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玥(成都市新都區第二人民醫院)
導讀
患者在日常生活進行娛樂活動一時間疏忽或交通事故造成造成頸椎伸直型骨折脫位揮鞭樣損傷,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頸椎損傷,頸椎損傷是骨科常見的受外界直接或間接因素造成頸椎脊髓創傷之一,在臨床上屬于骨折類型,如果不及時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就會導致患者頸椎損傷程度加重,情況嚴重會造成患者死亡,對患者日常生活、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對于頸椎損傷或者懷疑頸椎有損傷的患者,搬運時要注意保護頸椎不要再次受到傷害。
(1)處達現場病情評估。快速響應,當接到患者家屬打通的急救電話后,根據家屬對患者情況描述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病情及快速做出出診處理,接診護士向報警患者家屬了解簡單的患者損傷程度及呼吸情況,指導家屬開展現場急救護理。保證患者在平躺環境中等待救助,保持患者呼吸暢通。醫護人員到達患者報案地點后立即觀察患者神智是否清晰,測量患者血壓及脈搏。根據患者傷勢做初步判斷,遇到出血病人時應先采取積極的止血措施。循序搭建靜脈連接通道留置靜脈針,查看患者口腔內是否有呼吸道分泌異物,如果有異物需要及時清理異物。解開患者領口衣物,保持患者呼吸暢通。對意識清醒患者指導其有節奏地呼吸,并根據血氧飽和度數值評估選擇適宜的無創型機械通氣模式呼吸機。如果患者伴有高危頸椎損傷情況者可以或已經出現呼吸困難、心跳抑制等,醫護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休克治療。
(2)手動搬運頸椎損傷患者。將患者從事發位置搬動前,切記不要讓患者坐立、或者是站立,但是要使患者保持臥位,因為站立、坐立都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會導致患者脊椎受到更嚴重的損傷。在搬運脊柱骨折患者的過程中,禁止2 人或者1 人進行抬運患者,需要有3 人將患者抬起來,其中一個人托住患者頭部保持中立位使患者的頸椎與身體保持一條直線。在搬運的過程中要采用硬質的材料進行搬運,例如:木板、床板等。沒有搬運設施時,其他護理人員制動托住患者腰部、臀部、腳踝等部位。在對患者進行搬運和翻動的過程中,禁止因錯誤的操作扭曲、旋轉患者,增加患者的二次損傷。在整個托運中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保持動作輕柔,對托起身體位置需要用力整齊劃一,平穩轉移到救護車前避免一人抱上肢、一人抱下肢的搬運方式,嚴禁扭動患者的頸部、頭部,避免加重損傷程度。
(3)中途轉運患者。救護車轉運患者時,需要采用頭朝車尾,腳朝車頭的運用原則,同時救護車在行駛過程中加速、減速平穩避免造成腦血灌注及慣性引發的二次頭頸受傷的情況產生。患者在中途轉運過程中采用與擔架捆綁式運送方法,使車內的固定裝置與擔架保持足夠的距離,減少因救護車輛中途振動加重頸椎損傷程度。醫護人員向患者家屬了解患者既往發病史、治療史、手術禁忌癥及過敏藥物等。根據患者中途轉運情況積極聯系相關醫護人員共同參與急救。醫護人員給予患者及其家屬心理安撫,根據患者的緊急情況優先進行搶救和治療,酌情補辦患者急救手續,等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引導家屬辦理各種入院治療手續。
(4)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由于頸椎損傷患者病情危急,具有高致殘、致傷損害,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護理人員積極安撫患者,通過心理疏導鼓勵患者樹立良好的信心,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及心理變化,緩解緊張、焦躁、恐懼等消極情緒。護理工作人員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積極面對現實情況。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形成良好的依從性,積極配合質量,保證患者平穩送達醫院。
(5)其他護理措施。本著切實為患者服務的原則,醫護人員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意識清醒變化,并使用救護車急救設備對患者呼吸、脈搏、心跳指數進行檢測觀察,對于意識清醒拒絕、抗拒者,需要耐心勸服,切實提升了急診護理效果。建立監測患者呼吸系統,測量患者心率及血壓,建立靜脈通道,由于受到脊髓損傷,患者自主神經系統可能會出現持續高熱情況,將車內空調溫度調至患者舒適值,同時采用物理降溫的方法緩解患者高熱的情況。
對患者進行正確的手動護理,對頸椎損傷患者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現場對患者急救護理措施效果,直接影響到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為了對急救患者開展正確有效的急救護理措施,需要醫護人員積極轉變護理理念、利用專業的急救職業素養降低患者繼發損傷幾率。為此,護理人員需要具備高質量服務意識、豐富的急救理論知識和急救經驗,通過嫻熟的急救護理技能,準確快速地判斷患者傷情,并根據患者傷情開展有效的現場急救護理措施。
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會影響患者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為此在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時保持謙虛溫和的態度進行交流,通過專業嫻熟的急救護理操作,贏得患者及家屬的認可和尊敬,從而有效降低醫患緊張的情況發展,提升醫院的服務口碑。同時,在患者康復期間,向其及其家屬普及頸椎保護措施,同時加強急救知識的普及,大部分患者家屬因不具備急救常識,造成因搬運方式不當出現新的損傷,或加劇患者的損失情況,因此,普及急救常識從而降低患者的致殘、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