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Xanthe Matthijssen 在《PLOS Medicin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雖然大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疾病活動度隨時間的推移會有所改善,但長期結果僅會改善RA 患者自身抗體。這些發現表明,是否帶有自身抗體的RA 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亞型。
類風濕關節炎是自身免疫性關節炎的最常見類型,是由免疫系統攻擊關節內壁的健康細胞引起的。在過去的十年中,研究者們已經發現,RA 患者血液中的自身抗體存在情況存在差異。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1993 年至2016 年之間的1,285 名RA 患者。每年收集有關患者癥狀,治療,自身抗體狀況,殘疾和死亡率的數據。
研究發現:總共823 例自身抗體陽性RA 和462 例自身抗體陰性RA。在2006 年至2010 年間,針對自身抗體陽性的RA 患者而開發的靶向治療策略有助于持續的無藥緩解率提高。此外,僅針對自身抗體陽性的患者,通過調整治療靶點能夠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殘疾率。
“在沒有自身抗體的RA 患者中,疾病活動性的改善與長期結局的改善之間的獨立性這一事實表明,是否存在自身抗體,其潛在發病機理是不同的。”“我們建議將RA 正式分為具有自身抗體的1 型和沒有自身抗體的2 型,希望它能導致對自身抗體陽性和自身抗體陰性的RA 進行分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