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輝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十分豐富的音樂藝術文化,且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藝術文化又受不同地域、民族特色的影響,而在形式和風格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嶺南作為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起始點,自古就是中國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重要交匯處,擁有十分豐富且多姿多彩的音樂藝術文化。那么,在歷史的不斷變遷中,嶺南音樂是如何在與多種風格、流派的音樂藝術進行不斷的碰撞中,依然保持其極具特色的地域音樂藝術并實現自身藝術地位的提升的呢?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名音樂藝術從業者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對傳統音樂藝術與現代音樂創編手法創新應用的研究能夠為我們解開這一疑惑,使我們看到以嶺南音樂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地域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以及強大的生命力。
一般來講,嶺南指的是“五嶺之南”,其區域范圍包括了今天的廣西、云南、廣東、海南等東南地區,史稱百越之地。在最早的先秦百越文化時期,這里生活著原始的土著越人,他們是百越文化的生產者、推廣者,更是嶺南音樂產生的重要源泉。如,越人文化中所包含的民間傳說敘事古歌、創世史詩、神話故事等,都為嶺南音樂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由越裔壯族創作的《布洛陀歌》所演繹出的石蛋歌、造人、禮歌、造米谷、造天地等更是作為百越文化的重要文化結晶存在,歌唱了越人始祖在洪荒、蒙昧、文明等時代的偉大壯舉。從樂種角度來看,嶺南音樂主要包含了三大類型:一是廣東音樂,以華麗、悠閑風格著稱,代表作《平湖秋月》;二是潮州音樂,以細膩婉約著稱,代表作《寒鴉戲水》;三是,客家漢樂,以真切質樸著稱,代表作《出水蓮》。總體來講,嶺南音樂在風格上以嶺南當地傳統土著越歌為基礎,在形式上融入了大量的中原漢樂演奏技巧及內容,本身就是一種多元音樂文化融合發展的結果,極具嶺南地域文化特色。從音樂文化藝術的廣度和深度上來講,嶺南音樂內涵豐富、包羅萬象,彰顯出了濃郁的民族特性。具體來講,嶺南音樂在民間音樂方面,集合了器樂、歌舞、戲曲、曲藝、民歌等;在文人音樂方面,集合了嶺南古琴藝術、粵劇、粵曲、粵謳等。
嶺南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多元音樂文化藝術不斷匯總、融合的結果,包含著十分豐富的音樂藝術內涵。將傳統音樂藝術與現代音樂創編手法進行結合,能夠為現代音樂的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從而在音樂藝術形式上展現出傳統的一面,又表現出現代的一面,這有助于現代音樂內涵式發展。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聲樂元素。嶺南音樂擁有內容豐富且風格獨特的聲樂元素,極具嶺南地區民族特色。在音樂創作上,通過現代與傳統的交融,能夠為現代音樂增加更加豐富的音樂文化藝術元素,由此創造出更加多樣化的音樂文化藝術情境,引起聽眾的共鳴。二是,器樂元素。嶺南民族器樂發展歷史悠久,在音樂創作過程中,若能夠將現代音樂創編與嶺南傳統器樂結合在一起,不僅有助于音樂作品意境的創作,更有助于音樂作品的多角度呈現,使聽眾感受民族器樂的微妙之處。如,潮州嗩吶二重奏與現代樂隊演繹的《騎驢歌》、潮州民間音樂風格的薩克斯風、汕尾海豐漁歌風格的《吉祥漁歌》等。三是,曲藝元素。曲藝是我國最為獨特的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其獨特的韻味是其他音樂難以取代的。將嶺南曲藝元素融入現代音樂創編中,能夠滿足聽眾多樣化的音樂審美需求,使聽眾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了解傳統曲藝。
嶺南音樂源自于民間,取材于人們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內容,極具洞察力和感染力,能夠使人們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通過借助音樂元素的運用在頭腦中塑造出與音樂作品有關的場景,從而深化聽眾對音樂的理解,使音樂作品本身更符合聽眾的心境。與此同時,嶺南音樂本身就包含了實際的生活體驗,通過音樂形式將這種體驗傳遞給聽眾,有助于聽眾對音樂作品深刻思想內涵的理解。因此,將傳統嶺南音樂藝術與現代音樂創編進行結合,有助于拉近音樂創作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聽眾能夠與音樂創作產生相同的情感共鳴。這也就有效地避免了音樂創作者所創編出的樂曲主題與聽眾對主題理解的偏差,能夠在主題鮮明的嶺南傳統音樂藝術的作用下深化聽眾的對樂曲的理解力。
音樂創編技法方面的融合指的是在進行粵樂創作的過程中,扎根傳統,以嶺南傳統音樂為核心,適當引入西樂的創編技法,由此增強樂曲本身的藝術表現力。一是大膽創新,適當借鑒西樂質譜技法,由此來改變傳統粵樂創作中那些過于平淡的質譜方式。如《獅子滾球》在創作的過程中,就充分結合了西樂旋律節奏特點,以高音程關系表現嶺南舞獅中的鑼鼓節奏,從而使獅子滾球的形象表現得更為生動。二是,在嶺南傳統樂器演奏模式的基礎上進行難度升級,將嶺南音樂傳統音調與西樂多樣性創作技法進行結合。如《琴詩》的創作,就采用了西方交響樂式的創作模式,以高胡為主,采用協奏曲的方式進行演奏。在增強樂曲表現力的同時,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嶺南傳統樂器的獨特音色、風格,使樂器演奏難度加大。三是,以凸顯嶺南音樂風格為主,結合西方現代音樂創作技法,間接采用嶺南民間音樂創編素材。代表作有《禾樓印象》,其在創作上通過改變音樂結構,并放慢原有旋律,結合現代作曲技法中原始素材音程關系的擴大與縮小、旋律的逆行與移位、節奏的緊縮與放大等創作手法實現樂曲的創作。
和聲是音樂創作過程中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指的是按照規定,多個音在同一時間共同發聲,由此來達到一種極具震撼性的音樂效果。同時,在和弦、和聲的共同作用下還可以起到連接前后、樂曲分段的作用。對傳統音樂藝術與現代音樂創編技法創新應用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對傳統嶺南音樂曲目進行大膽改編,在保留原作獨特音樂藝術風格的同時,輔之以現代化的創編技法,由此來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其中,不僅需要加強傳統嶺南民族器樂與西方器樂的混合應用,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以往的器樂合奏中加入復調、和聲等多聲作曲技法,由此來彰顯音樂作品鮮明的風格。當前,我國現代音樂創編中多采用純五度復合和弦,用以確保和聲部分能夠表現出音高縱向組織的效果,而這種方式正是嶺南傳統音樂創編普遍采用的一種和聲組織方式,代表作如金湘歌劇《楚霸王》《原野》等,其中都存在純五度復合和弦和聲部分。可以說,正是嶺南音樂這種傳統音樂創編技法在現代音樂中的廣泛應用,才確定了現代音樂和聲基調。
音調是音樂創編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系到音樂作品整體風格以及聽眾樂感體驗,包括音樂鼓點的不同、韻律的不同等、斷點序列的不同等,都能夠體現出一首作品音調特色之處。傳統音樂藝術與現代音樂創編手法的創新應用,多是通過對嶺南傳統音樂的梳理,將其題材元素挖掘出來,并加入西方現代音響技術、記譜技巧,由此來實現極具嶺南特色的現代音樂作品的創作,這是嶺南音樂創新式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音調的創編涉及到了作品素材、創作技法等幾個不同的方面,因此,對于嶺南音樂藝術音調的創新式應用多體現為,以嶺南傳統音樂素材為主,采用嶺南地區廣為流傳的民間音調結構進行創作,由此確保原作品獨特的地域風土氣息。如《落水天》《圍屋滄桑》等均在傳統民歌基調的基礎上通過序列性、多調性手法創作而成;而《弦詩》雖為提琴協奏曲,但其主調依然以潮州特色弦詩樂為主。
自古以來,嶺南地區人杰地靈,是我國壯族、瑤族、畬族等少數民族的重要聚居地,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潮汕、廣府、客家為代表的三大民系。由此使得嶺南地區得以在千百年間的發展歷程中,受當地特殊的人文歷史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了斑斕萬千的文化交融景象,并在文化的開放、包容、創新理念下形成了風格獨特、內涵深厚的嶺南傳統音樂體系。藝術源于生活,雖然包括嶺南特色方言、飲食、繪畫、戲曲、工藝、習俗、音樂、建筑等多種藝術形式,與音樂藝術并不具備直接的關聯性,但卻是嶺南音樂思想內涵的集中體現。因此,作為嶺南音樂創作者而言,要想推動嶺南傳統音樂的現代化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對嶺南傳統文化元素的收集與保護,親臨嶺南地區,去調查、了解嶺南傳統音樂的地域文化基因。并在與原生態嶺南特色音樂的接觸過程中,去感受嶺南傳統音樂在演奏、多聲部、結構、旋律調式、板式、音色等方面的特色之處。由此為作曲家的現代音樂創編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資料,使嶺南傳統音樂得以實現更好的發展。
嶺南文化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歷史移民的影響,嶺南地區不僅包含本土原生態文化,同時,在移民的過程中,更是融入了一定的中原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海外文化。雖然嶺南文化在形式上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卻自始至終都是一種多元文化不斷融合的結果,在內容和發展上受到了其他文化形式的影響,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息息相關。鑒于此,我們在對嶺南傳統音樂藝術文化進行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將著眼點放在對嶺南地區傳統音樂文化及元素的發掘與研究上,同時也需要放眼全國,加強對中華民族整個傳統音樂文化體系的探究,梳理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精髓所在,注重對不同民族、不同區域傳統民族音樂的研究工作,包括民歌、小調、歌舞、戲曲、曲藝、傳統樂器等,努力探尋不同民族和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相同抑或是不同之處,感受來自于中華民族各地傳統音樂文化多元化的審美意境。由此,在音樂創編過程中,以嶺南音樂為基礎,融入多民族音樂文化特色,使現代嶺南音樂作品的創作更具民族文化情懷。
綜上所述,嶺南音樂之所以能夠跨越千年,仍然很好地存在于這個時代,主要源于嶺南音樂文化能夠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借鑒和吸收多元音樂文化元素的精髓所在,并在發展中始終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基礎,以民族性音樂為核心目標。結合嶺南音樂特點,通過對該地區傳統音樂藝術特色的梳理,將其與現代音樂創編手法進行創新式應用,不僅有助于嶺南傳統地域音樂藝術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更能夠為現代音樂的創作提供豐富的材料,使音樂創作者思路得以拓展,由此實現現代音樂創編水平的提升。由于嶺南傳統音樂文化涉及范圍較廣,是一個系統化的研究課題,在這里,基于篇幅限制,作者只選取了其中某幾個方面予以簡單概述。因此,本文研究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在未來的工作中,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音樂界、文化界專家以及學者廣泛參與到本課題的研討中來,為嶺南音樂的現代化發展提出更多的意見和建議,推動嶺南音樂在當今時代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