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欣 (河南大學)
舞蹈是人類抒情敘事、交流溝通的重要形式,發展至今,舞蹈與詩歌、音樂等相結合,逐漸成為一種社會藝術的審美形態,并使觀眾欣賞舞蹈的同時得到思想的升華,所以說舞蹈有著一定的導向性。敘事舞蹈以敘述特定故事為主要內容,通過舞蹈故事來表明思想傾向,贊揚或抨擊某種現象或制度等,從而讓觀眾得到思考和啟示。
敘事舞蹈也稱情節舞,通俗講就是敘述一定的故事內容。所以它要求具有明確的事件,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來展現故事情節,刻畫人物的內心情感。①舞蹈理論家隆蔭培教授在《舞蹈藝術概論》中指出:敘事性舞蹈是以情節、事件的發展來反映生活內容,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舞蹈1。因此,敘事舞蹈帶有一定的思想傾向,常常來褒貶一定的社會現象,從而讓觀眾得到思考。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現代編導把情節舞的范圍加以擴大,泛指一切能表達舞蹈形象心理情緒波動、能推動劇情發展的舞蹈,而不再受嚴謹規范的結構程式所約束,認同舞劇中所有舞蹈都最大限度地擔當推動劇情發展的任務,所有舞蹈動作都被劇情發展所需要,這也推動了敘事性舞蹈的發展。
自我國奴隸社會起,就形成“女樂三萬人,晨噪于端門,樂聞于二衢”的“以鉅為美,以眾為觀”的樂舞形式。樂舞發展到西周時期,雅樂《六大舞》中的《大武》,其篇章布局緊扣戰爭場面和征伐行動的邏輯次序,表現武王伐紂滅商的歷史事件,此時的樂舞便初具敘事舞蹈的特點。到漢代角抵百戲的《東海黃公》既有人物形象,又有突出的戲劇情節,是我國歌舞戲的雛形,推動了敘事性的發展,但其仍屬于角抵戲的范疇。到元代后,舞蹈動作在敘事方面發展迅速,形成規范嚴謹的程式,推動了我國敘事舞蹈的發展。元朝之后,舞蹈逐漸融入戲曲并借助戲曲的表現形式有了更完整的敘事目的。
舞劇是敘事舞蹈的重要表現形式,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前涌現出的《和平鴿》、《寶蓮燈》等舞劇作品,以及文藝復蘇期的《絲路花雨》、《文成公主》等作品都詮釋了我國民族舞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民族舞劇發展的基礎上,真正意義上的敘事性舞蹈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再見吧!媽媽》、《金山戰鼓》、《新婚別》等作品,分別采用不同的舞蹈語匯和敘事手段,成功塑造出精準鮮明的舞蹈形象,在闡述故事發展的同時通過戲劇情節揭示人物命運,撥動觀眾的心弦。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各大專業舞蹈院團和舞蹈賽事也推動著我國舞蹈的繁榮,敘事舞蹈呈現出如今多元發展的態勢。
據可查資料顯示,情節舞產生于18世紀,當時隨著歐洲封建主義的沒落,芭蕾藝術顯露出衰落的跡象,舞蹈藝術淪為消遣休閑的娛樂項目。工業化發展中新興資產階級登上舞臺,在文化藝術上掀起——啟蒙主義運動,提倡思想自由,反對封建思想和道德觀。狄德羅在《百科全書》中提出:芭蕾舞劇應在歌劇中占有一席之位,可以成為獨立存在的藝術形式。推動了舞蹈的獨立發展。到1717年,芭蕾歌劇《戰神與愛神之戀》徹底摒棄道白和歌曲,完全用舞蹈和啞劇的手法來編創,使芭蕾擺脫語言羈絆,為“戲劇芭蕾”發展奠定了基礎。18世紀后半葉,讓·喬治·諾維爾首次提出“情節芭蕾”的新概念,主張“舞者不歌”,運用啞劇與純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來表現舞蹈的戲劇情節。情節芭蕾深化了芭蕾內涵,使其更富思想性,不再依附歌劇而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敘事性舞蹈便由此產生。
進入古典芭蕾時期,芭蕾技術技巧的進一步發展和交響編舞的深化,使得情節芭蕾的發展也趨于完善。敘事舞蹈形成了規范的結構程式:第一部分介紹所有參演的舞蹈演員;第二部分是一段慢板雙人舞;第三部分是男女技巧變奏和全體舞者參演的大群舞。
舞蹈形象在敘事舞蹈中承擔著敘事的功能,人物特定的身份不僅能交代作品背景,而且人物的情感變化和心理活動也可以推動故事發展。例如作品《漢宮秋月》以老宮女的視角回眸一生,描述深宮大院的宮女孤苦凄慘的一生。作品從服飾造型上直觀的突出人物身份,交代故事的年代背景,利用肢體動作在刻畫人物形象的同時來敘述故事內容。舞蹈以老宮女的回憶作為線索,講述了初進宮院時年輕貌美的模樣,并通過“跪地梳妝”和面部表情變化表現想見帝王的激動心情。時光流逝,年輕與美貌都不復存在,只留下老宮女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現實萬般無奈的情感。這部作品中舞者通過對“跪地擦地”這一動作的不同處理,來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舞蹈開始處的擦地表現老宮女的無奈和麻木,隨著劇情推進,老宮女想起往昔和好姐妹一起擦地的情感,道盡老宮女對美好的希冀;而后音樂急轉,老宮女近乎瘋狂的跪地擦地,大幅度和高頻率的動作,將她對宮廷的憤恨和對命運的不甘表露無遺。所以肢體動作刻畫出形象的人物,然后通過人物的心理塑造和情感刻畫來推動故事發展,從而完成舞蹈作品的敘述。
舞蹈敘事與文學、戲劇、電影等存在著關聯性,舞蹈、戲劇、電影等常以文學敘事結構為基礎,且部分舞蹈敘事會帶有戲劇和電影的結構成分,因此借鑒相關學科的敘事手段也是敘事舞蹈的重要手段。
1、運用文學的敘事手段——時間維度
文學中以時間的先后進行劃分的順敘、倒敘、插敘等敘事手法也是舞蹈敘事的重要手段。其中順敘是舞蹈敘事的常用手段,即按事情發生的先后時間來進行敘述,有較為完整的時間、地點、人物,能夠交代清楚事情的變化經過。例如舞蹈《中國媽媽》在結構上采用了順敘的手法,先講述了農村婦女對日本暴行的憎恨,而后在遇到日本遺孤后,母性促使她放下仇恨接納日本遺孤;日本遺孤在母親的呵護下健康長大;最后,母親勸送日本遺孤回到自己的國土。該舞蹈作品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將舞蹈情節鋪設開,從而一氣呵成的完成舞蹈敘事。
倒敘也是舞蹈敘事的常用手段。倒敘是先設疑后解述,即將事情的結局或事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片段放置到前面,這樣的手段更容易吸引觀眾的興趣。例如作品《金達萊的微笑》先為觀眾呈現了一位傷殘了左臂,衣袖在風中搖曳,眼中滿含淚水,手中死死地攥著一個包裹的人物形象,通過設疑引起觀眾的興趣。而后隨著音樂的想起,再現了一位母親和孩子幸福快樂的生活畫面,中國軍人向他們招手卻又難以觸及,隨著音樂中的槍炮聲響又將畫面拉回,宣告敘事正式開始。
2、運用電影的敘事手法——空間維度
舞蹈與電影都注重空間的視覺藝術,對畫面感以及空間的塑造和運用都有較深入的研究。電影的空間主要通過鏡頭向觀眾傳遞導演的意圖,完成敘事;而舞蹈的空間除了強調人物形象、沖突矛盾外,還需注意形式的美感。
在敘事舞蹈中,經常著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除了舞者在神態、動作、表情等方面進行塑造外,也常借鑒電影敘事的鏡頭化語言等手段來表達。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是舞蹈敘事最常借鑒的方式之一,該手法是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距離、角度等發生的情景,按一定要求排列,并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東西,從而形成畫面之間的對比,強化故事內容。例如舞蹈《漢宮秋月》開始時,一位群舞演員優雅的舞動,老宮女則獨自在前跪地擦地的畫面,再如群舞演員在跑動圓圈的隊形,老宮女獨自在外跪地等畫面,都是運用蒙太奇手法。編導運用這一手法形成的畫面對比,將老宮女“置身事外”,把她在深宮里不見天日的悲慘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時代進步,學科之間的相互借鑒和交融已然成為一種發展趨勢,舞蹈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也是必然的,通過借鑒文學、電影等敘事手法,來完成舞蹈的敘事已經獲得了大量觀眾的認可,也促使敘事舞蹈作品呈現出現代化趨勢。敘事性舞蹈通過舞蹈本體,以及借鑒其他藝術的敘事手段使得敘事能力更加的完善,敘事手段更加多元化,使觀眾耳目一新。總之,敘事舞蹈將走向一個令所有舞者都為之自豪的新的發展歷程。
注釋:
① 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