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婕 (長沙師范學院)
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孕育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民族文化,它深刻反映出各民族、各地區政治、經濟、民情以及人民群眾審美習慣的真實風貌。湖南民歌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支,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豐富多彩的風格、鮮明濃郁的特點體現著湖湘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是我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資源。然而,隨著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革加快,湖南民歌正與其他形式的傳統文化一樣,面臨著文化生成土壤日漸消失、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傳承人群后繼乏力以及民眾保護意識淡薄等突出問題。
湖南民歌蘊涵豐富,從廣義來看,是自古以來生息在湖南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創作形成并口傳心授,流傳于民間的各種歌曲形式。從舜帝時期的《南風歌》,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到南北朝時期的西曲和唐宋時期的竹枝歌,再到明清時期的湖湘民間小調,湖南民歌可謂源遠流長,長盛不衰,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來經不斷積累、沉淀、篩選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體驗和藝術表現手法的結晶。
一般來說,湖南民歌依照歌詞內容,可以分為勞動類、生活類、愛情類、傳說故事類等;依據產生年代,可以分為傳統民歌、革命歷史民歌、新民歌等;根據流行地區,可以分為漢族民歌、瑤族民歌、苗族民歌等。而從民歌的體裁類型上,湖湘民歌基本可以分為號子(搬運號子、船工號子、作坊號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和小調(包括謠曲、時調、風俗儀式歌曲等)三大類。這些民歌在世世代代的傳播過程中,經過了無數人的即興加工、改編和創新,其中既有強烈穩固的原生態特質,反映出生長于斯的人民的質樸情感和生命智慧,又有著因應社會時代變遷之流動性、發展性、變異性等衍生特質。正是在這些多元文化因子的持續互動合力作用下,盛行于湖湘大地的民間歌曲才種類繁多并獨具特色。
新中國成立后,湖南涌現出了李谷一、何紀光、張也、宋祖英、雷佳、王麗達等一大批優秀的歌唱家,其演唱風格集民族特色、藝術韻味與科學方法于一體,將《瀏陽河》、《劉海砍樵》、《洞庭漁米鄉》、《洗菜心》、《思情鬼歌》、《馬桑樹兒搭燈臺》等大批優秀湖南民歌推向了時代的舞臺,成為廣大人民耳熟能詳的藝術精品。這不僅在中國音樂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為中國音樂在世界音樂中取得突出地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湖南民歌是湖湘文化與精神的代表,它們深深植根于民間土壤之中,無論是表演的語言、音樂形式,還是演出的場所和習俗,都承載著大量的湖湘歷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湖南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活化石”。然而,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革,便捷的交通、同化的生活方式和普通話的推廣,使得湖湘民間音樂正與其他形式的傳統文化一樣,面臨著文化生成土壤日漸消失、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傳承人群后繼乏力以及民眾保護意識淡薄等突出問題。舉例來說,如流行于澧水流域的船工勞動號子,是以反映船工們苦難生活和戰天斗地的勞動場面為主題的一種音樂節奏較強的漢族民間歌曲音樂。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化文明的高度發展,澧水流域交通事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汽車、火車運輸取代了澧水流域的水上運輸,船民改行另謀生路,船工拉纖已成陳跡。老一輩的船工也因年事已高,相繼離世,在此情形下,曾經名揚中外的澧水船工號子正瀕臨著失傳的危險。
在我國,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用便攜終端接入各類在線音樂平臺獲取音樂信息資源已成為了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從易觀國際2017年11月發布的《中國數字音樂用戶行為洞察白皮書2017》來看,我國移動音樂用戶規模在5億左右,日活躍用戶1億。同時,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新媒體和歌唱類真人秀的推動下,充滿人文關懷和反映淳樸生活的民謠風格,成為人們在現代生活壓力下追求心靈寧靜和放松的自然選擇。趙雷、好妹妹樂隊、陳粒等民謠音樂人在主流音樂平臺的粉絲關注度持續升溫,廣受文藝青年歡迎。在此時代背景下,構建基于在線音樂平臺的湖南民歌基因庫,不僅能夠為民間音樂作品傳播與發展提供全新通道,提升全民對湖南民歌文化的認知,帶動音樂文化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更有利于為湖南民歌的生存發展培育良性的受眾環境,有效解決當前民間音樂保護面臨的系列問題,進而推動我國民間音樂保護由傳統向現代、由小眾向大眾、由區域向全球轉型,實現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繁榮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基于互聯網在線音樂平臺的“4C”協同理論,立足于打通“互聯網+湖南民歌”產業價值鏈,以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和閉環,創新民間音樂傳承發展的內生動力機制。具體來說,“4C”協同主要指Copyright(內容版權)、Configuration(產品形態)、Channel(渠道運營)、Creativity(創作指引)四大關鍵要素的協同運營,四者既彼此獨立、協同發展,又相互依賴、有機統一。
(1)Copyright(內容版權):指廣泛收集經典民歌作品,數字化還原后,進行“數字+紙質”全版權登記與經營,納入湖南民歌基因庫;
(2)Configuration(產品形態):指通過數字音樂、無損音樂、彩鈴、振鈴、MV、現場演出和衍生品等富媒體形態對經典民歌作品進行全方位傳播,滿足不同用戶的欣賞習慣;
(3)Channel(渠道運營):指通過線上客戶端、PC端、WAP端、IVR語音門戶及彩鈴門戶等渠道,線下民歌音樂節、音樂現場演出等活動推廣,擴大湖南民歌曝光量和收聽量;
(4)Creativity(創作指引):指運用大數據挖掘開展用戶音樂行為、欣賞偏好及地理屬性等信息的綜合分析,及時調整、優化創作行為,指引創作者創作出符合時代潮流和大眾喜好的新民歌作品。
選擇具有傳播受眾面廣、平臺經濟性強及運營商資源優勢的某在線音樂平臺為實踐平臺,打通湖南民歌創作、錄制、發行、傳播到版權交易的全產業價值鏈,構建湖南民歌基因庫,并通過不斷充實和豐富基因庫內容,建立一筆寶貴的音樂文化財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
一是經典作品收集。聯合當地宣傳部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館,組織形成專家評審組,由專家評審組負責擬定評選標準,并通過海選、版權收集、經典作品數字還原等方式尋找和收集湖南民歌的曲譜、音像資料等作品;二是作品錄制與還原。在線音樂平臺提供專業錄音棚,錄音師、配套錄音器材、后期制作等全流程配套資源,開展內容錄制,并通過數字存儲、數字傳播、VR虛擬現實等新媒體技術,將這些作品重現和還原,構建基于互聯網在線音樂平臺的湖南民歌基因庫,形成不斷充實和豐富基因庫內容。三是版權登記。內容錄制成品后,進行“數字+紙質”版權登記整理,規范版權管理機制,并為該項目開辟音樂版權登記綠色通道,提升版權管理效率。
通過在線音樂平臺的數字音樂全產品打造能力,將經典湖南民歌以互聯網富媒體形態進行全方位展現和傳播,具體包括六大類產品形態:
一是在線音樂產品,包括數字音樂專輯、無損音樂、高清音樂、標清音樂等產品;二是無線音樂產品,包括彩鈴、振鈴、彩鈴盒等產品;三是視頻音樂產品,包括歌曲MV、現場演出直播、音樂短視頻等產品;四是創新音樂產品,如視頻彩鈴、二次元音樂、VR還原音樂等創新型產品形態;五是實體音樂產品,精選部分經典歌曲制作實體唱片、CD等以活動形式進行推廣發行;六是音樂衍生品,沉淀湖南民歌豐富的歷史、音樂、文化基因,以創意設計,打造音樂文化衍生品,實現湖南民歌音樂文化基因的實體化、創意化展現,滿足不同用戶的欣賞習慣和文化需求,并通過全產品形態的民歌傳播與推廣,最大限度地提升對各類受眾群體的覆蓋率。
一方面通過在線音樂平臺開展湖湘民歌大賽,選拔獨立民間音樂人,簽約成為合作音樂人,由音樂平臺為其提供各項優質資源,扶持民歌傳承人的音樂發展和創新。另一方面針對已簽約的音樂人,開辟內容上線綠色通道,并制作成全套產品,進行推廣。
運用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開展用戶音樂行為、聽歌習慣、欣賞偏好及地理位置屬性等信息的綜合分析,全視角總結分析新時代湖南民歌創作發展方向,及時調整、優化創作行為,指引創作者創作出符合時代潮流和大眾喜好的新民歌作品。
線上整合運營商推廣資源,在音樂APP、WWW、WAP、IVR、彩鈴門戶等全渠道運營,進行重點宣傳,凸顯民間音樂特色。一是打造數字音樂民歌專欄。以期刊形式連載運營,按月更新。內容包括:知名藝人/原創音樂人等專訪、特色民歌作品賞析+互動點評、各地經典民歌及風土人情介紹;二是打造最具特色的民族音視專區。構建獨家民歌+獨家視頻的聯動運營專區,內容主要包括:獨家視頻展播(征歌展演)、特色熱門歌曲MV推薦及地方音樂節直播等;三是打造最具多元化的湖湘民歌單。以歌單形式開展運營,便于用戶的直觀體驗,內容主要包括:節日歌單、各地民歌經典歌單、各類型經典民歌單、旅游景點相關歌單等;四是打造特色榜單。結合歌曲銷量進行排名,按月更新,內容主要包括:熱門歌曲重點推薦、點評文案整合包裝及年度盤點等。
線下以活動帶動歌曲推廣。深入湖南民歌重要發源地,發掘采集當地最有特色的音樂表演,并通過舉辦民歌音樂節、校園民歌藝術展演、音樂現場演出等方式,多元化推廣優秀湖南民歌。提升湖南民歌的曝光量和收聽量。
總之,在當前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文化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快的時代背景下,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和強烈,而借助互聯網數字媒體技術,構建基于在線音樂平臺的湖南民歌基因庫來展示、傳播、弘揚湖南民歌,能夠提升全民對優秀湖湘民間音樂文化的認知,既可以有效解決當前民間音樂保護面臨的系列問題,為我國民間音樂的傳承路徑在形式選擇與內容拓展上提供參考,又能充分提高湖湘兒女的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同時,見微知著,以湖南民歌基因庫為模版,也可以為其他民間音樂文化同樣豐富、燦爛的地區提供很好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