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清濱江小學 薛愛梅
語用教學要有一定的目標和方向,最重要的發(fā)展目標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特征影響著語言文字的有效理解和運用。在落實語用訓練時,教師不能不顧學段特點和單元要素,隨意拔高要求“硬教”,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運用水平會阻礙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因此,落實語用教學既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要緊扣單元語文要素,找準語用教學的方向。
以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為例,我們先關注本單元的兩個語文要素,一個指向閱讀訓練,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一個指向表達訓練,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從閱讀角度來說,四年級學生在三年級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及句子和“感受課文生動語言”的目標基礎上,對如何把握敏感性語言有了一定的經驗。從寫作角度來說,第二學段以觀察寫作為主,以此保證教學工作,可以同該學段學生的學習情況相匹配。這種方法不但可以使該學段的寫作教學更加有效,還有助于科學構建小學寫作訓練體系,從整體角度提升小學寫作教學質量?;谝陨蠈W情的分析,我們抓住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語句,以及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語句,作為本課語用的訓練點展開訓練,讓學生在語言訓練中感受作者用詞準確和細致觀察。可見,不同學段的語文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這就告訴我們在把握學情的同時,也要了解教材前后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便于準確地選擇和設計語用教學點。
語用教學的基礎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即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咬文嚼字,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特色和精妙,是實踐語用教學的基石。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麻雀》一課,文章為了體現老麻雀的無畏和奮不顧身,這樣寫道:“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的面前?!边@句話可以看出在危急時刻,老麻雀不顧自己的安危,毫不猶豫地飛到了地面上,用身體掩護小麻雀,這些內容學生都能從中得到感悟。問題在于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老麻雀救小麻雀的堅定決心嗎?在哪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揣摩語言“落”,麻雀明明是飛下來,作者為什么用“落”呢?這就要聯系到“石頭”,只有“石頭”才能用落。但是,把老麻雀比作石頭似乎不太準確,二者之間沒有什么共同點。教師繼續(xù)引導,麻雀是肉身做的,是柔軟的,石頭是硬的,作者為什么把老麻雀比作石頭呢?原來,作者之所以這樣比喻,是在告訴我們老麻雀的決心、意志力是堅定的、毫不動搖的,作者這樣寫,讀者更能體會到老麻雀奮不顧身的精神。又如:《秋天的雨》一課,第三自然段中的“五彩繽紛”為什么不能換成“五顏六色”呢?學生回答:“五顏六色是說顏色非常多,而五彩繽紛不僅顏色多,顏色還十分的絢麗?!笨梢?,在特定的語言、語境之中準確理解語言文字,并對關鍵詞句進行分析,也是一種語用能力,是展開語用教學的基礎。
下面以《爬山虎的腳》為例,談談如何洞察語言的奧秘,進行有效的語言實踐,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一個句子,變換順序后意思不變可以有許多種表達方式,但形式背后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語境來決定的。如《爬山虎的腳》一文中描寫腳的特點的語句:“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边@段話由三句話構成,第一句交代了爬山虎腳生長的位置,第二句話順著第一句話交代具體的位置是在反面,說明作者用詞的準確,同時寫清楚了腳的樣子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最后一句交代了腳的顏色。很顯然,作者按照觀察的順序來寫爬山虎的腳,正是由于細致的觀察,才有了有序準確地表達。那么,能不能把這三句話全部合在一起來表達呢?要求學生用一句話說出“腳”的特點。學生試著進行組合,有的這樣表達:爬山虎莖上長葉柄地方的反面伸出的枝狀的像蝸牛的觸角一樣的像新葉一樣嫩紅的六七根細絲,那就是爬山虎的腳。學生經過語言的變換表達之后,體會到作者善于運用短句,按觀察的順序進行描寫,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這正體現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對課文描寫爬山虎的腳的語句進行變換位置表達。課文是按照位置—形狀—顏色的順序來表達的,那么,我們能否調換一下順序來說說看。學生試著進行句子調換的組合訓練,可以按照形狀—顏色—位置組合為:爬山虎的腳由六七根細絲組成,像蝸牛的觸角。顏色與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它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也可以按照顏色—形狀—位置組合進行表達。但是,組合后的表達經過比對,學生就會發(fā)現只有課文的表達順序才是最合理的,最能看出作者的觀察順序,最有條理性。
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這是本課教學的另外一個重點。課文分為兩種爬的情況來寫的。第一,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第二,爬山虎的腳沒觸著墻。這兩種情況作者是怎么寫的呢?請看課文片段: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學生小組合作將原文進行重新組合: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細絲和小圓片還會逐漸變成灰色。它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
經過重新組合過的語言表達與原文意思相近,但表達的效果卻不一樣。這種“直擊分類,變換組合”實踐語用的策略讓學生明白了作者歸類敘述的描寫,使文章的描寫更加有條理,更加契合語境下的語文品質特征。
當然,我們必須明確,變換語序還應當根據全文語境,基于整體視角,全方位地把握文本表達方面的連貫性、構思方面的巧妙性,認真分析語言文字描寫中的細膩手法、用詞的精準程度。繼而有效掌握語言文字表達的最佳方式,鞏固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基礎,將其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讀寫結合是開展語言文字運用訓練的有效策略之一。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期間,閱讀是寫作的重要前提,寫作是對閱讀的實踐及發(fā)展。閱讀是學習語言文字應用技巧的過程,寫作是逐步強化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過程。閱讀與寫作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有利于將語言文字應用有效落到實處。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這篇童話,文章寫了小壁虎分別向小魚、老牛和燕子借尾巴都沒有成功,因為每個動物的尾巴功能都不盡相同。文章內容有趣、結構反復,很適合學生閱讀和復述。從課文的內容上講,學生多讀幾遍就能夠讀懂文章講了什么。那么,我們從語用角度出發(fā),該教什么呢?該進行怎樣的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呢?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1)作者為什么選擇寫這三種動物?為什么只寫三種?(2)如果你是作者,你會這樣安排嗎?為什么?(3)請你試著創(chuàng)編一則新的小壁虎借尾巴!
這三個問題均指向寫作表達,并且由淺入深有層次地展開。學生先探究第一個問題,發(fā)現作者選擇的三種動物是有講究的,它們的特點是:小、大、??;水、陸、空;少、老、少。尾巴功能:撥水、趕蠅子、把握方向,各不相同。學生根據這樣的表達特點創(chuàng)編故事,便能收獲語用練習為學生帶來的愉悅感。
總而言之,開展語文教學工作,是學生學會應用語言文字的重要途徑,生活中的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為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日常多閱讀、多寫作,日積月累,進而使學生在長期的語言實踐當中有所收獲,可以準確掌握應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為教學目標的語用教學工作,必須始終將教學落腳點置于語言文字運用方面。要注重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聽、說、讀、寫等訓練與學習活動當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在語言文字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其語文綜合能力,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