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曉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客家人在世界上分布非常廣,中原是他們祖先最先生活的地方,后來從中原來到南方,他們屬于漢族中特征最為顯著且影響力也是最大的民系之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幾次大規模的漢族人口南遷組成了一個特殊的民系——客家人,他們主要分布于粵、閩、贛、桂、湘、川、臺等地。幾經遷徙、融合,客家人在保留本身傳統的前提下,吸收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民系特征。[1]在嶺南地區,客家民系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與廣府、潮汕民系合成為廣東省的三大民系。客家文化非常豐富,不僅擁有中原主流特征同時還包含現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客家婚慶禮俗別有一番風味,是極具特色的一種風俗禮儀,中原文化不僅對這種禮儀有著深遠影響,同時還會融入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如畬族、瑤族。客家的婚慶禮俗非常有特色,那種對新人所寄予的美好祝愿以及對生活的美好祝福,同時還有強烈的責任感讓賓客印象深刻。
在廣東客家的傳統婚俗中,結婚前一天,男方家會派抬花轎的、放鞭炮的以及吹鼓手的、燒香的等等約十多個人去女方家接親,在接親的隊伍中,有一個需要挑著扁擔,一邊是酒和松明,一邊是兩只雞,一公一母,被稱為帶路雞;還有一個為女性親屬,則需要把新娘的婚服帶上;媒人是需要一同前行的,但新郎可去可不去,若去則需要坐上轎子,男方家人路上負責放鞭炮,還要帶上十幾個紅包。女方家會準備一些點心給接親的人,待填飽肚子后便去祠堂進行燒香拜祖。到了中午或者晚上,女方家會正式辦理酒席宴請賓客。新娘一般都是半夜子時或者卯時從娘家出發,等到了新郎家天會逐漸變亮這也預示著會走向關明;同時選擇半夜出門,是因為夜里不會碰到一些不吉利的事情發生。接親的隊伍也較為龐大,最前面是提著燈籠照明的人,緊接著是吹鼓手營造熱鬧氛圍的,中間的為新娘的轎子,最后的是接親的人。如新娘來早了,新娘需要在門口或門旁邊的地上等待時間。通常是7至8點就可以入門,但有些甚至更晚需要到中午才可以進行。進入時,新娘首先要用腳踢開花轎的門,這是需要伴娘牽出新娘,跨過門口準備的火堆,然后才穿過大門進入內堂。
待新娘走入大廳后,拜堂就即將進行,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在大廳里擺設香案,東南西北邊分別站著不同的人,父母及長輩在東邊、外親則在西邊、北邊是房親、小輩們站在最南邊。在拜堂之前,新娘的家人會為新郎準備一塊長達五尺的紅布披在身上,嘴里還要念著一些有寓意的話語。在開始拜堂的時候,新郎通常站在左邊,新娘站在右邊。根據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完成相應的禮拜。接著就是親朋好友過來,給新娘紅包。拜堂活動結束之后,伴娘牽著紅羅把新娘送進新房,并在房門口向外撒喜糖以回應親朋好友的祝福。在喝交杯酒的時候,通常是由家人在準備一直雞放在推盤上,伴娘在推盤中,一邊倒酒一邊講一些祝福語。到進行正式酒席時,會用禮炮進行邀請客人,入席會放三連響炮。酒桌的座位也是有所講究,每個桌子都有2個上座,按照輩分大小進行入座,通常都是讓主客先就座。新郎新娘兩方的客人分開就席,然后新郎新娘就要來到每桌每人那里敬酒。吃飽喝足了已是夜里,開始進行鬧洞房,形式多樣,非常熱鬧,同時每隔幾分鐘就會放一次爆竹,一直到深夜才結束。
傳統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傳統禮俗屬于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對于彰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及其文化底蘊的作用也十分明顯。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傳統禮俗的發展現狀卻是令人十分擔憂。目前年輕一代的客家人多在異地城市生活,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形態日益西化,對婚禮的處理大多采用西方現代的禮儀形式,
年輕一代的客家人在現代化的城市中生活,大部分人接受了西化的生活方式,結婚選取的禮服也是以婚紗為主,他們既缺乏傳統文化的了解渠道,也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忽略了儀式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事實上,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積淀,客家婚俗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同時還會帶給新人最美好的祝愿。在客家婚慶中,可以發現保留有很多民間風俗以及婚禮相關的物品,其流程也是頗為繁雜的。但隨著老一輩的長者逐漸逝去,越來越多的婚慶禮俗丟失,因此客家婚慶禮俗的保存與傳承就至關重要。
本研究主要利用客家婚慶禮俗貫穿全文,對其悠久的歷史進行了解同時增加對婚慶禮俗的認識,設計一款為傳承客家婚慶禮俗服務的APP設計,包括“傳統禮俗介紹”“社區分享”“新婚慶產品”等模塊,讓更多的年輕人得以接觸并了解傳統客家婚慶禮俗文化,從而更好幫助年輕人體驗和傳承傳統的客家婚慶禮俗文化。通過對客家民俗發展現狀和用戶需求分析,構建客家婚俗服務APP“婚客傳”設計方法。
圖文并茂介紹客家傳統婚俗的儀式以及婚禮所需器具等知識,讓用戶對傳統婚俗的全流程有詳細的了解。
運用大數據算法,通過熱門推薦、今日推薦、熱門分享等方式,讓用戶在集市中迅速找到婚禮所需的用品。
通過社區論壇,用戶可以在線發布自己的婚禮溫馨過程,也可以搜尋自己需要的相關信息,并與其他用戶線上交流客家婚俗服務經驗。
此次設計規范用于婚客傳V1.0版,設計稿基于IOS系統,屏幕尺寸:750*1334px,規范中標注的字體為設計稿在IOS系統中使用的字體。

圖1 閃屏頁面、引導頁面、登錄頁面圖

圖2 消息頁面、首頁頁面、“我”頁面圖
客家婚俗服務APP設計中主要包含了首頁、集市、社區、我的主頁這五類功能模塊,閃屏頁面、引導頁面、登錄頁面圖的背景為客家傳統的圍屋建筑。首頁模塊包括婚慶產品、聊天論壇、我的收藏和關注等內容。用戶可以在社區模塊中發布有關于客家風俗、客家婚慶、客家食物、客家建筑等方面的內容,用戶之間也可以進行線上的交流探討,增加用戶黏度。我的主頁的個性化的展示區域,用戶可以在里面添加自己的相關內容,包括婚禮的流程和細節等,也可以實現登錄等基礎功能。集市(婚慶產品)模塊中可以瀏覽購買客家婚俗有關的產品。大數據會根據用戶的搜索歷史,及時將適合用戶需求(價格、造型、類別等)的產品推送給用戶,讓用戶在其中定制購買適合的婚慶產品。

圖3 集市頁面、商品頁面、發布頁面圖
紅色在中國多是喜慶、熱烈的象征,客家人與我國大多數地區和民族一樣都習慣在婚禮大量使用紅色。紅色的顏色鮮艷,色彩飽和度高,視覺上沖擊力強,其心理特征是熱烈、溫暖的感受,符合婚禮的熱鬧喜慶特點。[2]因此,基于客家婚俗的APP設計界面以紅色為基調,小面積的橙色、白色、灰色等進行點綴,帶給用戶喜慶的感覺,在白色、灰色的背景色運用在文字介紹部分,讓文字顯示更為清晰可見。減少復雜圖形的出現,簡潔的紅色雙心LOGO以及卡通人物IP可以烘托喜慶的氛圍,易于引起用戶的興趣。
現代社會中的中國傳統儀式已經慢慢被新的潮流所代替,再過不久的將來將會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里,因此有不少居安思危的學者開始反思并著手考慮儀式重建的問題,而作為中國傳統四大禮俗“冠婚喪祭”之一的婚俗必然會得到學者的重視。客家婚慶禮俗儀式具有獨特的族群特性。本文通過調研,明確了客家婚俗服務應該具有的基本流程,規劃客家婚喪儀式的服務模式和策略,搭建服務體系和推廣平臺,優化社區論壇服務,運用大數據算法對用戶進行精準推薦,優化用戶體驗效果,為年青一代客家人提供了婚慶服務購買和交流的場所,提升客家婚喪禮俗文化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同時也為客家婚慶行業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