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沄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88)
我國已建立起以社區為單位的居民生活方式,社區文化是構成社區的要素之一,對社區居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也使得人口素質和人民對文化的需求日漸提高,社區需要致力于提高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的品質。其中,社區音樂由于在社區文化活動中最為常見,因此,優化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對于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地方高校從地域界限來說處于社區之中,且高校具有服務社會的職能,應當協助社區進行文化建設,地方高校的文化氛圍與當地社區文化本身會相互影響,地方高校擔負著傳承當地優秀藝術文化的責任,同時也會不斷培養文藝人才,為社區文化建設做貢獻。
社區音樂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社會以社區為最基層的單位,促進文化建設需要從基層抓起。在眾多種類的社區文化活動中,社區音樂活動無疑位于主流地位,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優化社區音樂文化建設有助于促進社區文化發展。
社區音樂文化雖然隨著國家城鎮化發展而得到了發展,但仍存在以下問題,阻礙了其進一步發展。(1)專業程度不高。大部分社區居民參與文娛活動是為了自娛自樂,因此,一向對于音樂審美、創作表演等、無更高、更專業的要求。但實際上,更為專業的活動和學習才能讓群眾更為深入地投入,活動水平不夠專業或是缺少專業人員的指導,使得活動質量受限,受眾范圍和其自身吸引力也受限。通過提高活動的專業水平,參與者能不斷地自我提高和進步,提升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和品位,用更為優秀、深刻的音樂作品陶冶情操、排除雜念、凈化心靈。(2)活動方式較單一。當前,大部分社區音樂活動形式單一,局限于如合唱、器樂等傳統的音樂形式。(3)缺少音樂教育。盡管社區音樂活動是主流的社區文化活動,但多數社區居民僅是帶著休閑娛樂或打發時間的心態參與。參與人員的音樂素養欠缺,限制了團體建設水平和活動質量,阻礙了社區文化活動品質的提高。
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要求高校注重與社會的聯系,以更好地服務社會、社區為目標,建立良性互動。因此,地方高校本身就具有服務于社會文化建設的責任,高校音樂院系自然也應當為優化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出力。高校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除了能提供如場地、設備、資料等物質資源外,更重要的是還能提供大量人力資源,如音樂專業教師、肢體表達教師等。上述資源均是社區音樂文化建設所欠缺的資源。地方高校本身存在于社區之中,雖不同于社區其他區域,在文化上具有相對獨立性,但也并非一座封閉式孤島,高校的文化氛圍會和社區文化互相影響。因此高校作為教育資源的集中掌握者,應當主動向社區提供資源援助,共同促進社區音樂文化建設。這一方面充分體現了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另一方面高校與社會建立了良性互動,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發展。
國際教育委員會積極倡導終身教育,通過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提高個人生活質量。高校向社區提供物質和人力教育資源,亦是通過向社會提供學習機會,將教育引向社會基層,貫徹為社會服務的理念,推動社區文化發展。高校在積極深入社會和社區的過程中,并不僅僅是單向的輸出資源。高校會因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獲得社會認可,獲得更多合作項目,吸引人才。同時,社區能與其合作,為高校教育提供更多社會實踐機會,讓高校能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培養出綜合素質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培育出的優秀人才投入社會建設,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反過來為高校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和資金投入,開啟高校與社會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為促進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對地方高校豐富的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高校向社會開放音樂教育資源
許多社區并沒有足夠的資金建造專門的文化活動場地,通常是社區居民自發組織小規模的社區音樂活動,不僅缺乏場地、設備等物質資源,也缺乏專業指導人員。高校相對于社區具有較為完善的文化建設項目,通常擁有各類場所和配套設施,同時具有專業課程和師資力量等資源。雙方可以建立合作,如校方收取少量租金和維護費,提供文化活動場地、表演場地、燈光音響等,社區可以邀請音樂專業學生、表演人員等開設專題講座或進行培訓活動,向群眾科普樂理知識,教授基本課程(舞蹈、合唱、器樂等)等。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經濟水平不夠高的小城市,高校向社會開放音樂教育資源對于其文化建設意義更為重大。高校提供的音樂教育資源能夠使社區活動多元化,激發居民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對居民進行音樂教育和專業指導,能夠提高其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和品位,提升社區文化活動的質量。群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而反過來為高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2.建立藝術與教育實踐基地
盡管高校教育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力求通過科學合理的培養計劃培育出綜合能力強的人才,但在實踐訓練方面,高校大多無法提供切實有效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藝術類實踐多為校內音樂會,在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表演面前單純進行演奏表演,對學生能力的鍛煉并不強。建立藝術與教育實踐基地,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進行長期的、綜合性強的實踐鍛煉。相較校內實踐活動,這類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相對陌生的環境里安排協調復雜的流程,更能鍛煉其對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另外,藝術實踐基地開展文化活動和表演的對外收費相對低廉,更能被群眾所接受而前去參加,為社區居民帶來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和音樂形式,讓群眾受到高雅藝術的熏陶,潛移默化中提高其音樂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
1.高校與社區建立合作部門
雙方互動發展需要先建立一個合作機構,對高校和社區之間的合作進行組織溝通。無論高校還是社區,都是要管理許多復雜事宜的機構和組織。要想做到有效溝通合作、推動互動發展,一個專門負責對雙方合作進行管理的部門必不可少。該部門主要進行合作方案制定、活動安排確定、聯絡雙方等工作,凡涉及高校與社區的活動,全部交由該部門進行管理安排。例如社區欲邀請高校音樂專業人員對社區合唱團進行培訓,社區部門制定活動計劃后與高校接洽溝通,確定細節,隨后高校部門聯系指導教師并委派前去,再由社區部門人員監督本次活動進行情況,向高校方提供反饋意見。只有通過明確有序的管理,雙方合作才能持久穩定,實現共同發展。
2.開展多種形式互動
高校音樂教育資源要服務于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可以采取多種互動形式。如上文建立合作部門,可以通過音樂專業人員互動。該種互動形式表面來看是高校向社區提供人力教育資源,但同時其為音樂院系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和更為廣闊的實踐平臺,能夠讓學生對自我的知識技能進行全面、綜合的檢驗,還能讓其走近社會,了解大眾需求和審美水平。
除人員互動外,由于大多社區缺乏合適的開展音樂活動的場所和音響燈光設備,雙方還可以通過音樂場所和設施互動。高校收取少量維護費用和押金,為社區提供適合開展社區音樂活動的場所。
最后還可以通過舉辦專場演出、聯合演出等形式,進行音樂活動互動。舉辦豐富多樣的音樂活動有助于促進社區音樂文化的發展,提高社區居民文化生活品質;高校音樂院系學生和相關社團也能借助演出活動獲得鍛煉,獲得更多實踐經驗。更甚者,如果雙方長期開展高質量、具有特色的合作演出,可以將其作為定期項目,不斷融入當地特色藝術和高校文化,吸引周邊高校及社區加入,逐漸發展為高校與社區互動發展音樂文化的代表性標志。
盡管社區音樂文化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而快速發展,但我們仍不應忽視其發展現狀中存在專業程度低、音樂教育不足、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隨著時代背景變化,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其擁有的大量音樂教育資源長期以來僅用于學生教育,沒能充分利用于社會并推動互動發展,實為一大損失。因此,高校與社區應建立良性互動,在建立管理雙方合作一切事宜的部門后,高校向社區提供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社區向高校提供大量社會實踐機會,通過多種形式互動,充分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化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實現雙方共同發展、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