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李 揚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打響了攻占巴士底獄的槍聲,自此拉開了轟轟烈烈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天賦人權與三權分立等自由民主思想取代了封建觀念,沉重打擊了傳統的宗教特權,徹底摧毀了法國君主專制制度。民眾的思想自由得到了解放,浪漫主義精神及其文化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在浪漫主義精神的影響下,以貝多芬為代表的古典主義音樂家在其創作后期作品風格也逐漸顯現出浪漫主義的特征,為后來的浪漫主義音樂創造了有利的發展環境。如弗朗茨·舒伯特、弗朗索瓦·肖邦等優秀音樂家將對封建專制下的壓迫現象融入到音樂創作中,批判了黑暗現實,并通過音樂表達了對自由民主社會的向往,創作出了大批流傳百世的優秀作品。音樂作為人類思想表達的重要載體之一,在19世紀浪漫主義精神的影響下,極大地發揮了其文化影響力,推動了西方民主社會的變革。
19世紀的西方社會由于封建復辟,整個社會陷于君主專制的黑暗統治之下,人民的思想自由受到嚴格限制,經濟生活遭到嚴重壓迫。在此背景下,音樂家們對于社會革命不再抱有希望,又無力改變黑暗的現實,因此轉而將一腔苦悶都轉向音樂創作中,將個人的內心情感與對美好未來的幻想都融入到了音樂之中。音樂旨在發泄內心的苦悶,表達對于現實社會的不滿,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浪漫主義音樂便由此誕生。浪漫主義精神影響下的音樂作品不同于古典主義音樂,其將對個人內心情感的探索放在了音樂創作的首要位置,以表達個人思想,宣泄個人情緒為追求。浪漫主義音樂創造了大量的短小音樂體裁,如即興曲、夜曲、無詞曲、幻想曲等,歌曲特點也以藝術抒情為主。[1]音樂家為了更好地表達個人情感,對于古典音樂的表現手法進行了豐富,創新出了更多樣復雜的音樂表現手段,因此浪漫主義音樂的色彩更加華麗,感情更加激烈。以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為代表的音樂家在那一時期取得了豐碩的音樂成果,并以其華麗強烈的音樂影響了整個歐洲社會。浪漫主義音樂雖然誕生于黑暗消極的社會環境之中,然而其音樂作品卻旨在批判現實,表達未來愿景,因此反而蘊涵著巨大的生命力,為西方音樂史開辟了新天地。
弗朗茨·舒伯特是古典音樂家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鋒,為后來浪漫主義音樂的繁盛創造了有利的音樂創作環境。舒伯特的創作生涯是由為古典主義思想家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格麗卿》譜曲開始的,在之后的兩年里舒伯特創作了大量的古典主義音樂杰作。其音樂風格轉向浪漫主義是在其于1818年辭去教師工作后專心投入音樂創作開始的,由于沒有了工作舒伯特也失去了固定收入,加之當時封建復辟,普通民眾的生活舉步維艱,舒伯特的身心在長期困苦的生活中受到了極大的摧殘。這一時期,他經常在其音樂作品中宣泄個人的苦悶壓抑的情緒,有感于人民的革命奮斗在歌曲中大量歌頌了民族解放斗爭事跡,打開了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的靈感之門。[2]他的音樂作品承接了古典主義的傳統,創作出了大量浪漫主義藝術歌曲,被稱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伯特本人才華橫溢,善于用最精簡的歌曲形式來抒發個人澎湃深沉的情感,其歌曲對于情感與音色的細膩處理極其完美,極大地推動了“聲樂套曲”音樂形式的進步。舒伯特在31歲風華正茂的年紀逝世,卻在其短暫的創作生涯中為全人類留下了大量寶貴的音樂作品,被譽為“歌曲之王”。其在古典主義音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又為浪漫主義音樂先河的開創帶來重要的啟蒙作用。
羅伯特·舒曼是德國19世紀最典型的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之一,其音樂作品如《C大調幻想曲》開創了別具一格的音樂形式,是音樂創作界天才般的杰出人物。羅伯特·舒曼出生于德國茨維考的書商家庭,雖然舒曼自小就在自由的家庭環境中學習作曲,并在父親的支持下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鋼琴家。然而,在舒曼少年時期,父親驟然離世,舒曼只得在母親的要求下轉而前往萊比錫學習法律。[3]萊比錫是當時德國音樂文化最為活躍的地區,舒曼在大環境中被極大地激發了音樂創作熱情,并在此期間結識了教授他音樂技能的老師里希·維克,維克也在未來給予了舒曼無限的痛苦。由于不同意舒曼與自己女兒克拉拉的婚姻,維克對舒曼施以了殘酷的精神折磨,導致其患上了精神憂郁癥,并在十幾年后因病情惡化而離世。舒曼個人生于浪漫自由的家庭,成長于德國音樂文化活躍的自由時期,接觸過德國革命思潮,因而其作品中充滿了豐富的浪漫主義精神。他的鋼琴曲作品大多創作于熱情自由的青年時期,其作品富有浪漫的詩意。舒曼將舒伯特的“聲樂套曲”發揚光大,將個人敏感委婉的傾訴濃縮在詩詞之中,再譜以鋼琴曲賦予其強大的生命力。舒曼的浪漫主義精神與德國社會的文學精神共同進步,反映出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浪漫主義精神誕生并取得繁榮發展的19世紀也正是古典主義音樂消亡的時候。以貝多芬、舒伯特為代表的古典主義音樂家都在其后期音樂的創作中顯現出浪漫主義色彩。浪漫主義精神影響下的西方音樂繼承了古典主義的核心,又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融入了時代特性,抓住了浪漫主義在社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前期很多浪漫主義音樂家在進行音樂創作時繼承了古典主義的和聲體系,融合了詩歌、美術、戲劇等藝術形式,強調綜合性的藝術表現。[4]在對古典音樂的繼承上,以跨越了兩個世紀,將古典主義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銜接起來的音樂巨匠貝多芬為例。由于19世紀社會革命的推進,在經歷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復建復辟與新革命后,貝多芬的音樂思想也受浪漫主義思想浪潮的影響,在其后期的音樂作品中開始在古典音樂的基礎上進行浪漫主義創作。貝多芬后期的音樂創作在牢固的古典傳統基礎上,音樂規模縮小很多,增強了作品的歌唱性,賦予其更強的個人情感,顯現出浪漫主義特征。浪漫主義音樂在繼承古典音樂精華的同時,打破了其傳統的節制的特性,融入了對封建專制的批判,在音樂作品中宣泄對于現實的不滿并寄托了對自由民主的追求。浪漫主義音樂打破了傳統音樂的固定表現形式與音樂風格,其作品形式更加多樣豐富,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民眾的思想意識,蘊涵的歷史意義更加深厚。
浪漫主義音樂的誕生是基于19世紀的西方社會民眾對于現實黑暗的失望,轉而將現實批判、未來追求等投射到音樂作品的創作中。音樂家在創作時對浪漫主義的追求是超出當時實際條件的,因此更具夢幻的詩意,強調的是其精神的滿足,與社會現狀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在浪漫主義精神的鼓勵下,創作者更注重創作時個人情感的自由表達,盡情揮灑宣泄所思所想,其作品具有高度自由的特性。也正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充斥著壓迫與剝削,民眾的勞動力被過分壓榨以供上層貴族的奢靡享受,社會貧富差異化極大,因此,這一時期的浪漫主義音樂作品普遍帶有憂郁傷感的基調,曲風變換多樣,點明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聚焦點,對于浪漫主義精神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底層社會人民越發渴望擺脫封建社會的壓迫,實現人權自由,加之工業革命的發展使音樂的階級性逐漸淡化,音樂不再只是上層貴族的享受方式,此階段的西方音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發展,音樂創作者與優秀的音樂作品也是層出不窮。音樂家通過創作宣泄個人情感,對于丑陋黑暗的現實予以強烈的批判,并在其作品中勾畫美好的愿景。[5]聽眾在欣賞優秀音樂作品時,從音樂中抓取到創作者的情感與之達成共鳴,使人們在絕望的黑暗統治之下還能夠保留一定的未來希望,生出對于上層貴族殘酷統治的反抗動力,民眾的精神不再是麻木而荒蕪的。浪漫主義精神強調個人人權與其思想意識,做到了“以人為本”,其音樂作品不再受政治限制,充滿了自由性。
浪漫主義精神誕生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大環境下,在同一時期,西方各國在人權思想的影響下陸陸續續揭竿而起,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發源于維也納的奧地利音樂在歐洲社會的主導地位被撼動,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的浪漫主義音樂遍地開花,形成了繁榮的音樂文化盛景。浪漫主義精神對于個人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強調了個人在社會中的巨大作用,促進了民族主義的發展。當音樂的階級性被打破,音樂越來越接近民間文化,音樂家們汲取了優秀的民族文化與民間流行文化,賦予了音樂新的生命力。音樂作為載體,承載了浪漫主義精神,在各國創作者的作品中呈現出不同的民族特性,備受民眾歡迎。浪漫主義音樂蘊涵了創作者的家國情懷與其民族意識,表達了對于民族的深沉愛意,為民族主義精神在解放運動中發揮作用創造了有利的文化空間。
浪漫主義精神發源于19世紀的西方社會,在其精神指導下,人們將對現實的不滿宣泄到文學、美術、音樂等作品中來,其中浪漫主義音樂受到法國大革命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民主性。浪漫主義音樂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與其精神追求,為人類社會留下了無比珍貴的音樂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