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戈非/ 楊延銘 (哈爾濱師范大學)
隨著對音樂教育功能認識的不斷提高,視唱練耳教育訓練的作用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學科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視唱練耳教育訓練領域,也存在著諸如訓練質量不盡如人意等突出的問題。視唱練耳訓練在長期的音樂發展中,根據音樂實踐對聽覺的要求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特定的訓練內容和方法。它與音樂實踐的天然聯系決定了它鮮明的實踐性,因此毫無疑問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應是視唱練耳訓練的一切靈感源泉。
聽覺分析小到認識一個孤立的零件,例如,一個音或一個音程或一個節奏組合,也可以再大一些到一個樂句或一段旋律中所包含的拍子、節奏型、音的流動、旋律手法,以至通過聽覺分析、判斷、鑒別各種現實音響進而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和理解。
在視唱練耳訓練中,聽覺分析有特定的各種專業技能的基本訓練,有將這些專業技能與音樂實踐相結合的應用練習,也包括對音樂作品的剖析和認識。獨立的、專門的技能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也應該是嚴格有序地進行但在一定情況下,必須要與視唱和聽寫有機結合,把那些孤立的、獨立的基礎練習放在音樂中進行檢驗和再認識,然后一步步地將它們與實際音樂作品全面結合起來,分析音樂、認識音樂、感悟音樂。在這些練習的過程中,內心聽覺和音樂記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隨著這些由淺入深、由個體到完整和訓練的逐漸深入及難度加大,內心聽覺和音樂記憶的能力也會隨之增強,并得到不斷的提高。
由于聽覺分析包含的內容太多、太豐富,而且對視唱和聽寫的訓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在訓練安排上要更加細致和有計劃,應該給予全面的重視。
視唱和聽寫的訓練都含有許多綜合性的練習,所以在訓練中必須要與樂理、和聲、聽覺基礎訓練等緊密結合,相互溝通、相輔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視唱是將樂語變為有聲,而聽寫是將有聲的音響變為樂譜,二者相比較,視唱有實物為據,是有形的,而聽寫所聽到的是無形的,有時是難以捉摸的,但卻要把它變為有形的。所以,一般情況下視唱是較容易被接受的。
在視唱練耳課中,聽覺分析有特定的各種專業技能的基本訓練,有將這些專業技能與音樂實踐相結合的應用練習,也包括對音樂作品的剖析和認識。獨立的、專門的技能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也應該是嚴格有序地進行但在一定情況下,必須要與視唱和聽寫有機結合,把那些孤立的、獨立的基礎練習放在音樂中進行檢驗和再認識,然后一步步地將它們與實際音樂作品全面結合起來,分析音樂、認識音樂、感悟音樂。在這些練習的過程中,內心聽覺和音樂記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隨著這些由淺入深、由個體到完整和訓練的逐漸深入及難度加大,內心聽覺和音樂記憶的能力也會隨之增強,并得到不斷的提高。
由于聽覺分析包含的內容太多、太豐富,而且對視唱和聽寫的訓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在訓練安排上要更加細致和有計劃,應該給予全面的重視。
構成音樂的兩大要素一是音高,一是節奏。節奏是旋律的骨干,它將流動的音用節拍、節奏組織起來成為完整的旋律。在視唱練耳課中對節奏的訓練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為此訓練要求表演者建立正確的節奏概念和對節奏的敏銳反應應該與建立音高感、調式感同等重要,也同樣需要長期的積累。所以,對節奏的訓練也應該是由淺入深、有系統、有計劃地持續進行。
節奏有單線條的,也有多層次的,這些大多與音樂結合。節奏訓練需融于視唱和聽寫進程之中。有時為了讓表演者對節奏掌握得更準確、更牢固,也需要進行單純的、獨立的節奏練習來進行配合和補充。節奏是基礎技能訓練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視唱練耳課訓練的始終,在視唱教材的初級階段大多是以調性為序、以節奏為主線編排的。曾經有人提出,節奏應該成為視唱練耳的第四個訓練環節,但是,長久以來并沒有被大多數同行認可。
從訓練內容看,視唱和聽寫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選自各國、各地區的民間音樂或是中外各時期作曲家的作品,而聽覺分析中音樂基礎技能訓練則是將組成音樂的各要素分離出來進行單獨的、個別的練習,以克服和解決在音樂學習和實踐中的一些困難,使學習和藝術實踐能夠順利進行。
這不僅是一種訓練藝術,同時也可以使訓練更加貼近表演者的實際需要。例如:對作曲專業的表演者,我們可以通過這門訓練側重培養和鍛煉表演者敏銳的音樂思維、廣闊而靈敏的思路以及較高的組織概括能力,重視將他們所學的理論知識和聽覺實踐結合起來,要求他們通過視唱和聽寫豐富的學習內容比其他專業表演者在頭腦中儲存更多的旋律素材、節奏素材和對和聲與復調的內心感受等;對演奏專業的表演者則應側重培養他們對音樂靈敏的感覺、快速的反應、嚴格準確的音高感、和聲感、節奏感以及較強的音樂記憶能力等;對聲樂專業的表演者,應在以發展聽覺為中心的前提下,加強和提高他們的視唱能力和音樂的表現能力等;對師范專業的表演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則應強調打好基本功、明確各項學習的目的和各種學習內容的相應方法,因為這些是他們以后進行訓練工作的基礎和本錢,現在打好了基礎,以后自己能力的提高就有了保證。
“旋律聽寫”,是一項培養音高感、節奏感、調性感、結構感、讀譜、寫譜及音樂記憶力等多項音樂感知力的訓練。傳統的旋律聽寫訓練方法是把刺激一一反應作為音樂感知行為的基本單位,訓練計劃就是如何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表演者特定的反應;當分析了表演者的反應之后,再設計特定的刺激以達到強化的目的。這樣,練習和習慣的形成成了訓練的同義詞,需要編創適合表演者程度的旋律,彈奏3~5遍后請表演者背唱或默寫出我們所彈奏的旋律。如果彈奏5遍以上,表演者還不能正確記憶或背唱旋律,說明這樣的刺激難度太高產生不能形成特定的反應,是不合適的;如果彈奏2遍以下,表演者就能正確背唱旋律,說明刺激太簡單,不能達到強化音樂感知力的效果,也是不合適的。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行為主義心理學在音樂學習中的基本假設:復雜行為是由簡單行為積累而成的。我們可以把復雜的音樂旋律依據調性、節拍、節奏的類型,分成細小的訓練單位,按照學科的邏輯順序目標加以分類編排,運用刺激—反應—強化的訓練手段,使表演者一步一步地達到音樂感知力的提高。
建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基礎上的訓練方法有助于客觀地測量外顯的、具體的行為目標。但現代教育觀點認為,以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來理解或指導性質復雜的學習行為,很難對學習的認知發展過程以及學習態度的形成做出評價。現代音樂教育觀念指導下的視唱練耳訓練,為音樂聽寫能力的獲得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訓練方式和訓練手段。
作為一門音樂基礎訓練,我們應該始終牢記提高音樂聽覺能力、傳授基礎音樂知識的任務,重視對基本技能的訓練并積極地與實際音樂作品相結合。培養表演者敏銳的聽覺能力、熟練的視語能力、精確的節奏分辨能力、快速的音樂記憶能力和較準確的音樂理解能力,讓表演者把基本技能學到手,真正地掌握、消化,成為一種自然的感受,將其融匯在自己的專業學習、表演和創作之中,使其推動表演者專業提升,藝術實踐能力不斷增強,音樂素養日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