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 蔡向陽
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主體是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質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但是很多中學都過于注重學校的環境建設,注重學校規章制度的管理作用,忽視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導致校園建設工作停留在師生管理層面及規章制度制定上,無法充分地培養和優化學生的精神、思想和價值觀。
在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創新的當下,微電影這種新的媒介形式糅合了思想、文化及觀念,以新的傳播方式將信息傳播給觀眾,深受學生喜愛。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每一屆都將微視頻、微電影列入賽事,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和積極參與。全國中學生原創影片大賽、青春影像等全國性的知名微電影節,每屆都征集到各地各校學生作品幾千多部。2017年福建省教育廳為了引導廣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新時代青少年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成長的精神風貌,舉辦了全省微拍大賽。近幾年,微電影在各大中學校開花結果,“微”風盛吹,校園進入了微電影的時代。
微電影創作基本包含選定主題、構建劇組、準備器材、拍攝制作與后期創作五大步驟。對于中學生來說,每項過程都是很好的鍛煉契機,是提升學生文化修養、培養能力的過程,對校園文化建設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微電影創作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微電影創作必須先確定主題,為了讓主題更有感染力,創作者需要時時認真觀察社會,捕捉社會熱點。比如微電影《三思》的作者,有感于當下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對個體造成很大的傷害,而拍攝了這部反映網絡暴力問題的微電影。用故事告訴大家要學會自我審視,學會“三思”,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不要因為他人的暴力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生終究是屬于自己的。作為一種公眾表達,微電影創作使學生在面對“網絡暴力”這一類社會問題的時候,能夠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去闡述,并通過作品傳達自己的情感態度,以實現止惡揚善的目的,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一部好的微電影首先應該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創作的過程無聲地潤化學生的思想,使他們自覺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省察自己,主動地展現新時代青少年積極向上、健康成長的精神風貌。2019 年泉州培元中學承辦了首屆校園微拍大賽。學生通過故事弘揚校園文化,取得了較好的育人功效。從發放的600 份問卷調查中,學生充分認可了微電影陶冶個人情操,營造良好校園氛圍的作用。
微電影創作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微電影的創作是個龐大的過程,涉及文學、信息、美學、音樂等方面的知識積累。為了寫好劇本,會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寫作,認真觀察人物特征和心理變化。微電影作品的創作除了要求創作者要有拍攝和后期剪輯的技術,還要求創作者要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學識。特別是一些反映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成果方面的作品,更是需要創作者有扎實的學科背景。這就促使學生在拍攝的過程中要通過查閱資料、訪談專家等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認識,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養。
微電影創作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審美素質,讓校園文化更有感染力。
微電影創作是一門綜合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如何讓拍攝的角度更精準,如何合理運用推、拉、搖、移、跟的拍攝手法,如何使讓剪輯的場景更有感染力,如何音樂更符合劇情發展,從而完成一部微電影品質的提升,都要求創作者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達到一定層次。如在創作培元中學校園宣傳片時,為了讓表達效果更真實,藝術效果更佳,整部宣傳片不用解說詞,通過畫面的展現、音樂的渲染,讓觀眾切身體會。這樣觀眾得到的印象更為深刻,更有感染力,校園文化宣傳效果更佳。
微電影創作有利于培養堅強的身體心理素質。
微電影創作周期一般較長,創作者經常放棄周末休息的時間,很多時候顧不上吃飯,在驕陽下和風雨中帶著笨重的器材奔走。要一遍一遍重復表演和拍攝,只為了更好的畫面。所有這一切都要堅強的身體和優秀的心理素質,兩者兼而有之才有了鏡頭中溫暖而有力的故事。
微電影創作有利于提高勞動實踐技能。
微電影創作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生動、具體的實踐過程。微電影創作為了更好地把握故事主脈,準確刻畫人物性格,創作者要深入社會、體驗生活。在拍攝過程中,能夠培養創作者的組織協調和團隊合作能力。創作過程中,大家都身兼數職,創作團隊人員都有很強的實踐能力,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創作微電影很有樂趣,與學習勞逸結合,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歡樂。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一種挖掘潛力、提升素質的過程。
為了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學校要積極引導、構建平臺、建設隊伍、加大資金投入來促進微電影創作的發展,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校園文化建設。
微電影是新興的校園文化載體,具備強大的教育功能,學校要重視和加強對微電影創作的正面指引。從青春勵志、夢想公益、價值觀等方面創設主題,對創作內容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從正確價值觀出發,學生多拍攝優秀校園作品。比如泉州培元中學拍攝校園微電影宣傳片,從歷史文化、人文情懷、師生風貌等方面,弘揚了“愛校如家”的培元精神。在自然輕松的觀影氛圍中,達到了弘揚校園主流文化,引導學生文明行為,營造和諧校園文化的效果。
拍攝需要器材,現場需要照明、道具、服裝。后期需要高性能電腦及相應編輯軟件,還有交通以及食宿等。
如拍攝微電影《背影》時,有一幕要呈現主人公的奶奶獨自一人扛著比她身軀還大的編織袋,蹣跚行走于微弱的路燈下的場景,同時還要拍攝主人公看著奶奶愧疚不安的微表情。這幕夜景需要燈光輔助,人物表情需要大光圈鏡頭特寫,腳步聲需要錄音器錄音。如果沒有相應器材,拍攝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學校要創造條件,適當投入經費,為微電影創作提供條件,提高影片質量,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
要讓微電影在校園文化的各個陣地廣泛傳播,使其蘊含的思想得以有效傳達,從而發揮出應有的教育作用。為此,學校要重視傳播平臺的建設,促進微電影的傳播,擴大微電影的教育覆蓋面。(1)線下展映,利用校園傳播平臺。根據微電影短小精悍、易于傳播的特點,在校園電視臺和劇場、食堂、體育場、電梯等設施中的視頻屏幕進行循環播放,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宣傳。(2)線上展播,把校園微電影上傳至騰訊視頻、B 站、優酷等主要網絡平臺。上傳后通過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進行推送展示,提升影響力。(3)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微電影賽事,加大對校園微電影的宣傳和推介。(4)通過活動平臺,在班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表彰大會、迎新晚會等用影像進行校園文化宣傳。
學生創作微電影,主要是憑熱情和喜愛,他們大多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作品的品質參差不齊。學校要發揮師資隊伍的優勢,依靠影像工作室創作團隊、興趣小組乃至校園興趣社團,通過開設微電影創作校本選修課和影像創作培訓等途徑,把微電影愛好者集中起來,有針對性地傳播微電影知識,提升學生微電影的創作技術技能。針對中小學校師資的專業水平針對性不強、微電影拍攝制作水平有限的困難,可邀請影視專家開設講座,邀請他們加入創作團隊,引進先進的節目編排和創作理念,通過普及微電影的常識和基礎技術,擴大影響,同時挖掘和培養后續人才,形成良性循環,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長遠發展。
日新月異的網絡環境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要充分利用微電影創作的特點,針對校園文化建設薄弱環節,加大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