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彬 楊博華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自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國門以來,清朝末年的中國一直處于內憂外患的狀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要推翻清朝統治,外又受到中法、甲午等多次慘烈的侵略戰爭,就這樣一點一點失去了主權,支離破碎。面對如此境況,有識之士意識到如果不圖新求變,很可能會亡國滅種,他們倡導向西方學習,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
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國門之后,西方的文化也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傳入中國。在傳播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外國的傳教士,他們在中國各地建立教堂并開辦教會學校,如澳門的馬里遜學堂、香港的英華書院以及山東文會館等。這些教會學校的辦學雖然程度較有深有淺,但一般都設有數學、天文、地理等課程。
受這些教會學校的影響,1862年,洋務派代表人物恭親王奕訴等在北京開設了同文館。最初開設的課程只有英文,由英國傳教士擔任教學,后來增設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設算學館,教授天文、算學,1902年并入京師大學堂,改名京師譯學館。在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共舉辦了這類學堂二十余所,以培養外語人才、軍事人才和技術人才。這些學堂的建立不僅為新式學堂的普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為后來京師大學堂的分科教育積累了經驗。
1.樂歌的出現
學堂數量增多,學堂所教授的科目也越來越多種多樣,從軍事到數學再到工業、醫學,等等,樂歌課也開始出現。樂歌課最早是在外國傳教士所創辦的教會學校中出現的,在這些教會學校中,有的教授樂器,有的教授唱歌,在這樣的過程中,西洋鋼琴、弦樂、聲樂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1884年5月,潘衍桐在其上書的《奏請開藝學科折》中提道:“大抵機器船政等局與書院義學同……為今之計,莫如仿照翻譯例,別開一藝學科……若考算學輿圖者,宜與考文藝相同,更不慮其滋事矣。”[1]后來,除教會學校外,中國人開辦的學堂中也開設了樂歌課。如“三江師范學堂”(張之洞創辦)中就有日本教習開設的音樂課;“經正女塾”(經元善創辦)當中也有“琴科”這一課程;“愛國女學”(蔡元培創辦)中也正式開設了唱歌一課。
2.學堂樂歌在學制上的確立
1898年,康有為在奏呈光緒帝的《請開學校折》中說:“請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乞下明詔,遍令省府縣鄉興學。”[2]他倡導廢科舉,辦新學。在康有為等人主導的維新運動中,清政府被迫接受了維新派的一些主張。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該年為壬寅年,故又稱“壬寅學制”),這其中將教育分為了初、中、高三個階段。它是我國第一個正式頒布的學制,但是,由于該學制制定倉促,加上當時清政府內部的權力斗爭,未能付諸實行,而且其中也未曾提及音樂相關的事宜。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該年為癸卯年,故又稱“癸卯學制”)才是第一個在國內實行的系統學制。在這一學制當中才提及了開設樂歌課的規定,這也是“學堂樂歌”這一詞的最早出處。雖然該學制對于壬寅學制而言已經更加全面,更加系統,但是,癸卯學制當中不準設立女子學堂,女子無法獲得教育。1907年3月8日,清政府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首次準許單獨開設女子學堂,分為初、高兩個等級,學習年限為4年,并將“音樂”列為了女子小學堂的隨意科。同日,清政府還頒布了《女子師范學堂章程》,修業四年,是女子教育的最高學府。“音樂”一科列為女子師范學堂必修課程。1909年,清學部在《奏請變通初等小學堂章程折》明確設立樂歌課。[3]學部在《奏變通中學堂課程分為文科實科折》的文科以及實科的授課表當中均設有樂歌,并將其列為隨意科,要求“于一星期內酌加一二小時教之”[4]。直至此時,學堂樂歌這門課程在學制上的地位才算得上完全確立了。
20世紀初的中國,仍然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所以,不論是報紙刊物上的文字宣傳,還是以樂歌作為另一種宣傳手段,它們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宣揚“愛國”這個主題來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但學堂樂歌作為一個“新事物”,它不可能一瞬間就被人接受,而且學堂樂歌具體如何實施,也還處在探索階段。首先,在中國的歷史上,音樂自古以來都沒有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出現過,更不可能作為課程出現在私塾當中,所以民眾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其次,學堂樂歌雖然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也必須是要實施的,但是,要開一門新的課程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持,資金、師資以及教材都是必需要素。在這些必須要素中,老師和教材是最迫在眉睫的。由于中國疆域遼闊,全國上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以點帶面、自上而下,從經濟發達的城市開始,并且首先在高等師范中開課。這些高等師范的教師大多聘請的是從國外回來“海歸”,還有一些外國教習。之所以選擇從高等師范開始,是因為師范的教育水平相對高,而且學制相對來說短一些,學生在畢業后就可以上崗,以填補各地學校的教師空缺。教材大多數也由當時從海外歸來的華人編寫,內容多為愛國歌曲。到了1907年,學堂樂歌在高等學府基本普及。同年,清政府頒布了《女子學堂章程》,準許女子入學,并將樂歌課作為女子小學堂的隨意科以及師范學院的必修課,樂歌課就這樣一點點在全國慢慢普及開來。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學堂樂歌也迎來了發展的上升期。隨著民主的觀念漸入人心,人民群眾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而且當時學堂樂歌已經在全國范圍基本普及,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廣。
對于當時的學堂樂歌而言,大多是依曲填詞,并且多用國外曲調,要通過歌曲來宣傳愛國思想,歌詞是重中之重。1915年,從陳獨秀所創立《新青年》開始,民主、科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大地上廣泛傳播開來。新的思想同時帶來了新的文體。即五四時期興起的白話文運動。而傳播白話文最好的方式莫過于歌唱。所以,“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的目的與學堂樂歌的目的恰好是一致的。從民國到五四時期,白話文的出現為樂歌的傳播增添了新的動力,歌詞通俗易懂,才能深入人心。這一時期,學堂樂歌的內容也更加豐富,通過歌曲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五四”運動所宣傳的新思想。比如由徐志摩先生作詞、趙元任先生作曲的《海韻》,就是對“五四”新青年突破封建禮教、追求愛情的贊頌。
“五四”運動時期可以說是學堂樂歌發展的鼎盛時期。“五四”運動的主線集中在教育以及文學改革方面,同時呼吁人民群眾關注人人平等、民主博愛,既是對封建禮教的反對,也是對男尊女卑這一類封建社會殘余思想的抨擊;同時,強調平民教育,出現了陶行知等教育大家。學堂樂歌在這個過程中也被當做很好的宣傳工具,不斷擴大其影響,如陶行知提倡的《手腦并用歌》等。[5]真正的近現代教育思想隨著學堂樂歌的不斷唱響而普及,學堂樂歌在民主思想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宣傳新思想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學堂樂歌在開始時是對國外音樂文化知識的學習,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表現。通過朗朗上口的樂歌宣傳愛國思想,培育充滿歌聲的校園文化,并以此強化我們的民族凝聚力,鍛煉人的體魄。然而,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保持盛久不衰,學堂樂歌也是如此,在推行十幾年以后,樂歌基本普及,再加上專業音樂院校的建立,使得學堂樂歌漸漸衰退。
1927年11月27日,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第一所專業音樂院校在上海成立了,這就是在蕭友梅主持下創立的上海國立音專。這所學院學習了德國的音樂教育體系,院系上設有聲樂系、民樂系、管弦系、鋼琴系、作曲系,為中國專業音樂教育奠定了基礎。在上海國立音專里,學生們所要學習的不再僅限于中國傳統的音樂教育,他們更多的是學習世界上頂尖的音樂,學習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印象主義音樂等更專業、更系統的音樂。相較學堂樂歌而言,這種模式更加系統化、專業化,并且更加全面學習西方的音樂文化,不再僅僅局限于唱歌、填詞,而且包括了器樂、表演、作曲等更加專業化的層面。
與此同時,大批留學生回國,接受過專業音樂教育的他們,對于“依曲填詞”的學堂樂歌頗有微詞。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學堂樂歌的衰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接受過國外專業音樂教育的留學生們諷刺這樣的學堂樂歌為“赤膊歌曲”,提高樂歌水平已是大勢所趨。人們越來越青睞藝術歌曲這種高水平的創作歌曲,如趙元任先生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以及黃自先生的《玫瑰三愿》《思鄉》等歌曲,都是由作曲者自己作曲并配以伴奏,歌曲的專業水平不言而喻。隨著時代不斷進步發展,藝術歌曲、兒童歌曲甚至電影音樂的出現,使學堂樂歌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