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洋 (西北師范大學)
從安史之亂至五代十國時期,唐代教坊、梨園支離破碎,大量樂工逃往民間。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為了加強統治,施行“以兵立國”的軍事策略,國家定期撥給士兵銀兩,由于大量招兵,必須減輕其他開支,于是宮廷樂者被大批裁員,紛紛走向市井。宮廷音樂家為了生存,將宮廷音樂與民間俗樂相融合,創新了許多藝術表演形式與風格,深得百姓喜歡。他們自己也從中找到了社會價值,為百姓表演技藝,大型音樂表演已不再單獨為上層階級服務,走向大眾,使音樂文化豐富多彩,增加娛樂性。同時,由于長期的戰亂,百姓不得安寧,市民音樂更多表現了中下層階級的情感,多反映當時所出現的社會問題。
公元1127年,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由汴京轉到臨安。在大量北方移民南遷過程中,南北文化交流碰撞,北方民間音樂與南方民間音樂相互借鑒融合,出現了新的音樂——雜劇。在北宋時期,宋雜劇主要繼承了唐代歌舞戲、參軍戲等表演形式,在瓦子勾欄中演繹時,加入了劇本,更加通俗化。南宋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南移,雜劇吸收了大量的大曲、諸宮調、滑稽戲等民間說唱技藝,逐漸稱為“南戲”,也叫“永嘉雜劇”或“溫州雜劇”。
無論是北宋初建的宮廷藝人奔向民間,還是南宋政權南移,在經歷統一與動蕩后,宋代音樂文化更偏向于世俗。
宋代注重農業發展,施行勞動人民可以租地自己耕種,脫離地主與農民的階級關系,提高農產品商品化。宋代城市到處都有商鋪,手工業迅速發展。紡織業、制瓷業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推動對外貿易,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了紙幣“交子”。城市人口增加,百姓物質生活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隨著市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北宋出現了“瓦子勾欄”。“瓦子勾欄”成為民間藝人或宮廷音樂者在舞臺表演,市井百姓前往欣賞的場所。由于城市經濟的繁榮,大量人口流入,市民階層逐漸擴大,民間音樂迅速發展起來,觀眾不再僅限于達官貴人,更多的是街頭百姓。所以,宋代的藝人們為了適應市民階層的品味,歌舞大曲等來自宮廷的音樂已失去重要地位。百姓們更多喜歡叫聲、唱賺、舞旋、舞劍、鼓子詞、諸宮調等表演形式。
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城市格局的形成,隨著商業資本的興起及士庶階層的壯大,市民文化達到高峰。陳寅恪先生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代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王朝。”①宋代市民文化的崛起,反映了市民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恰恰證實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文化藝術領域的滲透。市民文化突飛猛進的發展,使文人雅士在意識形態、文學創作題材等方面更貼近市民生活。這一時期,市井音樂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特征:1.藝術形式多樣化:如雜劇、南戲、說唱、歌舞、雜技等種類,豐富多彩。市民音樂繼承了傳統音樂的精華,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不再完全以歌舞音樂為主,改編故事情節使故事情節刺激吸引眼球,表演飽滿。2.大眾參與度高:因為宋代音樂文化是由宮廷走向民間,所以更多的百姓參與到娛樂場所中來,有的宮廷藝人定期到民間瓦舍中表演,與民間藝人相互交流學習。有的瓦子勾欄可以容納上千人,在這種大型場所,各個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匯集于此,大家為了娛樂相遇,一起欣賞藝人們的表演。3.音樂兼容并蓄,宋代音樂文化把各民族各國之間的音樂藝術相融合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比如北方的雜劇與南方戲曲互相借鑒,漢族和少數民族器樂的合奏表演等。
宋代城市空前繁榮,都市中音樂文化興盛,在瓦子勾欄這種環境氛圍影響下,音樂文化的消費行為呈現了大眾性特點。百姓進入瓦舍,就是為了欣賞演出并消費的,他們愿意付費嘉賞演員,不僅是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是消費觀民俗化的體現。在宋代以前,樂人們只能在宮廷大型活動和達官貴人宴會上表演技能并獲得酬金,民間藝人在百姓間表演只是為了自娛自樂,很少獲得金錢報酬。宋代城市工商業的發展,百姓需要精神文化的熏陶,對瓦子勾欄中的民俗音樂非常感興趣,愿意通過消費去娛樂。瓦子勾欄如同今天我們的明星演唱會或是專場音樂會一樣,大眾通過消費前往音樂廳去欣賞音樂,音樂家也因此可以得到相應的酬勞。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卷中記載“街南近北側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納千人。”②在宋代瓦子勾欄幾乎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客人,每個樂棚都有不同的名稱,也是因為每個瓦舍中有他們的“明星”代表。
市民階層消費觀念的轉變,使音樂人實現了自我價值,他們更愿意為大眾服務,去編創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秦漢至隋唐時期,宮廷音樂家,地位極低,雖然唐朝是中國宮廷燕樂最輝煌的時期,但大多數宮廷藝人依然得不到官員的尊重。黃現璠在《唐代社會概略》③中指出從法律角度來看,“唐代賤民階級,大體上,可分為官賤民和私賤民二種:而官賤民分為奴婢、官戶、雜戶、工樂及太常音聲人等。私賤民又分為私奴婢、部曲、客女、隱身等。”④從此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宮廷樂工還是民間樂人在唐代音樂盛行時期地位都是卑賤的,更何況唐朝以前。而,《梁溪漫志》記載:“律文有官戶、雜戶、良人之名,今固無此色人,獻議者已不用此律。”⑤宋代的樂人社會地位稍有提高,最起碼律文規定給予他們戶籍。宋代樂人整體俸祿提高,民間藝人在瓦舍表演可以獲得勞動報酬,宮廷樂人的工資也比唐朝時期較高,且宮廷樂人也定期去民間瓦舍演出。他們地位依舊不被達官貴人看得起,所幸物質生活大大提高。樂人們知曉一切都是音樂世俗化,得到百姓的認可自己的生活不用愁,于是創新發展了更多世俗化民族民間音樂。
宋代重用文官,對于文人雅士當官犯錯誤采取貶官饒命的政策,軍閥的力量得到削弱,軍隊紀律渙散。宋代統治者崇文尊儒,在政治綱領中沿用儒學思想的精髓。在社會延續前朝戰亂,內憂外患的大背景下,宋代理學觀念深入百姓心,潛移默化的改變人們的思想和人生態度。文人、士大夫的愛國情懷放大,創作了無數篇詞曲,感慨世間萬物。今人將這些文人的詞曲分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兩大類別。他們的詞曲,在宋代市民音樂文化中得到流傳,曲子詞就是很多藝人創曲,將文人的詞進行演唱,得到廣大群眾喜歡。如,柳永的《雨霖鈴》、《蝶戀花》等作品經常被歌唱家演唱。這種通俗易懂,長短句相互參差的音樂風格,加之詞接近百姓生活與百姓內心產生共鳴,很快進入街頭小巷受到眾人喜愛并傳唱。
市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受到文人雅士的影響,瓦舍不限任何群眾,有些百姓會與文人交流溝通,他們對音樂、文學的熱愛在當時達到了高峰。宋代出現了大量有關音樂的樂譜、文獻與書籍。如:姜白石的文章與樂譜樂律、朱長文所撰寫的《琴史》、陳旸編著的《樂書》以及王灼編撰的《碧雞漫志》等。這些著作都體現了當時社會對音樂的熱愛已不局限于宮廷,而是走向民間。更多熱愛音樂,研究音樂的人出現于民間。
綜上所述,在政治上重文輕武,提倡儒學治國理念,這一理念影響宋代音樂文化更多的是感知社會,不再為宮廷服務,更多的是走向百姓世界,與當時社會環境結合創作屬于大眾的音樂;在經濟上,注重農業發展,工商業在手工業的影響下走向高峰,市民階級物質水平提升,對精神世界的需求,促使宋代音樂文化不斷改革創新,為市民階層展演了多種音樂藝術形式,音樂不再局限于歌舞,出現了戲文、說唱等藝術形式;在文化上,宋代不再推崇高官世襲制度,更多的接納寒門弟子通過科舉獲得官位并重用,市民階層物質生活滿足,精神世界有前進的動力,社會一片祥和。音樂文化內容大多數是積極向上,給大眾正能量的作品。
注釋:
①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上稿[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245.
②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74.
③ 黃現璠.唐代社會概略[M].北京商務出版社,2017.
④ 黃現璠.唐代社會概略[M].北京商務出版社,2017:14-17.
⑤ 費袞,駱守中.梁溪漫志[M].三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