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
(江蘇先行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210002)
雖然中小城市得到了可觀的發展,但是和大型城市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差距,在城市道路規劃和道路設計方面也存在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因為中小城市面積、人口、交通方式等方面與大型城市的差異,在進行道路規劃和設計時,不能完全借鑒大城市已有的方案策略,需要結合城市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城市的特色,彰顯中小城市道路的特有魅力。同時,隨著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廣實施,中小城市在道路建設上也要充分關注生態文明建設,以實現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城市道路建設的共同發展。
中小城市因為當地技術力量和人員配置等方面的限制,城市的道路規劃和設計一般由外地一二線城市的規劃和設計部門完全承包負責,這樣的工作機制會導致兩個問題。一方面外地規劃和設計部門對城市情況不完全了解,在進行規劃時不能充分結合當地情況和周邊實際,導致道路與周邊環境的整體性被破壞,而且道路工程的使用壽命小于預期。另一方面,外地規劃設計部門的理念并沒有隨著中小城市的發展而更新,依舊保持傳統模式,通常采用不透水硬化地面為主,缺乏抵抗各種天氣的能力,甚至威脅到市民的安全。其次,目前中小城市對于道路建設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但是外地規劃設計部門不能及時了解建設需求,在規劃設計過程中依舊看重道路的交通功能、供排水和照明功能等基礎要求,對于中小城市的燃氣、通信和生態景觀設計等附屬功能缺少新的認識,不能做出科學全面的規劃設計。除此以外,中小城市本身的道路設計審批程序設置缺乏規范性,沒有明確可實施的文件,部分審查人員不夠專業,審查時間過長,這些都嚴重影響到城市道路建設。
道路規劃為道路設計搭設骨架,指明方向,歸屬于城市規劃的內容,而道路設計則是道路規劃下工程細節的具體呈現,一般分為前期工作和工程設計兩個階段。工程項目的建議書和可行性探究就是在工程的前期工作中需要完成的,工程的設計階段需要完成初步設計和具體的工程施工圖設計[1]。道路的規劃和設計都是城市道路建設中必不可少、作用關鍵的環節。
首先是道路規劃和設計的管理單位不同,道路規劃的管理負責單位通常是城市的規劃部門,或者是由城市規劃部門委托的編制單位,道路設計的負責單位通常是接受委托的設計單位。由于負責道路的規劃編制單位對工程實際、現場條件的了解不夠完全,做出的路網規劃不能完全適用于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中小城市工程設計審批程序具有隨意性,審批人員欠缺專業知識和素養,不能發現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做出反饋。這兩方面的問題是導致道路設計根據道路規劃的指導和工程現場實際不斷協調變更的根本原因[2]。
“三方”是指結合本土規劃設計單位和業主、規劃設計單位;“五階段”是指將工程分割成立項階段、籌劃階段、方案階段、成果階段和運行維護階段五個階段。本地工程規劃設計單位的參與能夠很好地解決外地規劃設計單位對當地情況了解不夠充分的問題。同時,由于本地規劃設計單位的前期參與,在工程的運行維護階段也能更好地負責,有效地縮短了道路工程的維修時間,更加有利于道路交通建設運行維修一體化[3]。
道路工程設計需要對現場情況和數據進行更加具體的勘測和采集,并且會對道路工程進行優化設計,所以,對于部分地形較為復雜的中小城市,在道路建設的控規階段就要引入工程設計的內容,提前為工程的可行性增加保障,既能提高道路規劃的實際性,更加精準地指明方向,又能減少道路設計方案的修正工作量,避免規劃與實際不相符為道路設計帶來的不協調,減少資源時間的浪費。并且在規劃階段對于工程設計的考慮有利于融入城市地貌特色,發揮城市的特有魅力[4]。
在一二線城市的道路規劃理念不斷更新的同時,中小城市也應當引入先進的規劃理念。雖然大城市提出的“海綿城市”“綠色交通”等理念細節不能完全適用,但是可以將這些與當地的情況相融合,在原本的基礎上做出調整和創新,加強落實先進道路建設理念在中小城市的引導作用。比如,綠色道路的建設在中小城市的運用,如圖1所示,將綠色發展全面融入道路建設、掩護和運營管理,積極創建“綠色交通”[5]。

圖1 新型綠色道路
原有的道路設計審核工作是由當地的技術評審負責,但是這樣的評審工作往往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城市出臺一系列的政策,試圖規范當地設計審批單位,但是規范的周期較長,短期內的效果不夠明顯。所以,在當地評審工作不能保證合格的前提下,尋找并委托第三方有資質的技術評審進行審批,不僅能快速高效地找出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為之后的設計和施工階段節約了大量時間,提高道路工程的建設效率,而且有利于促進激勵當地評審部門的發展[6]。在引入第三方技術評審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對比發現當地評審部門的問題,并且第三方組織社會專業技術人員對城市規劃和道路設計會根據需求優化編制規劃,更新設計條件,為以后的城市道路建設、運行和維護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方案策略。
中小城市缺乏適用于本地的規范性可操作文件,而相應規范的設定要充分考慮城市的實際和特色,根據城市道路設計的原則,考慮道路的環境功能、注重道路的歷史文化保護和人性化規劃。比如,近年來提倡的城市慢行系統,就是引導市民采用步行、自行車、公交車等交通方式,如圖2所示,能夠很好地緩解交通壓力,并且方便市民更好地體驗和感受沿途城市景觀和城市文化,充分將環境、文化和以人為本相結合。同時也需要全面考慮中小城市的發展空間,為通信工程、燃氣工程、綠色照明工程等擁有發展潛力的城市道路工程奠定基礎,增強道路的適用性和先進性,避免未達到工程使用壽命前的大拆大建工作。同時,道路設計階段對道路的建設、運營和維修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規范道路設計能夠減少維修維護成本,從而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7-8]。

圖2 城市慢行系統
中小城市的發展會帶動城市道路規劃和設計系統的發展,現有的問題也會得到重視和解決。通過對中小城市實際情況的分析,總結出采用“三方五階段”工作體制、在道路規劃階段提前引入道路設計的內容、不斷學習和更新城市道路的建設理念、對道路設計評審機制進行規范、制定適用于本地的城市道路規范五個相關策略,希望能夠有助于中小城市的道路規劃和道路設計的銜接和協調,幫助完善城市道路建設,助力中小城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