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梅 楊杰(通訊作者)
(貴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 貴州 貴陽 550004)
腸易激綜合征(IBS)臨床癥狀表現為持續性、間歇性腹痛或腹部不適,在排便后可緩解,但是伴隨著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的改變,屬于一種臨床發生率較高的功能性胃腸疾病,易與多種疾病合并發病。持續間歇性發病的特征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不便,因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該病發生率顯著提升,但是目前該病發病機制尚未清晰,普遍研究認為其與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調控異常有關[1]。隨著不斷深入研究,檢查時發現腸黏膜肥大細胞(MC)存在異常,造成腸道抗原感受器發生變化直接參與至腸粘膜的局部免疫匯,造成菌群之間的紊亂,因此需要對MC 與腸道局部神經免疫內分泌之間的作用進行分析。
腸道神經、內分泌以及免疫系統之間通腦腸肽、介質與外周、中樞神經形成一種協調的管理系統,實現胃腸道活動的綜合協調。MC 是一種具有免疫活性的細胞,同時可以活化脫顆粒分泌,在人體中廣泛分布。其起源于骨髓CD34+前提細胞,并參與至腸粘膜和免疫應答調節,因此也參與了IBS 的發病中。在進行MC 脫顆粒的誘發研究中發現其可以選擇性誘導特異性B 細胞,使其產生LgE 抗體,作用于MC 表面的抗體可以與相應的膜基表面抗原進行結合,再次進入機體內釋放多種介質,這類介質例如組胺、肥大細胞蛋白酶等炎癥介質介入至腸道黏膜中,并將信息通過中樞神經進行傳輸,造成腸道局部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異常,引起胃腸道動力、內臟敏感性增加,發生功能紊亂[2-3]。
經研究SP 廣泛分布在胃腸道、中樞神經系統中,屬于一種促炎性感覺性神經肽,在腸道神經源性炎癥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對腸道的平滑肌造成刺激,因此在IBS 的引發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該指標還會激體內的二級傷害感受神經,使其向中樞神經傳遞痛覺信息。如果SP 參與至疾病中,可造成腹部疼痛反應,對腸道產生刺激,從而引起結腸高動力,水和電解質紊亂,造成腹瀉。有報道認為,IBS 發病可能與胃腸道動力異常、胃腸激素分泌紊亂等有關,而淋巴細胞亞群改變可能會誘發腸道免疫系統改變,影響腸道感覺及自身運動能力。
組胺主要分布在MC、嗜堿性粒細胞的顆粒中,常見于皮膚、支氣管粘膜、腸粘膜以及神經系統等組織中,一旦機體發生過敏反應或理化刺激后,就會造成細胞脫顆粒,引導機體釋放大量組胺,這些組胺與受體結合之后,靠近腸神經組織,將刺激反應傳入至神經纖維中,造成平滑肌收縮,對腸道產生較大的刺激反應,引發疾病。隨著對組胺進一步深入研究,發現組胺及其受體在免疫系統調節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4]。對IBS 患者體內組胺、MC 進行檢測,發現指標增加,腹痛、腹部不適的概率也增加,研究還顯示如果MC 與神經纖維的距離在5μm 之內,其活化脫顆粒釋放組胺、胰蛋白酶等介質的概率升高,這些介質均攜帶神經信號,可興奮疼痛神經元,引起神經傳導方面的異常,造成神經系統將異常疼痛反射傳導,引起機體內不適。
長期大量酗酒者在酒精刺激下,提高軀體神經和內臟植物神經的興奮性,提高機體的敏感度,更加容易因為外界刺激而產生過激的反應,尤其表現在內臟器官的植物神經系統上,以誘發IBS。辛辣刺激等食物可引起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受,繼發IBS癥狀[5]。同時,長期生活緊張或壓抑,伴有失眠抑郁等,易患IBS。MC感覺神經通路是對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具體化的闡釋,隨著MC 介導IBS“腸道過敏”研究的不斷深入,MC 穩定劑、MC感覺神經通路中關鍵受體抑制劑能否為IBS 患者帶來新的希望,需進一步研究。
早在1993 年的研究就顯示IBS 患者中MC 指標呈現出顯著升高的趨勢,并在腸道不同位置MC 的表達存在一定差異,這與患者內臟的高敏性有關。不同檢測方法下均提示MC 指標的升高。一般進行MC 檢測主要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免疫熒光和免疫原性檢測。檢測方法和操作過程雖不同,但準確率和靈敏度均較為理想,各類檢測均顯示患者回腸部MC 以及脫顆粒效應高于健康人群,MC 可以釋放相應的介質引起內臟的高敏性增加,進而引發疾病。可見IBS 患者腸粘膜中大量存在MC,且指標高于正常值,促進活化脫顆粒細胞的釋放,導致介質的增加引發癥狀。
MC 在機體內釋放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可以促進水、電解質及黏液的分泌,對臨近組織的內分泌細胞及腸神經組織造成影響,促使其釋放大量的SP、CGRP 等物質,這些物質對腸道動力和腸道痛覺閾值產生影響,并將痛覺傳輸至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胃腸功能的紊亂,引起各種臨床癥狀[6-8]。在對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后發現,IBS患者腸道粘膜中SP免疫反應陽性纖維的表達顯著增強,而在使用原位包埋法進行組織檢測發現SP 免疫反應陽性神經纖維的相互作用增加腸道的敏感性,使其更加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刺激,進而造成疾病。而在對MC 和其活化脫顆粒進行研究發現,上述指標的增加會引導機體釋放大量的炎性介質,這些介質例如SP、5-HT 在胃腸道、腸神經系統中大量存在,并通過腦腸軸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相互聯系,成為一種雙向通路,與IBS 疾病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在引發疾病中發揮關鍵作用。
IBS 是一種胃腸道疾病,因為胃腸功能紊亂引起,臨床研究發現該病易感因素較多,發病機制尚未清晰,目前無明確的治療方案,現階段主要集中研究MC 及其活性介質參與至IBS 疾病表達中,造成局部腸粘膜神經免疫及內分泌網絡之間的紊亂,造成胃腸道的異常,因此在治療中需要關注MC 在疾病中的作用,全面研究發病機制,制定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提升疾病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