北京一座城市就舉辦達5次之多。這就反映出街頭田徑賽事還遠遠沒有達到普及,僅僅能夠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舉辦,如此一來也拉開了城市居民之間的體育素養,如果接下來街頭田徑賽事不能夠在各地區平衡舉辦,造成地區間體育資源分配不平衡,那么城市居民的體育素養還會進一步拉大。并且街頭田徑賽事每年的舉辦次數也相對較少,每年最多舉辦2-3次,舉辦周期不固定,時間不固定,沒有形成有規律的賽事。如此低頻率的舉辦次數遠遠不能夠滿足民眾對于體育賽事的觀賞需求。甚至一些地區,城市的群眾并不了解這項賽事的開展。
3.2.4 參加比賽多為高水平運動員,群眾參與度低
目前為止我國街頭田徑賽事邀請的多為高水平運動員,普通群眾很難在賽場報名參與。這也與龐大的工作量有關,如果進一步放開群眾報名,從群眾報名到參賽無疑讓賽事前期準備時間變長,工作量也大大增加,比賽成本大大提升。在街頭田徑的發展初期確實需要明星運動員的參與來擴大賽事的知名度,達到宣傳田徑運動的目的。高水平運動員的“明星效應”會給賽事吸引來大量觀眾,隨著賽事的舉辦逐步走向成熟,在觀看比賽的同時讓更多的群眾參與比賽,親身感受比賽,那么就達到了田徑比賽走入街頭的意義。
3.2.5 對賽事報道較少,觀賽渠道單一
街頭田徑巡回賽早在2015年開始舉辦,歷經四年的時間,但是到目前為止這項賽事較其他賽事相比知名度還處在很低的階段。為何讓田徑賽事走入了街道,賽事離民眾距離更近了,觀賽體驗也大大提高的賽事依然在國內知名度不高。原因還在于國內媒體的宣傳報道量低,對于賽事的曝光度低,自然民眾沒有渠道去了解這項賽事。這體現出目前國內媒體對于體育賽事重視程度低。而民眾如果發現這項賽事舉辦的情況下,如果居住在比賽地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現場觀賽,如果沒有居住在比賽地的情況下想要觀看比賽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任何的官方直播或報道。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群眾參與田徑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由于街頭田徑賽事由于舉辦時間較短,舉辦經驗不足還存在許多短板與缺陷,這是每一項成熟的賽事在舉辦初期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賽事的不足,彌補不足,提高賽事的質量,擴大賽事的影響力。
街頭田徑是在“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也為中國田徑的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走近大眾,意味著讓更多人參與到田徑中來,意味著田徑運動已經成為一項平民化的運動,群眾基礎進一步擴大。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還會有大量的城市和民眾投入這項賽事。但這項賽事在中國的開展只有四年時間,賽事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繼續優化賽事,學習國外街頭田徑賽事的優秀經驗,總結賽事舉辦中的不足。真正做到讓賽事帶動群大眾的運動熱情,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了解田徑這項運動,提高田徑運動的地位,更多的青少年觀看比賽后可以投入這項運動,為我國田徑事業的發展增加后備人才。
1.增加比賽項目
比賽中為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觀賞效果,應增加現有的比賽項目,增加在街頭可以實現比賽,安全風險低的田徑項目,如標槍,3000米障礙賽等比賽并不具備走進街頭的條件。由原來的一次比賽一個項目增加到多個項目,增加更多徑賽項目,給觀眾提供更多的觀賽選擇,充分利用好街頭比賽所準備的場地,把場地的利用率提升到最大。
2.設置觀賽區,增加安保力量
田徑走進街頭,讓群眾近距離觀看并不代表著觀眾可以隨意接近比賽場地,這樣的舉動把運動員和觀眾都置于危險之中。相反如果能夠設置觀賽區讓賽場和觀眾有一定的安全距離,既不影響觀眾的觀看,帶來了良好的觀賽秩序,又能保證運動員和觀眾的安全。同時增加安保力量,注意安保人員在精不在多,要設置在合理的地方,如運動員的休息區等,設置過多的安保人員也會影響觀眾的觀賽。
3.賽事逐步向全國推廣,增加舉辦頻率
賽事的舉辦不能僅集中于一座城市或一線城市,應逐步向二、三線城市、省會城市推行,這些城市目前完全有能力承辦好這項賽事,這樣逐漸帶動在全國范圍內的舉辦。增加賽事的舉辦次數,形成一定的舉辦周期,如按季度,按月份比賽等讓賽事舉辦形成規律。在逐漸發展成熟后,可以嘗試不邀請高水平運動員而是在當地有關部門的組織下開展民間的街頭田徑賽,這樣群眾的參與度會進一步提高。這樣相比較全國賽事舉辦的難度也大大降低,又達到了田徑走入街頭的目的。
4.劃分組別,支持大眾參與
當前我國的街頭田徑賽事的舉辦主要以精英賽為主,參與的多數為高水平運動員。接下來可適當放寬參賽運動員的選拔,推出線上線下的選拔,網絡報名的方式參加,篩選一部分普通群眾參與。在組別的劃分上可劃分出專業組與非專業組。非專業組又可劃分為青少年組,成人組等。這樣參與人數提高且沒有浪費搭建的比賽場地。
5.媒體加大報道,運用新媒體進行宣傳
在賽事的宣傳過程中還需要官方媒體的報道宣傳,如央視體育頻道這種知名度高,曝光度大的媒體。另外還可以運用目前移動設備上用戶量較大的社交軟件進行宣傳如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平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嘗試在直播平臺進行比賽的直播,為無法到達現場的觀眾提供觀看比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