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星麟 (湘南學院)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其中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嘉禾伴嫁歌作為湖南省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民間藝術,理應引起關注并加以保護與傳承,地方高校相較于其他學校而言在教育資源方面占據一定優勢,肩負著傳承藝術的重要職責,理應創造良好條件將嘉禾伴嫁歌與音樂教學的有效融合,促進其傳承與發展。
現如今,地方高校逐步認識到民歌傳承價值,主動關注嘉禾伴嫁歌并將之與音樂教育融合,包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嘉禾伴嫁歌在音樂教育中的融入尚處于起步階段,實踐中還存在一定問題:首先,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嘉禾伴嫁歌屬于婚嫁文化,人們對其已經形成習慣,而隨著時代的不斷更迭,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念逐步發生改變,婚嫁程序日益簡單化,這一趨勢下,學生逐步忽視嘉禾伴嫁歌,所以課堂上難以保持高度興趣學習與探索;其次,教育方式相對單一,嘉禾伴嫁歌文化底蘊豐富,只有深層次挖掘并采取多種方式指導與教學,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認知,但現實中,部分音樂教師忽視了嘉禾伴嫁歌獨特特征,依舊延續傳統灌輸式方式展開教學,不僅阻礙了二者的深度融合,無法促進歌曲傳承,而且打破了傳統教學秩序,增加了學生學習壓力;最后,師資力量有待提高,文化傳承與教育是一項系統化工作,需要對民歌有所了解且熱愛民歌的高素質教師開展教學,而實際上不少地方高校師資力量不足,現有音樂教師多是音樂院校畢業為主,專業相對單一,對一個幅員遼闊的地方音樂了解欠缺,具體教學過程中所發揮作用有限。
通過分析與總結,嘉禾伴嫁歌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制約因素主要體現于以下幾點:一是,地方高校中開設民間音樂課程相對較少,對本土文化重視度不夠,這一環境下嘉禾伴嫁歌的融入與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二是,流行音樂備受學生歡迎,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學生可隨時隨地獲取所需信息,包括音樂信息,加上現代學生多以獨生子女為主,個性十足,對流行音樂充滿興趣,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很少接觸傳統音樂,對嘉禾伴嫁歌缺乏認知。
不可否認,地方高校現有音樂教育體系多面向大方向的,盡管地方高校一直在探索民族音樂并不斷彰顯音樂民族性,但并不能包羅萬象。而嘉禾伴嫁歌藝術特色顯著,在音樂教育中的融入發揮著顯著優勢,除了有利于拓展音樂課程、豐富音樂內容,還對提升音樂體系作用大有裨益。
豐富多樣的嘉禾伴嫁歌,類型豐富、音樂特征鮮明、演唱形式獨特,是我國影響力深遠的珍品。但在歷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嘉禾伴嫁歌較具漢化程度,越來越多的青年對民間音樂文化喪失興趣,這一環境下,傳承嘉禾伴嫁歌、發展民間音樂文化已經成為重中之重。地方高校是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的主要場所之一,理應明確自身職責,主動借助音樂教育實現這一目標,落實到具體,以音樂資源拓展音樂教育內容,如增加嘉禾伴嫁歌欣賞內容、嘉禾伴嫁歌創編內容,無疑為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地方高校的最終目的在于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音樂教育作為高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大有裨益。新媒體迅速普及的今天,急需創新音樂教育,通過民間音樂引導學生傳統文化認知,促使學生形成與時俱進的審美意識。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滲入嘉禾伴嫁歌,能夠更好地展示歌曲發展軌跡與民間文化魅力,嘉禾伴嫁歌不僅涵蓋正確價值理念,而且思想豐富,有利于端正學生音樂態度、深化學生藝術素養、提高學生文化認知、培養學生創造審美的水平。
教育觀念是教育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結合民歌特色,音樂教師應轉傳統單一化觀念為多層次觀念,即將文化與技能相融合觀念,同時打破傳統教學局限,構建與嘉禾伴嫁歌實際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模式,落實到具體,一要推行音樂創作實踐,為學生提供自由創作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以嘉禾伴嫁歌文化元素為素材進行音樂創作;二要強化舞臺實踐,舞臺實踐是了解教學情況、鍛煉學生音樂技能的有效手段,實踐中可借助音樂比賽、音樂會等文化活動平臺落實舞臺實踐,宣傳民間音樂文化。
創新專業課設置,增加“湖南省民歌演唱”特色選修課程,將嘉禾伴嫁歌視作教學核心,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同時采取鑒賞、演唱、實踐等多樣化方式展現嘉禾伴嫁歌產生軌跡、藝術特色,使學生對湖南本土民歌、民間創作歌曲音樂特征與演唱特征形成清晰認知,進一步把握嘉禾伴嫁歌與民間文化、日常生活之關系,以及采取典型案例方式激發學生課堂參與,引導學生樹立傳承民間音樂文化的正確理念。
師資隊伍是開展高效音樂教育、科學傳承民間音樂的重要保障。教育體制不斷更新的大環境下,開設嘉禾伴嫁歌音樂專業的地方高校相對較少,了解該類民歌并能夠高水平演唱的人才亦相對較少。現階段,參與民間音樂探索與研究的人員多集中于科研院所,這就決定了地方高校應加大民間音樂文化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一來明確雙師型音樂教師培育規劃,通過針對性培訓開闊教師視野、豐富教師知識結構、提升教師民間音樂能力;二來以公開招聘、公開引進等形式誠邀嘉禾伴嫁歌傳承人來校開展講座,或是構建研究隊伍,不斷歸納嘉禾伴嫁歌與音樂教育融合途徑。
基地建設是實踐教學的前提條件,地方高校理應以嘉禾伴嫁歌特色與學生實際為依據提供必要條件,如場地、資金、道具等,其中場地可以是班級教室或音樂活動室;資金可以向學校申請或政府申請,或是與合作企業建立聯系獲取相應資金;道具不局限于高檔道具,日常生活中的茶杯等均可視作道具,從而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另外,應做好資源優化工作,注重教學、實踐的同時重視培訓與考核,促進資源共享的同時提升教學基地全面性。
嘉禾伴嫁歌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了需要地方高校的支撐,還離不開政府的幫助。從地方高校角度來看,應提高音樂師資力量培養高度,將之與師資培訓整體規劃相掛鉤,定期開展培訓,提高教師綜合水平;為教師提供參與民間音樂交流活動的機會,使他們深層次感受民間音樂魅力;開設與嘉禾伴嫁歌相關的課程,舉行與嘉禾伴嫁歌相關的活動,進一步營造民間文化氛圍。從政府角度來看,各主管部門需提高對科學研究、民間文化發展的重視,構建相應政策,給予基地建設、文化傳承政策傾斜;提供充分經費,避免嘉禾伴嫁歌音樂教學因經費不足難以實施。另外,地方高校還應與文化、宣傳等部門建立良好合作,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共同探索音樂教學形式,宣傳嘉禾伴嫁歌傳承價值。
綜上所述,宣傳傳統民歌、傳揚嘉禾伴嫁歌文化,是社會發展、國家繁榮的必然趨勢。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音樂教育資源豐富又獨特,在音樂教育中滲入嘉禾伴嫁歌,是彰顯嘉禾伴嫁歌藝術特色、推動民間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保障,結合嘉禾伴嫁歌獨特的藝術特征,從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新二者融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