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多種多樣,為了讓課堂變得有意思又不遺漏重點,很多教師都想著能在短短的一節課內面面俱到,而在實際日常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弊端。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就這一問題淺談自己的看法和解決策略。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清爽簡潔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1-0038-02
【本文著錄格式】沈艷.返璞歸真——讓語文課堂“清清爽爽”[J].課外語文,2020,19(31):38-39.
老子說過“少則得,多則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內容講多了就容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是筆者在上完四上《陀螺》一課后的感想。就拿這篇課文來說,筆者有些貪心,這節課上“多”了,看似各個重點都講到了,沒有疏漏,但問題就在這“面面俱到”,實際上這些看似有條理實則冗雜的內容要在40分鐘內一股腦傾倒給學生,好像讓他們更加糊涂了。因此在反思過程中,我們當務之急就是要懂得取舍、精簡,要痛快地減去多余的部分,還原最本真的、清清爽爽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腦海里的這團“糨糊”變稀變清,化為自己的知識,活學活用。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從教學過程、教師語言、學生的主體地位三大方面來簡要談談如何將語文課堂變“清爽”。
一、語文課堂的“清爽”在于教學過程的簡約
在準備一節公開課的時候,為了達到各種各樣的教學目標,老師們常常要費盡心思去設計精巧的環節,摳詞析句,使勁地分析理解。這樣下來,滿滿當當的一節課,讓人感覺沒有凸顯重點,冗長繁雜。崔巒老師曾指出: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誤區:一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學過程太煩瑣、太復雜,而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學的方法、策略使用不當,具體表現為: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教師分析內容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因此,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要進行適當的改進。
(一)教學目標明確,巧用課后練習抓主干
緊緊圍繞三維目標來制定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不重復,不做多余的事。例如筆者在教學《陀螺》時,第一課時的目標是完成課文的熟練朗讀、生字的認讀和書寫,并在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概內容時,相機解決“挑釁”“恍惚”等部分詞語的意思,那么第二課時就要精讀品析了,但這篇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長,在初讀課文把握內容上就拖了不少時間,把第一節課沒有完成的目標拖到了第二課時,造成內容積壓。因此教學目標一定要簡潔明確,不要做多余的事、無用的功。
當然,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還不夠,教學中,教學的思路也要簡潔明了。筆者第一次上《陀螺》第二課時時,我先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按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的順序依次學習內容, 再從語句中分別感受人物的心情變化。那就造成了每學習一個部分都要重復地問學生人物的心情如何,再分析詞句,這樣一來給人重復啰唆的感覺。后來我轉換思路,結合課后練習中的人物心情變化的關鍵句,從整體出發,把主導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課后的幾句話去看看這幾部分里“我”的心情產生了怎樣變化,如何表現的。由一個總的問題展開,讓學生一步步有邏輯地進行思考探索,引導他們辨析文章詞句,而非由師生一問一答死板啰唆地進行。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有一個明確的大問題作引導,貫穿教學過程,進而發散其他子問題,會讓雜亂無章的一節課變得有序明了。例如《蟋蟀的住宅》一課,課后練習有一問:課文圍繞蟋蟀的住宅講了哪兩方面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圍繞這樣一個大問題,讓學生去文章中找,進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再看《盤古開天地》一課,同樣圍繞“說說盤古開天地的過程”這個大問題來學習課文,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的同時還可以發散性地思考哪些地方讓你感到神奇,你從中認識了一個怎樣的盤古。
當然,除了課后練習,我們還能有針對性地采取其他方法來展開學習,有條理地抓住課文的主干,緊扣教學目標,這樣教學過程就顯得有序而簡約了。
(二)簡化教學方法,以讀代講悟本真
陶行知說過:“凡做一事,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子,去收獲最大的效果。”如今,我們能看到很多老師使出渾身解數運用各種手段,讓自己的課堂絢麗多姿,如果是有效的且不說,有些夸張的無效手段則讓課堂變得更像作秀。語文課堂的“清爽”就在于用簡簡單單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扎扎實實掌握。筆者認為語文的學習是要靠學生去“讀”“悟”的,要使教學資源不浪費,課堂教學不作秀,就要用生動、樸實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知識,讓學生把握語言文字的內在精神,還原語文的本色。
部編四上第六單元要讓學生學會批注,例如在教學《牛和鵝》一課時,我通過讀、悟、總結、模仿來達到教學目標。我先讓學生反復讀文了解內容,在初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基礎上,選取片段教學,如要求學生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在多形式的朗讀下,讓學生自主交流領悟。接著讓學生自主小結批注的特點,可以從哪些角度來做,最后邊讀邊悟邊嘗試寫下自己的批注,并讀讀自己的批注。環節不復雜,但也能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變化、牛和鵝特點以及如何做好批注,從中體會了語感和厚重的人文。
二、語文課堂的“清爽”在于教師語言的精練
語文課堂的“簡潔”少不了教師精練的語言。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的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因此,教師課堂上的語言是學生的示范。教師語言一旦啰唆冗長,那學生就很難抓住關鍵、集中精力,對此筆者深有體會。筆者在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時,不自覺地多說了很多話。例如在學生找到“笑得我臉上一陣熱”一句時,我直接提問:這里說明了什么?課后一思考,感覺這里搶了學生的話,老師牽著學生跑了。后來我直接“剪去”廢話,圍繞大問題:哪些地方體現了“我”的緊張、狼狽?再由學生找到答案并說說自己的理解。老師的話少了,教學卻還能流暢地進行下去,也給了學生更多表達機會。
當然,教師語言的凝練還體現在評價語、過渡語當中,很多教師為了避免語言重復,用詞華麗、精美,但對學生來說可能并沒有完全聽懂,也不知道自己答得如何。因此,教師的語言除了簡潔凝練,還要注意能與學生達到心靈的溝通與理解,干凈利索,有的放矢。教師的課堂語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見,簡潔凝練的語言是語文課堂“清清爽爽”的基石。
三、語文課堂的“清爽”在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探索發現、感悟思考,這并不是單靠少講就可以的。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以學生為主體呢?
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語文課堂上要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索。教師千萬不要太“好心”,幫學生做了說了,那么學生就可以“偷懶”了。例如在《爬山虎的腳》一課中,我采取了出示填空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圍繞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與發言,教師則只需要適時地進行引導點撥。很多時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在讓學生明確自己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讓學生養成“追問”的習慣。語文課堂要“清爽”些,但不能盲目“做減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委婉地引發學生的追問。讓學生按照你的設計,自己發問自己回答。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我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并小組討論課文主要講了哪幾件事。在出示段落,朗讀、解答之后,教師提示:寫事往往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來,讀了課文你有什么疑惑?學生從這一角度馬上就能提出疑惑并展開激烈討論,原來課文敘事順序有異,是用了倒敘的手法。讓學生自問自答。慢慢地,學生就能養成追問的習慣,不斷發散思維,也就不需要教師多費口舌了。
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教師只起到了引導和輔助的作用,這樣的課堂也就更加清爽簡單,返璞歸真。
語文課堂教學的冗雜,往往是教師主導下的原因,我們要正視自己的問題,找到方法去改進和完善。去除多余的負重,還原語文課堂本來的面貌,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清清爽爽。
參考文獻
[1]陳秀文.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加減法”[J].新語文學習·教師,2011(6).
[2]郝慧源.讓語文課堂彰顯簡約之美[J].學周刊,2016(1).
[3]楊云彬.“簡”而有效——語文閱讀教學的“返璞歸真”[J].學周刊,2014(36).
[4]關瀟燁.為語文教學修枝剪葉[A].《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5年12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5.
[5]圣美秀.還我語文本色——對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2).
[6]姜勇軍.品讀語言,還語文課堂本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5).
[7]蔣靜雅.本色語文 綠意課堂[A].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
[8]杜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47).
[9]劉光.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