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鄭敏(綿竹市人民醫院)
導讀
近年來,社會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許多人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逐漸發生變化,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各種疾病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細菌性痢疾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通常情況下,患者在患病之后,有一定的傳染性,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盡量保持一定的距離,最好遠離該人群。其次,在飲食方面,也應當盡量以熟食為主,不要進食生冷的食物,這樣能夠有效控制細菌性痢疾的發生率。細菌性痢疾是常見的夏季高發傳染性疾病,且該病菌傳播途徑非常廣泛,傳播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將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要加強日常生活中的預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對遠離傳染源有著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況下,細菌性痢疾的大致潛伏期在1 到3 天左右,其主要流行期大概在6 到11 月,主要發病高峰期為7 至8 月,主要分為急性和慢性疾病,患者會出現全身性中毒癥狀和消化道疾病癥狀,患者的中毒表現為發熱、畏寒、全身乏力、惡心以及食欲減退、腹痛、腹瀉等。大便為稀水樣,在1 到2 天之后會出現血便的情況,每天排便的次數一般會超過十次,量少,通常患者的病情癥狀在10 到14 天左右好轉。輕型患者會有腹痛、大便糊狀,無膿血,腹瀉次數在10 次以下,通常情況下病程在3 到6 天左右。重型主要為老年體弱多病或者是營養不良的患者,腹瀉每天可以達到30 次以上,為稀水樣膿血便,有時可以解出片狀的假膜。中毒型患者主要為2 到7 歲之間的兒童,其癥狀相對比較明顯,會持續高熱40 度以上,呼吸微弱、精神萎靡、反復驚厥,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昏迷的情況。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在不斷改變的同時,導致嬰幼兒的細菌性痢疾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有的嬰幼兒增加輔食的時間比較早,飲食逐漸變得多樣化,品種也在不斷增加,如剛剛滿月的孩子,家長喂孩子蘋果泥、西瓜水等,還有的家長為孩子喂食肉松和魚蝦,這些食物很容易被細菌侵襲,導致感染的幾率增加。當前在一年四季當中,都有可能會出現細菌性痢疾疾病,不僅僅只是在夏秋季節,近年來,各種水果和魚蝦等食品在一年四季當中都是可以吃到的,在冬天吃西瓜是很容易導致嬰幼兒感染痢疾的。
首先是急性病人,對于急性患者而言,在腹瀉過程中會將身體當中的病原體排出來,并在自然環境當中進行傳播,當患者腹瀉頻率和次數越多的情況下,所排出的病原體也會不斷增加。其次,對于輕癥病人而言,常常容易誤診斷為腸炎,這類患者也有傳染性,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慢性病人,一般情況下,細菌性痢疾患者患病一旦超過兩個月以上,便稱之為慢性病人,其主要發病特點為:時好時壞,會出現一定的癥狀。帶菌者:特別是從事飲食行業或者幼兒機構的工作人員,有著很強的傳染性,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不要忽視。
首先要及時報告疫情狀況,特別是可能患有細菌性痢疾的患者,實驗室確診或者是臨床診斷的患者,應當第一時間向當地相關部門報告,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其次,還應當定期開展健康教育以及衛生運動相關活動,細菌性痢疾一般情況下主要是通過食物、水、污染的食品、玩具等進行傳播,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和水源情況,不要喝生水,要喝開水,盡量使用消毒后的碗筷,在飯前和便后一定要勤洗手,食品要熟了以后才能吃,不要吃涼拌菜,飯菜在加熱之后再吃,嚴格控制疾病,對于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作人員,應當加強衛生知識的培訓,并且應當嚴格按照相關法律去執行食品衛生法。
醫療衛生防疫部門應當盡量做到早報告、早診斷,并對已經感染病菌的患者應當做好相應的消毒隔離工作,相關醫療機構也應當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解決措施,一旦接到相關疫情報告的情況下,應當馬上去往現場進行調查,在明確原因的同時,應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切斷傳播途徑,避免疫情不斷蔓延。
災害影響,一旦發生洪澇災害,將會嚴重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各種水源也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飲食衛生條件也會慢慢惡化,人們的居住環境也會變得越來越差,因此,在這個時候應當注意預防腸道疾病的發生,并提高防范意識。
當確診為細菌性痢疾之后,患者應當多加休息,飲食應當以流質或者半流質食物為主,不可吃多油、生冷或者有刺激性的食物,當患者病情逐漸好轉之后,便可以慢慢恢復飲食。當患者有嚴重嘔吐、脫水或者高燒情況時,應當及時住院進行觀察治療。
可采用新一代的抗生素與磺胺藥進行治療,如慶大霉素以及氟哌酸等,這些藥物一般是由醫生針對該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因此,患者不可善做主張。
在日常生活當中,患者應當保持規律的生活,注意多加鍛煉身體,從而不斷增強體質,飲食應當保證營養、易消化,這樣能夠有效減少對腸胃產生的刺激,通常情況下,只要及早進行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都是可以被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