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勇 楊晶晶
關鍵詞分層走班 激發直接興趣 建立中心興趣 培養間接興趣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南通市部分初中學校從2016年秋季學期起試行“分層走班”課堂教學改革。各試行學校本著以生為本、穩步推進的原則,客觀、理性地看待學生在學科知識基礎、學習能力以及學科興趣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的現實,綜合任課教師的意見,幫助學生自主選擇不同層次(一般分A、B、C三個層次)的最適合自己的教學班。通過“分層走班”實踐,期望幫助學生找到最近發展區,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做到因層定教、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本文以南通市分層走班聯盟學校的一堂B層公開課為例,探析如何通過多樣的教學策略,激發和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益。
一、直觀導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親近話題,激發直接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
人們對事物或活動本身的興趣被稱為直接興趣。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可以迅速將學生引入文本主題。以譯林牛津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 Wild ani?mals 第一課時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為例,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野生動物”,內容涉及野生動物的名稱和生活習性等。而Comic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作為整個單元的“引子”,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野生動物的名稱激發興趣,為達成整個單元“增強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倡導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奠定知識和心理基礎。
上課伊始,教師使用和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野生動物的視頻導入新課,成功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激發興趣。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充分考慮到B層學生基礎一般的特點,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困難,主動搭建支架,提供幫助,板書野生動物名稱等關鍵詞并帶讀,同時對學生進行類似“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這樣簡單的追問。
學生對新鮮事物及內容在感官上會產生新異的刺激,這種刺激反應表現強烈但是比較短暫。這樣的“興趣”,學生能保持多久呢?
二、因層定教,在游戲活動中深入主題,建立中心興趣
中心興趣是指對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活動有著極濃厚而又穩定的興趣。為了使學生能更長久地維持興趣,筆者設計教學活動時,始終圍繞本課的中心話題,通過游戲活動來逐步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達成教學目標。
1. 進行猜測游戲,調動學生興趣。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課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強調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游戲教學法是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將枯燥的語言學習過程轉變為學生喜愛的游戲形式,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對于英語學習興趣一般的B 層學生來說,游戲教學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方面有著顯著的作用。教師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情境,通過猜測游戲,快速進入本課教學內容。
T: We are strangers in the wild, so wild ani?mals are shy and afraid to see us. Some of themhide themselves behind the big tree. So we shouldfind out who is behind the tree.
Ss: Yes
T: He is very clever and is good at climbingtrees. He is funny and usually makes people laugh.Who is he?
S1: Monkey.
T: Yes! But how do you know that?
S1: Monkey is very clever and is good atclimbing trees.
T: Yes, you got it. And I will give you a card ofa monkey as a reward. I drew it by myself yester?day.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通過猜測游戲,教師既能看出學生對關鍵詞信息的把握是否準確,又能激發出學生進一步了解野生動物的興趣。此外,在本環節中,筆者用繪制的野生動物的圖片作為獎品,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增加知識儲備,培養興趣基礎。
知識是興趣產生的基礎條件。要培養英語學習的興趣,就應有英語知識的積累。課前,筆者要求學生通過網絡等途徑搜集有關野生動物的信息,如名稱、生活習性等。加上課上觀看視頻和猜測游戲的活動,學生已對“野生動物”這一話題有了進一步的語言儲備和積累,逐漸從廣泛背景上的興趣轉變成了對野生動物的中心興趣,這對后面的學習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應該確保學生對這個話題認識得更加深刻,這樣學生才能積累更豐富的情感,興趣也就越發深厚和持久。
T: Are you familiar with these wild animals?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to check how much youknow about them. Remember, if you know the an?swer, please put up your hands.
First, I am very big and strong. I like eatingfish.
S1: Bear.
T: Next, you please.
S2: Zebra.(He is not sure about his pronunci?ation.)
T: Follow me, please.
…
本堂課在設計中需要考慮適度拓展。教師通過文字描述讓學生猜測野生動物的名稱,進一步拓展所學詞匯。教師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兩種野生動物,使得渴望學習更多知識的學生得到滿足,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展示,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3. 巧設游戲實驗,探究興趣根源。
雖然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但為了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巨大動力,形成中心興趣,筆者曾在本課時教學設計之初用小學英語教學常用的課堂教學活動——Chant,在小范圍內進行過一次針對學生興趣調動的實驗。具體內容如下:實驗對象是八年級某班B層中若干基礎中等以上的學生和基礎薄弱的學生。實驗內容是將相關重點單詞編寫Chant或朗讀Chant。實驗方法是向B層中基礎中等以上的學生提供Chant模式,由學生自由發揮編寫新內容;向B層中基礎薄弱的學生提供教師編寫的Chant,學生自由朗讀并發現規律。
實驗結果表明,B 層中基礎薄弱的學生能在Chant 中感受到語言的韻律和節奏,鞏固了野生動物的名稱和基本特征的知識;而B 層中基礎中等以上的學生能積極思考,注意變換人稱,讓人眼前一亮。
實驗的目的不是為了檢測B層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為了深入了解學生對于教學活動的參與度和熱情。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參與游戲活動的熱情不在于游戲本身的難度高低,而在于參與游戲活動帶來的快樂。由此可知,要想學生智力得以開發,知識得以豐富,情感得以升華,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之濃厚持久。
三、小組合作,在任務驅動中拓展文本,培養間接興趣
所謂間接興趣,是指人們對活動的目的或結果的興趣。若學習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使人學起來津津有味,這是直接興趣使然,如本課時的內容;學生在了解了部分野生動物的名稱和生活習性后,有想法用所學到的知識主動去和他人交流,學有所用,樂在其中,這是間接興趣使然。課堂上,教師應該適時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增強對現有知識的鞏固和拓展。這樣,小組討論就能在形式上由單一走向多元,在內容上由簡單走向豐富。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品質水平都能得到顯著提高。
1. 明確目的要求,培養間接興趣。
興趣不只是指對事物的表面的關注,而是指由于獲得知識或參與活動使人體驗到情緒上的滿足。強調組內合作學習,是為了讓生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逐步培養間接興趣。
T: We have known some wild animals. Canyou help them do the self-introduction? I will giveyou a model:
I am a giraffe. I have a long neck. I am a gi?raffe. I like eating leaves.
Clear? Well, talk about it with your partner.
S1: I am a bear. I like eating fish.
T: Great! Bears like eating fish. The bear is foryou.(T gives a card of a bear to S1 as a reward.)Ihope you will like it.
教師鼓勵學生把自己當成一種野生動物,在小組中做自我介紹。同時,教師提出小組討論的明確要求,采取半開放模式,給出model,讓學生在一定框架內模仿和創造,這樣既能鍛煉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能力,又能有效提高學生口頭表達野生動物特性的能力。
2. 逐級遞進難度,提升合作效能。
同為B層學生,大家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會有很大差異。建立學習小組,經常性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讓生生互幫互助,建立默契,讓學困生在組內討論中不再只是旁觀者的角色,也能成為“主力”。教師在此之前已經做足了鋪墊,把教學難度通過“階梯式”進行分解,讓學生逐步掌握不同層級的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設置更為精細化、更具挑戰性的對話編寫任務,突出發揮小組內“領軍人物”的作用,使得組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更出色的表現。
T: Weve known Millies and her classmatesfavourite wild animals, then whats your favouritewild animal? Talk about the wild animal you likebest with your partner,using a conversation belowas a model.
小組內學生就“自己最喜歡的野生動物”這一話題合作編寫對話,創建新文本。生生交流在提高小組協作能力的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興趣的培養對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 創設展示平臺,升華文本主題。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設計不同形式的契合主題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會文本和活動本身所帶來的樂趣,進而能積極自主地探究更深層次的文本內涵。最后,筆者設計了課堂總結環節,用男女生PK競答的方式回顧、小結本課重點,把課堂氛圍推向了高潮。
T: Now, its time for the competition“chal?lenge your mind”.(教師講述游戲規則。)Thefirst, whats this? (教師展示海豚的圖片。)
本環節中,筆者考慮到B層學生的基礎,設計了圍繞單詞、短語等以考查記憶為主要目的的搶答題。最后,教師設計了基于文本的具備拓展性的相關問題。
教師通過男女生PK的形式,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適度拓展了本課時相關主題的內容。學生在激烈的搶答中體驗學中玩、玩中學的樂趣,牢牢掌握本課時的要點。本環節結束后,筆者投影更多野生動物的相關圖片,重心轉換為呈現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和面臨的處境上,為本單元后續的學習作鋪墊,同時又能激發起學生繼續學習本單元主題相關內容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策略,既鞏固了文本內容,又升華了本課主題,達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