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阿水 (福建省三明市客家文化藝術中心)
在當前的中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多以歌唱教學和器樂教學為主。這體現的是自教育體制改革實施以來,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新變化與新舉措。之所以進行這樣的課程設置,其主要目的是培養中小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與鑒賞能力,充分激發學習興趣,體會到音樂世界中的無窮樂趣,從而更加喜歡、熱愛音樂這門藝術。這也是中小學生素質教育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下,很少為學生提供專業音樂訓練的機會,最終的教學成效僅限于學生會唱教材中的幾首歌曲而已。然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尤其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對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教師在開展歌唱教學時,所采用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也愈加多元化。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既體會到了音樂世界的美妙,又對音樂藝術產生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從最初對音樂這種藝術表面形式的簡單片面理解,對音樂世界中的各種樂器、表現體裁與演唱形式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所以說,歌唱教學在中小學生音樂教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幫助學生更好的認知音樂、感知音樂與體驗音樂,逐漸形成音樂核心素養;其次,通過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歌唱教學,可以讓學生自行把控音符的起伏高低,感受節拍的強弱變化,幫助學生加深對歌曲節奏、音準以及伴奏的認知與了解,全面提升學生的歌唱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準程度以及節奏把控能力,為學生在今后表演實踐中體現出舞臺風范奠定基礎;最后,很多學生在最初學習歌唱時,都存在缺乏自信心的問題,這也是音樂教學中的難點問題與重點問題。但是,教師在開展歌唱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各種細節糾錯與心態調整,幫助學生逐漸克服心理障礙與精神壓力,生成自己的表演氣場和表演風格。這些都是中小學生獲得音樂素養的具體表現。
通過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開展歌唱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德育及審美水平,這對于各種思想觀念正處在形成與塑造階段的中小學生而言,通過學習一些內容、曲風積極向上的歌曲,可以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給學生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藝術氛圍與精神成長環境,避免學生受到那些不良思想的侵蝕。近幾年來,在流行樂壇上出現了很多內容混雜,甚至存在消極因素的流行歌曲,并且通過各種傳播進入到中小學生的視野當中。這對于尚未形成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中小學生而言,顯然對這些流行歌曲所要傳達的內容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甚至無法正確理解這些歌曲的中心含義。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生顯然不適合過多接觸這些與他們年齡不符的流行歌曲,極有可能對其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而通過歌唱教學,首先需要教師對歌曲內容的分析與篩選,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一些充滿正能量的歌曲,讓他們在體驗美好、動聽歌曲的同時,使思想品德受到良好的感染與熏陶,促進中小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器樂教學與歌唱教學一樣,都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基礎音樂知識的提升。同時,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器樂的演奏技巧,使學生對音樂藝術產生更加全面的知識。具體的說,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具有以下作用:首先,通過器樂教學,可以使學生具備識譜、讀譜的能力,同時對音高與節奏進行更好的把握。以葫蘆絲這種器樂教學為例,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簡譜和五線譜的基本識譜方法。之后再掌握基本的樂器發聲原理與技巧。在這個過程當中,著重讓學生體會各種音高與節拍的特征和區別,而學生的識譜能力也會在這一次次的基礎訓練中得到強化與提升;其次,器樂教學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賞析能力與理解能力,提高對音樂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全班學生共同進行葫蘆絲演奏時,學生由于受到那種器樂合奏效果的感染,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器樂演奏的獨特樂趣,形成更加美好的審美體驗,藝術情操也因此而得到升華;再者,當學生掌握一些器樂演奏技巧以后,便可以用其豐富自己的課余文化生活。學生不僅可以在校內、家庭當中進行獨奏,還可以與其他同學進行合奏,演奏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適當參加一些器樂比賽或者演出。通過這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不僅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獲得社會實踐經驗,有效促進其演奏水平與學習興趣的提升;此外,器樂教學還可以陶冶中小學生的情操,促進其音樂素質的提升。尤其在進行器樂合奏時,學生可以獲得一種有別于歌唱教學的音樂體驗,沉浸在音樂藝術的魅力之中受到更加全面的藝術熏陶,促進音樂核心素養的形成;最后,借助于器樂教學,還可以促進學生肢體協調性、創新能力與團隊精神的全面提升。與歌唱教學相比較而言,在學習器樂演奏的過程中,由于需要學生手腦并用,所以更助于培養學生的肢體協調性。另外,在器樂教學中,經常需要同學之間進行配合演奏。在同學們相互配合的過程中,自然可以促進其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以及團隊精神的整體提升,這對于中小學生音樂興趣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極大的幫助。同時,在學生反復進行演奏練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要求,其意志力和一絲不茍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磨煉,間接提高了進取精神與學習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懼怕任何困難與挫折,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在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歌唱教學與器樂教學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二者之間各有專長,存在相輔相成的促進關系。歌唱教學具有簡單易學的特點,而且教學形式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借助這一教學內容著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器樂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相對要高一些。因此,在開展器樂教學之前,教師要對樂器演奏的難易程度進行充分考慮,避免因難度過大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要讓大多數學生體會到學習器樂演奏的樂趣。并且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適當穿插一些獨奏、合奏、分組演奏、小組競賽等多種教學形式,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能力與協作精神。不過,要想實現上述目標,需要音樂教師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加深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隨時掌握學生的興趣喜好,提出更加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需要著重注意的是,都要做到歌唱教學與器樂教學的完美配合,例如在歌唱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適合的樂器對歌曲進行演奏,或者當學生學完新歌以后,教師在課堂上用樂器進行伴奏,讓學生們進行演唱。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歌唱水平,又與器樂演奏完美的結合到一起,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更是提高音樂教學成效的一種有效途徑。因此,在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不應將歌唱教學與器樂教學二者割裂開來,通過雙管齊下的方法使音樂課堂“兩條腿走路”,讓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過程中,對音樂藝術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素質教學體制下,音樂教學已經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更是培養青少年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必須對歌唱教學和器樂教學的積極作用給予高度重視,實現二者的相互滲透與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學生學習興趣以及音樂修養的全面提升。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音樂教育在塑造中小學生綜合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他們成為一大批優秀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其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