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紅牌樓小學 王 平
學校環境主要是指校園內的物質環境設施和以人際活動關系為核心的人際環境。無論是物化環境還是人際環境,都滲透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價值取向,都是學校文化在學校環境中的體現和反映。因此,反映學校基本價值思想的學校環境就是學校的環境文化。學校環境不僅受到整個教育環境的影響,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同時還受社會環境的影響。
杜威主張“教育即生長”,認為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被改變了。可見“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也對環境教育有研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提到,“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環境”“校園及其教育作用”“校舍內部陳設的教育作用”和“周圍環境和勞動在美育中的作用”等,都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論述。
學校環境教育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校長在研究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時,不得不認真考慮如何讓學校環境文化與社區文化相適應、相融合、相協調,如何讓學校環境充滿以美育人的力量,如何讓學校環境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習空間、生活空間等。
學校與所在社區本身就有著不可分割的環境和歷史發展聯系。例如:紅牌樓小學之所以叫該名,是因為地處武侯區紅牌樓。這里是萬里川藏線的起點。明清時期,紅牌樓是個發達的商業場鎮,當時的人們建坊的目的是迎接西藏來的貢禮和做生意的藏族同胞,所以按照藏族的風俗習慣將牌坊涂成紅色。紅牌樓是場鎮標志性建筑和民族和睦、商貿繁榮的象征,雄踞街頭,壯觀宏偉,盛名遠達。雖經歷史變遷,但是紅牌樓一名卻流傳了下來。此外,紅牌樓小學還位于著名的武侯祠旁,地處武侯區核心商業圈,整個社區文化氛圍濃厚,學校的學生大都來自這個社區。學校承擔著社區文化引領和保護的使命,所以學校建設時要充分考慮與社區的聯系。首先,學校建筑要講究色彩藝術與社區的協調。色彩是一個校園建筑語言的表象,是直接反映校園整體風貌和歷史文脈的重要因素。
紅牌樓小學校園充分考慮和社區傳統文化風格的協調與融合。學校在教學大樓外立面改造、圍墻安全隱患改造、綠化帶改建時,都充分考慮到學校的社會功能和歷史意義。通過充分論證,學校大樓建筑外觀采用與社區建筑風格相一致的淡雅簡歐風格,主色調以淡黃為基調,輔以褐色配合。用時還采用仿古的線條,搭配古典氣息濃厚的文化磚,充分體現了學校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氣息,但又不失現代風范,更彰顯了東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和互補性。整個學校建筑風貌呈現出古典大氣、精致典雅的特點。
學校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小學教育有效融合,逐步凸顯出傳統文化教育的辦學特色。在這個過程中,生成和提煉“和雅教育”的辦學理念和文化追求。“和雅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和而不同,雅而有趣”。圍繞“和雅教育”理念,學校構建了“和雅德育課程”,以“和雅紅小,樂在養正”為教育追求,努力滿足社區居民對現代教育的需求,立志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在建設學校校園環境時,學校將辦學理念、學風、教風等方面體現在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中。比如:體現辦學理念的“和而不同”的養正樓。養正樓取自“和雅教育”的“三養”,即養為人之根本,養立身之習慣,養生存之本領。在外立面改造時,結合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和西方簡歐風格,運用歐派色調線條,融合中國古代園林設計。有影壁墻、天井、回廊、半圓弧門洞等。在教學大樓前的影壁墻上采用浮雕方式呈現了志存高遠圖及愛和溫暖,充分反映了“童蒙養正”的意思,故名養正樓。此外,一樓疏散過道呈“回”字形,南北兩側安置書柜,外觀呈歐式半圓弧形。天井中種了幾株海棠、桂花,花開時節,香氣滿天,樹影婆娑,別有一番情趣。天井中間是一塊空地,供學生休息玩耍。書聲、歡笑聲不絕于耳,充滿生活氣息。操場充分考慮了學校的環境氛圍,將電子屏幕安置在一個巨大的紅牌樓牌坊造型中,并且將牌坊漆成暗紅色,上書“和而不同,雅而有趣”,整個設計充分體現了學校的文化追求。在學校的草坪中,可以看見用大理石鐫刻的書法班學生寫的“仁、義、禮、智、信”等特色景觀。這些既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又讓學生能夠回味學校生活。
學生的安全對學校來說是重中之重。紅牌樓小學因為地理環境特殊,上學放學路上人車混雜、秩序混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校在改造校園時多方協調,在校門旁修建了一條專供學生上學放學行走的通道,取名為“行知道”,意在“知行合一”。將大門與大街人行道隔離,解決了以前社會車輛占用學校通道的難題,規范了家長和學生上學放學的秩序。這也是學校辦學思想“和雅教育”向外輻射,與社區相連接的有益實踐。
學校在有安全隱患的圍墻和花臺改造時精心設計,將圍墻改造成會講故事的“立人墻”,將花臺改造為展示學風的“和雅地”。圍城墻面設計與教學大樓色調一致,上面分區域鑲嵌反映中國古代著名教育故事的浮雕作品。浮雕作品取自美術教師的漢磚課程,如耕牛圖、杏壇講學、老子出關等,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是教師和學生智慧的結晶。
在改造花臺時,創新性地采用石材鋪地,用小鵝卵石鑲嵌,地上鐫刻學校的學風:“養仁愛之德,行禮儀之舉,博成才之識,展個性之美”。故名為“和雅地”。旁邊再配以仿古水缸,里面錦鯉游泳,睡蓮依依,別有一番韻味。
學校環境必須體現現代意識,體現現代學校特征,適應現代學校教育的需求。開放是現代學校環境的重要特征,只有開放的空間才能最大幅度地開闊師生的眼界與胸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掘各種教育資源,為學校課程建設服務,為培養人才服務。文明雅致的課間活動幫助我們對學生禮儀習慣進行培養。在學校操場靠大街一側圍墻邊有一排大榕樹,在大樹間設置了六張仿古石桌,桌面上刻有圍棋、象棋、軍旗和跳棋棋盤。學生課間或放學后可以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聊天或者對弈,其樂無窮。
教育和生活密切相關,讓孩子接觸自然、了解自然,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是生活教育的任務。武侯區教育局2020 年6 月29 日印發了《武侯區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方案特別強調了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為此還專門設立了勞動教育教研室。為了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建設了屬于勞動教育范疇的“風雅小園”。學校將教學樓后面的綠化帶分成三米見方的六塊小地,供學生種植農作物。將圍墻改造為“二十四節氣墻”,將中國古代指導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歷法,通過文字、圖形等展示在墻上。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根據二十四節氣歷法的提示,了解自己家鄉不同時間應該種植的植物。在這個過程中,翻土、耕種、澆水、除草、收獲,觀察、記錄、體驗,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情感。愛自然、愛勞動、愛家鄉、愛祖國等情感得到了潛移默化的熏陶。
學校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學校核心理念的引領下,校園文化建設要不斷提高內涵品質,最終目標是把學校建成為雅致的文化校園。這些都是一個校長領導力的體現,也是校長的使命和責任。
學校環境文化除了環境硬件建設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是人際環境建設。人際環境包括教師、職工、學生、管理者、家長等他們之間的關系直接決定了學校文化的品位,影響學生成長,影響教師文化建設和教師專業發展。
作為學校的領導者,校長自然是學校文化的引領者。一所學校的成功,文化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需要領導者把其轉化成一種強烈的、支持學生的文化。
比如:紅牌樓小學黃雪萍老師近年來積極參與新教育實驗,做出了很多成績,是新教育的全國榜樣教師,寫了大量的教育案例故事。學校任命她為新教育站站長。在她的影響下,一大幫教師加入了新教育,這些教師在新教育實驗中成長得很快,許多教師被評為新教育優秀教師,有的還成了新教育網師課主講教師。
作為學校文化的引領者,校長的領導力體現在學校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推動學校文化變革方面,需要校長的智慧、領導力、威信、機遇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