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名: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及翻譯研究
作 者:呂爾欣 著
ISBN:978-7-308-10937-6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01-01
價 格:¥35.00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餐飲儼然成為社會活動、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不僅熱衷于國內的傳統美食,對于其他地域風味的美食也十分向往。自古以來,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但不同國家、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餐飲文化作為一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因各國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等不同而產生一定的差異。而正是因為這些餐飲文化差異的存在,往往讓人們對異域風情產生誤解,阻礙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中國與英美等西方國家便在飲食的思想觀念、飲食的內容特征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研究這些差異及其中的原因,對促進跨越文化鴻溝,推動全球文化的融合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首先評述了《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及翻譯研究》一書,然后結合該書闡述了中西餐飲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最后探討了中西餐飲文化差異的原因。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及翻譯研究》一書從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菜名的命名特點、八大菜系等方面著手,立足于文化角度對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發展淵源進行了分析,同時對各家翻譯理論在菜名翻譯中的應用進行了比較,這對本文研究中西餐飲文化差異的原因可提供一定的指導。對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及翻譯研究》一書具體而言,主要由六章組成:第一章是關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這一章節主要對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中西方社會及傳統習俗的差異、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等內容予以了剖析,為后續研究奠定了有力基礎;第二章是關于中西方餐飲語言的差異及原因,這一章節對中國菜的命名特點、中西方餐飲語言的特點、中西方餐飲語言差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第三章是關于中國八大菜系,這一章節對中國菜系的形成、當代中國八大菜系進行了闡述;第四章是關于菜名翻譯綜述,這一章節對翻譯的定義、菜名翻譯中的必要元素——文化、翻譯理論的沿革與發展等內容進行了介紹;最后兩章論述了菜名的翻譯和主食、點心與飲料名的翻譯?!吨形鞣斤嬍澄幕町惣胺g研究》一書內容豐富,各章節在論述時都將中西方飲食文化融入進了實際問題之中,以此體現了本書的實用性;另外,本書邏輯明確,對理論概念及實踐應用進行了分別論述,以此可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還可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并為讀者分類應用提供便利。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及翻譯研究》指出,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中西方交流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存在顯著的差異,要想保障跨文化交際的有序開展,了解彼此間的差異尤為必要。對于中西方餐飲文化的差異而言,主要表現為:一是飲食觀念的差異。中國人追求“色、香、味、形”一應俱全,不僅強調食物的口味,還講究食物外形的美感。以中國八大菜系中的“川菜”為例,作為中國極具地域特色的一種菜系,川菜尤以“味”為其主要特色,講究味型多樣、變化巧妙,常用的調料包括干辣椒、胡椒、豆瓣醬等,通過各種調料的搭配,形成了麻、辣、鮮、咸等特殊風味,并使川菜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譽。在飲食上,中國人十分強調其口感,而對于飲食的營養價值則并不作重點考慮,且一般將“色、香、味、形”作為評價一種食物優劣的重要標準,講究食物的意境美。相比較講究“色、香、味、形”的中國飲食,西方國家的飲食觀念更趨于理性,在他們看來,飲食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充饑,是一種生存手段及交際方式,所以他們更多關注的是食物的營養價值,以及能為人體補充多少能量,而相對忽視食物的外形、口感。二是飲食結構的差異。中國人的主食包括有米飯、面食;副食包括有蔬菜、魚肉。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素食文化,吃的蔬菜有六百余種,有著最偉大素食之稱的豆腐便產生于中國漢朝,相傳是由大名鼎鼎的淮南王劉安所創制。由清代薛寶辰撰寫的《素食說略》中,記載了兩百余種素食,被世人稱為一部素食百科全書。千百年來,因為中國人生產、生活水平偏低,蔬菜由此成為老百姓的日常食物,而諸如魚、肉等葷菜只有在一些重要時節才能吃到,因此素食在中國飲食結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西方國家的日常飲食結構則主要為肉食,副食包括有面包等,口味單一,但節省時間,且有著較高的營養價值。比如西方人通常較為重視早午餐,晚餐相對簡單,喜歡吃的食物包括有牛肉、豬肉、雞、鴨等,及甜點心、各類水果,而不喜歡相對辛辣、肥膩的食物。三是飲食方式的差異。中國實行圍桌聚餐、同盤而食的進餐形式,即為“合餐制”;而西方國家實行分盤而食、人各一份的進食形式,即為“分餐制”。作為一種反映聚餐的自然狀態,合餐制是屬于人們一同享用食物的直接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演變,中國對合餐制予以了繼承,而西方國家則將合餐制轉化成了分餐制??曜邮侵袊惋嬑幕闹匾獦酥?,是中國常用的飲食工具。面對米飯,用叉子進食將十分不便,而使用筷子則十分便利,同時通過將肉類、蔬菜等食物加工成塊、片狀后,也適宜使用筷子進行食用。所以,對于中國人而言,不論是主食還是副食都可使用筷子,掌握使用方法后,進食起來會感到十分便捷。而如前文所述,西方人主食以肉食為主,副食以面包為主,在進食時,使用刀叉對肉食進行處理,而面包等食物可直接用手抓取,所以在他們看來刀叉是最便利的餐具。四是餐桌禮儀的差異。中西方在餐桌禮儀上也存在諸多差異。首先在座次方面,中國人在排座次時以“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如果是圓桌,則主客應坐在正對大門的位置,主客左右手兩邊的位置,越靠近主客位則越顯尊貴,在相一致距離情況下,左側尊于右側。而西方人在宴請友人時,通常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遵循右為尊、左為次的原則,依據男女主賓以及一般客人的次序排列座位。其次,中國人十分崇尚餐桌酒文化,為表示對賓客的尊重,主人通常會對賓客進行敬酒、勸酒,客人礙于情面,或多或少都要喝一點。而在這方面西方國家則相對理智及人性化,雖然西方人在餐桌上也經常飲酒,但他們通常不勸酒,喝酒與否、喝多喝少都有自己決定,他們認為勸酒是極為不禮貌的,且是妨礙他人自由的一種行為,同時在喝酒時不提倡中國式的干杯,更多追求的是平等自由的餐桌禮儀。
鑒于中西餐飲文化上的差異,筆者對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的原因作如下分析:一是氣候環境的不同。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與氣候環境不同存在緊密聯系。中國地處亞洲大陸東南部,西北地區是無邊無際的草原、沙漠,東南地區是汪洋大海。中國雖然土地廣袤,但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卻不盡相同,所以中國人自來便是過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生活,生活在山區以山珍野味為食,生活在海邊以海鮮為食。中國人的主食為米飯、面食,這是因為中國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這也造就了中國人崇尚素食的飲食習慣。而西方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該種氣候尤為適宜畜牧業、海產品的發展,與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樣,廣闊的牧場和浩瀚的海洋為西方人提供了富饒的豬、牛、羊及各類海產品,由此造成了西方人崇尚肉食的飲食習慣。二是思想主張的不同。中國是一個十分講究禮儀的國家,餐桌上無處不體現著各種禮節。餐具筷子的使用體現的便是“和氣”“顧大體”,用筷子為賓客夾菜象征著“一團和氣”;餐桌上把酒言歡,開懷暢飲,這反映了中國人喜歡熱鬧的氛圍。在游牧民族的影響下,西方人習慣用刀叉進食,各種餐具分工明確,不同食物對應著特定工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獨立”、“個人主義”的思想主張。另外,西方人更專注于享受品嘗美食的過程,因此大部分西餐廳都較為安靜。不同與中國人喜歡在酒店宴請朋友,西方人對于關系親密的朋友通常會選擇在家中進行宴請,在他們看來親自做餐顯得更有誠意。三是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飲食習俗,進而也造成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十分信奉佛教、道教,并且尤以佛教居多,有著佛教信仰的人每天都要吃齋念佛,同時禁止殺生,所以飲食只有素食。除此之外,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并追求“長生不老”的境界,在飲食上道教與佛教存在一些共通之處,即為忌食葷腥、飲酒,另外還講究少食,因為通過少食,可讓人顯得更為精神爽朗。在西方國家,人們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徒們忌食血類食物,吃的肉食應是宰殺的,不可食用供奉之物,無鱗的魚亦不可食用,等等。四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因為中西方國家生活方式的不同,進而造成了中西方餐飲文化的差異。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生活節奏相對緩慢,時間觀念偏弱,每日三餐都要求要有熱食,且飯菜還要講究色香味形俱全,這也是中國人為什么不喜歡吃快餐的原因。特別是家中來客人時,出于好客的心理,主人往往會備上既好看又好吃的飯菜招待客人。而西方人則崇尚不受拘束的自由生活,他們生活節奏快,有著較強的時間觀念,所以早上、晚上通常都吃冷的食物,中午才吃熱的,他們的生活方式即強調一個“快”字,唯有“快”方可獲得更多的時間用以工作,因此快餐在西方國家備受追捧。
總而言之,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中西方客觀上存在文化的差異,也正是因為該種差異使得中西方餐飲文化表現出各自的獨特之處。所以,為了更好地推進中西方跨文化交際,有必要對中西餐飲文化進行比較分析?!吨形鞣斤嬍澄幕町惣胺g研究》一書為讀者介紹了大量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知識內容,既可作為高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教材,也可作為食品相關行業的從業者提高自身素養的指導手冊,對于研究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可提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