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彭曉紅(四川省科學城醫院)
導讀
我國經濟發展以來,人們生活質量有較大提升,糖尿病發病率卻逐年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遺傳、生活習慣以及環境等有較大關系。此外,糖尿病發病人群為中老年人群,隨著飲食習慣的變化,逐漸有年輕化發展趨勢。糖尿病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這就需要根據自身病情,采取有效的對針對性措施進行積極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預后生活質量。
糖尿病病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遺傳因素。2 型糖尿病存在較為明顯的遺傳因素,具有家族發病傾向,較多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在臨床有60 種以上,遺傳綜合征伴有糖尿病。此外,1 型糖尿病有不同DNA 位點參與發病,其中2型糖尿病有多種基因突變,比如胰島素受體基因、胰島素基因以及線粒體基因等;(2)環境因素。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進食過多以及體力活動減少均會使2 型糖尿病發病率升高,這在較大程度上也是環境因素。此外,一型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出現異常,感染一些病毒,比如風疹病毒、腮腺病毒等導致免疫力下降,也易引發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進行檢查的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檢查:(1)血糖。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血糖檢查是唯一診斷標準,若出現血糖值異常即可診斷為糖尿病,若無癥狀需要進行二次血糖值檢查,以此進行判斷;(2)尿糖。糖尿病患者尿糖一般呈陽性,血糖濃度若超過180 毫克/分升值時出現尿糖陽性,以此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3)尿酮體。患者若出現酮癥酸中毒,會使尿酮體呈陽性,這也是進行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指標;(4)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清白蛋白與血糖的結合物,能夠反映出平均血糖水平,也是糖尿病檢查的一個重要項目。
一般治療。在對糖尿病進行一般治療的過程中,主要有教育與自我血糖監測,其中對糖尿病患者強調一些糖尿病基本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升患者治療自信心,使之明白控制糖尿病對患者未來生活的重要性。在對患者教育的過程中,還可以讓患者通過血糖監測,調整藥物使用劑量,以此達到治療的目的。此外,在對1 型糖尿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每天需要進行血糖檢測4 次,如果血糖處于不穩定狀態,需要增加監測次數。
藥物治療。在對糖尿病進行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治療藥物主要有口服藥物治療與胰島素治療。首先,口服藥物治療有磺脲類藥物與雙胍類降糖藥,二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提升適當體育運動量,并且在此基礎上合理控制飲食,同時使用磺脲類藥物,主要是因該藥物能夠對胰島素分泌有效刺激,具有較高治療效果,能夠確保患者各個指標符合標準。此外,肥胖患者在使用該藥物的過程中,首先需要進行飲食控制,其次還應對體重進行有效的控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使用治療效果。雙胍類降糖藥物主要是能夠增加外周組織葡萄糖的利用,以此降低胃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量,從而有效控制體重。2 型糖尿病在進行飲食治療的過程中,沒有較高的治療效果,并且單獨采用磺脲類藥物也起不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這就需要在此基礎上與雙胍類降糖藥物進行聯合使用。1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通過胰島素治療病情不穩定,需要與雙胍類降糖藥物聯合使用,在此過程中應降低胰島素使用劑量。雙胍類降糖藥物主要適用肥胖患者、飲食治療無效患者、單用磺脲類藥物無效患者,此外腎、肺等疾病患者、糖尿病酮癥患者以及酮癥中毒患者不能使用該藥物,需要采用胰島素進行治療。雙胍類降糖藥物在使用期間會有一些不良反應,比如胃腸反應、惡心、腹痛等。其次,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患者在進行胰島素治療的過程中,胰島素種類比較多,比如人胰島素、動物胰島素以及胰島素類似物。在對其進行分類的過程中,根據作用時間分為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以及長效胰島素,并在此基礎上制成混合機制,對于1 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需要采用胰島素治療,每天注射3 次,如果對于強化治療患者需要注射4 次,或者根據患者自身疾病情況采用胰島素泵進行治療。在使用胰島素的過程中,需要定期對使用劑量實施有效調整。2 型糖尿病采用降糖藥物無法達到有效效果,需要采用聯合治療方法。首先保持降糖藥物劑量不變,同時在患者入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或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3 天/次,能夠使空腹血糖有效降低,如果對于一些患者沒有達到治療效果,需要停止使用降糖藥,并且每天注射2 次胰島素。
飲食治療。對糖尿病患者在進行飲食治療的過程中,主要從三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每克能夠產生4 千卡熱量,是患者熱量的主要來源,占飲食熱量的65%,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的過程中,可進主食,比如面食與米飯等,一般情況下每天進食約400克為宜,若休息患者每天進食250 克為宜,若體力勞動患者,需要根據勞動強度大小選擇進食量,一般情況下在300-400 克;(2)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中較為重要的營養成分,其需要量是成人每千克體重約1 克,糖尿病患者需要增加到每千克體重2克。此外,糖尿病腎病患者應當減少蛋白質攝入量,若有腎功能不全患者,需要加大高質量蛋白質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