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阿克蘇 843000)
高職院校探析鋼琴教學優化模式具有如下意義:第一,貫徹立德樹人。在教育學生掌握鋼琴知識技能基礎上,助力學生從價值觀念、思想態度、行為習慣、能力素養角度出發全面發展;第二,調配育人資源。根據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成長針對性需求利用有關資源打造人性化育人方案,消除鋼琴教學阻力。第三,有利于加強師資力量,教師在優化鋼琴教學模式時可總結育人經驗,探尋育人新思想、新手段,在此基礎上加強教研,推動高職院校鋼琴教育活動良性發展。基于此,為提高高職院校鋼琴教學質量,探析鋼琴教學優化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在高職院校鋼琴教學活動中,教師會發現,部分學生學習得心應手,練習積極主動;還有一部分學生學習較為吃力,甚至連基本的指法都不會,無法在鋼琴學習中提起興趣。學生學習基礎各異,客觀上加大了育人難度,稍不注意將出現鋼琴教學兩極分化現象,加劇教學優化壓力。
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在漫長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極具個性化的鋼琴教學指導體系,這對于教師來講,既是優勢又是劣勢,主要源于模式化教法可提高鋼琴教學效率,形成高職院校鋼琴教學風格,繼而突出育人特色;同時,教師教學優化意識薄弱,看不到自己鋼琴教學中的不足,在育人過程中盲目自信,阻滯高職院校鋼琴教學優化發展。
高職鋼琴教學優化除需教師付出努力外,還需學生參與、管理支持、硬件條件投入,僅憑教師力量顯然無法提高高職院校鋼琴教學優化質量。然而,當前,有些高職院校專注挖掘專業技能型優質人才培育潛力,在“校政企合作”育人領域投入較多,出現鋼琴教學設備陳舊、落后現象,不利于鋼琴教學優化。
有些高職院校受教育管理思想、教學資源、教師能力等因素影響,存在鋼琴教學手段欠佳問題,無法在高職學生全面發展中發揮作用,不利于高職鋼琴教育資源的科學配置及充分利用,影響高職院校鋼琴教學活動優化成效。[1]
不同高職院校學情存在差別,為保障鋼琴教學具有感染力、共鳴性、獲得感,高職院校鋼琴教師需了解學情,探究學生學琴背景,在此基礎上針對教案予以改進,通過教案優化,保障鋼琴教學貼近學生,從宏觀出發把控高職院校鋼琴教學優化方向,為提高高職院校鋼琴教學優化有效性奠定基礎。
一方面,高職院校管理人員需重視鋼琴教學,積極鼓勵、引領、敦促鋼琴教師展開教學優化活動,奠定高職院校鋼琴教學改革思想基調;另一方面,鋼琴課教師需改進育人觀念,端正教學優化態度,針對鋼琴教學局勢加強研判,繼而在校方引領下找到鋼琴教學優化要點,為打造新時代高職院校鋼琴教學優化體系給予支持。[2]
為避免高職院校鋼琴教學優化淪為空想,高職院校需為教師展開鋼琴教學改革創新實踐工作提供保障與支持,旨在驅動高職院校鋼琴教學模式與時俱進,為助推鋼琴教學活動合理展開創造有利條件。
教學方法變革是鋼琴教學體系深入優化的重要一環,是鋼琴教學資源流通的載體,亦是先進鋼琴教育理念的具象再現。為此,高職院校需立足鋼琴教學領域加強教法變革,積極探索鋼琴教學實踐新出路。
打造貼近學生的教程是拉近學生與鋼琴知識技能距離,點燃學生鋼琴學習訓練熱情,健全教育反饋機制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情在“以人為本”原則引領下創編富有補充性、生本性的“校本”課程,主要目的是解決學生鋼琴學習起步不同現實性教育難題。以“鋼琴指法訓練”為例,針對無鋼琴學習經驗學生群體來講,需創編具有視頻講解、動圖演示、基礎性較強的訓練教程,同時延長鋼琴指法基礎訓練周期,旨在為學生系統學習鋼琴知識技能奠定基礎;針對有一定鋼琴學習基礎學生來講,教師需創編理論性較強、有一定難度的訓練課程,將拔高學生鋼琴演奏綜合素養視為訓練目標,使學生在高職院校鋼琴學習中能力有質的飛躍。[3]
在鋼琴教學實踐背景下,不斷有先進教育資源涌入,在彌補鋼琴教育缺陷的同時亦對固有教學模式帶來沖擊,為將“沖擊”轉化為“機遇”,教師需從主觀接納新型教學資源,探尋教學資源融入及利用出路,使高職院校鋼琴教學實現優化發展目標。例如,在信息化時代,鋼琴教學APP不斷增多,如“愛學鋼琴”等,相較于傳統課上鋼琴教學模式,對IT技術及數字資源較為依賴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強調深入淺出、個性高效、靈活多變、趣味引導,通過獨創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掌握鋼琴知識。教師將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整合在一起,既能發揮APP鋼琴教學軟件內容豐富、形式多變優勢,又能強調鋼琴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為學生學習、掌握、應用鋼琴理論知識鋪平育人道路,使高職院校鋼琴教學優化質量得以提高。
有些教師鋼琴教學優化思路較窄,教研范圍較小,不利于鋼琴教育活動科學發展。這就需要教師有效擴展鋼琴教學優化領域,建立立體化、多元化鋼琴教學體系。例如,教師可依據學情幫助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鋼琴常規化練習計劃,從定性、定量視角出發優化鋼琴訓練內容,使之具有應用價值,能夠作為課上鋼琴教學有力補充。學生還可在課上提出日常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優化師生互動模式,擴展鋼琴課理論教學領域,助力學生夯實鋼琴學習基礎,在溫故知新基礎上不斷提升個人鋼琴演奏綜合素養。為使鋼琴常規化生本性練習計劃更為合理,教師需將教學評價引入該計劃內,引領學生根據評價結論優化練習內容、方法、節律等細節,使鋼琴教學練習指導效果更優。[4]
首先,在開展鋼琴教學活動前組織學生群體進行能力測試,建立鋼琴教學檔案,錄入學生測試結果,為教師掌控學情,調整鋼琴教學深度、廣度提供依據,確保鋼琴教學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講行得通、聽得懂、學得會;其次,疏通學生鋼琴學習反饋渠道,及時了解學生心理、思想、能力方面的動態,為教師疏解學生鋼琴學習訓練心理壓力,端正鋼琴學習思想態度,循序漸進強化鋼琴核心素養奠定基礎;最后,學生應參與鋼琴教學成績考核,對教師鋼琴教學過程中的表現打分,同時,匿名提出教學建議,繼而在高職院校鋼琴課程開發、教法變革、條件保障中發揮學生作用,體現高職院校鋼琴教學特色,使之教學模式得以持續優化。
首先,教師需制定周期性鋼琴教學優化計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良該計劃,使教學模式能夠貼合學情、貼合實際;其次,高職院校需為教師鋼琴教學模式優化提供保障,例如加強硬件投入,建立鋼琴練習室,完善信息系統,創建多媒體班級,建立數據池,統籌新時代鋼琴教學優化變革資源,為“校本”鋼琴課程開發提供條件,為教師提供制度保障,通過教學優化管理制度的推行,營造穩定、公開、公正教學優化氛圍,為教學優化成果評價真實有效給予支持,繼而為深入優化鋼琴教學模式提供保障;最后,組織教師學習深造,使之鋼琴演奏技能不斷強化,有能力迎接新時代高職鋼琴教學改革挑戰,在鋼琴教學模式優化過程中融入新資源、新理念、新手段,賦予教師教學優化意識發展性,為高職院校完成鋼琴教學優化任務提供師資保障。
良好的鋼琴教學手段是解決育人難題的“利器”,亦可體現教師鋼琴教學實力。例如,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講解鋼琴演奏理論知識前組織學生觀看視頻片段,使學生對鋼琴演奏形式率先有所了解,在腦海中初步形成鋼琴技法記憶,而后引領學生剖析該視頻,通過反復觀看、暫停、截圖放大等方式使學生能夠掌握鋼琴演奏方法,將有關技巧與鋼琴理論知識聯系在一起,加之教師課后指導練習,達到“理實一體”鋼琴教學目的。再如,為助力學生充分運用碎片時間,養成鋼琴自學、思考、探究習慣,在常規化訓練中提升演奏能力。教師可在分層教學模式指引下創編“微課”,在1~8min內增強知識濃度,助力學生記憶鋼琴理論內容,彌補課上學習缺陷,檢驗學習成果,鉆研演奏技法。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定期上傳鋼琴演奏練習視頻片段,對學生練習表現加以點評,幫助學生改進自主練習方案,打破課上、課下鋼琴教學壁壘,使鋼琴教學模式隨之優化。[5]
綜上所述,為使高職院校鋼琴教學模式得以優化,教師需尊重學生學習基礎性差異,從增強教育共鳴角度出發優化鋼琴教學模式,看清高職院校鋼琴教學形勢,樹立教學優化意識,提供教學優化保障,在此基礎上深入優化鋼琴教學手段,使學生可以參與到鋼琴教學優化活動中,不斷提升其鋼琴綜合素養,繼而助推高職院校鋼琴教學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